2010年公務員申論熱點:勇爭第一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04-0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味地“勇爭第一”,是科學和規律的大敵
3月30日,在掛著“勇爭第一”四個金字的山西臨汾碟子溝項目部會議室內,王家嶺礦難搶險總指揮、山西省副省長陳川平的一句話意味深長:“王家嶺礦難壞就壞在這個‘勇爭第一’上。”
更具意味的是,這個大干快上的項目指揮部現在成了礦難搶險指揮部。
據報道,3月5日王家嶺煤礦項目召開按期投運推進大會,要求“加快王家嶺煤礦項目建設,確保提前5個月完成工期,掘進多了有獎,少了受罰,按工作量評選金牌隊長”。
“全國各地電煤緊缺,電廠幾乎癱瘓,山西各煤礦只能開足馬力、深挖礦,多產煤,確保電煤供應。”有人這樣解釋。然而,再大的“馬力”也不能突破安全的界限。王家嶺礦在建設時期“趕進度”,生產實行“進尺考核制”,一切都是為了快,一切也只有靠“勇爭第一”去打拼。而對于煤礦企業來說,無論建設還是生產,最不應該忽視的是“安全”和“質量”!
對安全常識置若罔聞,對工程進度卻分秒必爭,最終進度搶走了安全。“勇爭第一” 正是王家嶺礦難的禍首之一。
其實,曾經發生的許多礦難以及其他人為災難,何嘗不與“勇爭第一”有關,不講科學,不求質量,不問安全,只是一味地上,一味地快,誓師大會、推進大會,層層加壓,保證書、責任書滿天飛,而獨獨把安全和質量撇在一邊。
為什么總是丟不下“勇爭第一”的魔棍?是什么魔法使管理者敢冒風險大干快上?這讓人想到了政績,管理者的升遷系在至高無上的政績上,有了政績就有了一切,于是就會置安全與質量于不顧,為了耀眼的政績,瘋了似地要求人們“勇爭第一”。
事實上,世上任何大的建設和生產都不能忽視安全和質量,濫用“勇爭第一”的做法必定帶來種種惡果。我們知道,一項優秀的工程需要投入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去做,許多負責任的設計者和建設者會終其一生做好一個工程,有的工程甚至要幾代人去做。在他們看來,所有的功績都要由后人去評說。
當然,不是說做什么事只要慢就好。這里強調的是,一切的建設和生產都應以尊重科學和規律為基石。為了快出政績,一味地“勇爭第一”,是科學和規律的大敵。
在為王家嶺被困礦工祈禱之時,再看看“中國安全信息平臺”有關碟子溝項目的記錄顯示:進入3月以來日進尺連續攀升,最高111.6米,22日經甲方驗收月成巷進尺1998.6米,再創月成巷進尺新高。“勇爭第一”的進尺考核激動人心,而隨之而來的礦難卻讓人傷透了心。
在反省礦難災害的同時,我們應該怎樣從“勇爭第一”中吸取更多的教訓呢?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