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公家公務員申論范文:學術榮譽的剩余價值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3-3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最近公布的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名單,人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100名獲獎者中不帶任何官職的一線教師僅為10%,其余90%的獲獎者具有行政職務,其中更有校級領導20人。這個結果雖然早已不再是秘密,但一經指出還是令人頗感意外,由此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熱議,人們懷疑這個獎項是否已經嚴重變質?對此筆者不感興趣,筆者更愿意通過經濟學的視角分析一下這個現象背后蘊含的意義。
任何一項學術榮譽的設立,都是一種積極引導科技共同體成員行為的正面啟發,一旦這種榮譽的設立是公正、公平與客觀的,它所具有的正面激勵作用是相當強烈的,而榮譽的獲得是一種最直接的被承認形式。畢竟在科學場域內,被承認是最為搶手的“硬通貨”,獲得了一項具有良好聲譽的學術榮譽,是對每一個科技共同體成員多年工作的最高獎賞與承認。那么,學術榮譽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呢?不妨從經濟學的視角對學術榮譽進行一些簡單分析。
任何一項學術榮譽的價值都是由以下三部分構成的:其一,榮譽帶給個人的價值;其二,榮譽帶給個人所在集體的價值;其三,榮譽帶個整個社會的價值。其中,第二項和第三項價值的總和就是筆者所謂的榮譽的剩余價值。任何榮譽的設立都是在謀求最大的剩余價值,而這種剩余價值增加了整個社會的福祉與滿足感。想想國人對于諾貝爾獎的殷切期待,不正說明了諾貝爾獎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剩余價值嗎?它不僅使發明者本人的價值得到承認,更為重要的是它也給發明者所在單位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價值,給整個國家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價值,而這后兩種價值的總和要遠遠大于個人所獲得的價值。
同時也可以發現,榮譽的剩余價值是屬于公共領域的,它是一種公共資源。換言之,它不是屬于個人的私有財產。一旦個人企圖侵占榮譽的剩余價值,必然帶來公共輿論的批評,如果強行占有,將導致榮譽的剩余價值迅速貶值,如果不能捍衛榮譽的剩余價值,那么一項榮譽很可能走向死亡。例如,文學界的某些獎項基本上已經不被從業人員認可,就已經證明,這個獎項的剩余價值已經基本被侵吞殆盡。因此,它也就起不到應有的規范與引導作用,獎項留給公共領域的剩余價值很小,獎項本身給個體帶來的直接價值也快速貶值。
公眾之所以對國家教學名師獎表達出如此強烈的意見,就是因為這個獎項的剩余價值被獲獎者侵占了,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福祉的減少以及滿意度的降低。按照本意,教學名師獎應該獎勵給那些真正從事教學并取得優異成績的人員,這一方面使教學人員的付出能以價值的形式獲得實現,另一方面還能保證榮譽的剩余價值不會出現被侵占與貶值的現象。如果一旦遠離教學的行政人員參與此項榮譽的爭奪,必將導致構成榮譽的第二項與第三項價值嚴重縮水,從而使榮譽的剩余價值大幅貶值,導致整個社會的福祉與滿意度的降低。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