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審美主體的功能調節和結構調節分別指的是什么? 答:審美主體的自我調節分為有意識與無意識,有意識的調節是功能性的;而調節本身在心理結構中是無意識的,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影響結構,審美主體的自我調節就是這種有意識的功能調節和無意識的結構調節的有機統一。 35、想象的先驗層面和經驗層面是怎樣兩個不同的層面? 答:想象的先驗層面和經驗層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驗想象力打破主體對象之間的渾然一體狀態,形成審美距離;經驗想象力則能在此基礎上,改造原初經驗材料,形成關于審美對象的格式塔。其實,先驗想象力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想象力,并且它們并不是兩種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維活動的兩個方面。 36、簡述審美體驗的起始終結都是感覺。 答:審美經驗從感覺開始,也以感覺告終,但是,這兩種感覺顯然有著本質的差異:①首先,它們的對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對象的外觀;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義;②其次,它們的區別還在于后者還使得主體呈現出一種新的態度,達到了一種體驗的深度。 37、簡述難以給藝術下定義的原因。 答:①被“藝術” 范疇所指稱的對象本身就處在不確定之中,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這增加了定義的困難;②在被劃入“藝術”的現象世界之中隱藏著一個互動變化:現象世界是變動不拘的,我們稱某一類事物為“藝術”,但并沒有在這類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間劃定一個明確的界限;③“藝術”自身的價值在人類的文化視野也不是確定不變的,“藝術”概念的外延和藝術本身的意義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中,這也增加了給藝術下定義的困難;④對藝術的規定往往會受到人們對藝術的功用判斷的左右,一些功用如游戲、模仿、再現、表現、凈化感情、振奮生命等等總是在某個時代內成為對藝術的規定,而這種規定又影響著“藝術”概念的內涵。 38、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區別是什么? 答:①藝術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藝術品必須是人工制品,這是“藝術品”最基本的必要條件,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稱為藝術品;②藝術品是精神產品而不是物質產品。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藝術品,藝術品是精神勞動的產品,是人的想象活動創造出來的精神產品;③藝術品主要是意象思維的結晶,而不是抽象思維的成果。藝術品與其他精神產品的根本區別在于它是通過藝術家的意象思維所創造的意象世界,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這是藝術獨有的審美本質。 39、簡述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聯系? 答:①經過審美加工和創造,非藝術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轉化成藝術品;②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向非藝術品領域滲透,拓寬藝術品的領地,增添藝術的門類和品種,并使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富有藝術情趣和審美意味。 40、分析在現代社會發展中藝術是如何向非藝術領域滲透的。 答:①當代社會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物質產品除保持其實用價值外,其審美價值也越來越受重視;②藝術慢慢滲入非藝術領域,使許多物質產品同時也具有了藝術品格,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同時因得到升華而富有情趣。 41、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①意象是由主體與客體、思想與形象、情與景、內與外、質與文等在特定的審美狀態下的碰撞、滲透、交融、化合,是一個動態的心理過程;②在意象生成過程中,意向和想象起著巨大的作用。 42、怎樣理解“藝術品就是要創造意象世界”? 答:意象世界集中體現著藝術品的審美特質。 藝術品是為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而存在的,而審美經驗的傳達勢必要借助一種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著藝術品的全部審美特質,通過意象世界,主體之“意”從內涵到顯現,藝術品才能現實地成為審美對象;借助意象世界,藝術家與鑒賞者之間審美經驗的交流才得以展開和完成。因此,意象是藝術品具有審美特質的根源,也是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品的奧秘所在。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藝術品就是要創造意象世界,這是藝術品能否真正成為藝術品的關鍵。 43、論述藝術意象的主要特征。 答:①虛擬性——虛擬性是現實性的反面,意象一經物態化和物化進入藝術品中,便成為藝術意象,也就同時進入了非現實的層次。意象可以任意的編造和虛構,有時甚至可以違背現實的常情常理,意象的這種非現實性就是虛擬性;②感性——感性是指意象可以為主體感官直接把握‘感知’體驗和接受的直觀性和具體性,主體不需經過自覺的理性反思,僅憑感覺便可直接感知意象的存在,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③想象性——審美意象是經過藝術家的意向和想象將‘意’與象‘融合一體而構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產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觀表象和傳統的人工表象或單純的回憶表象,想象性是審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④情感性——藝術意象的情感性形成與藝術家創造意象的活動中。情感與’意‘有密切聯系,是藝術家熔鑄意象的重要動力和導引,并伴隨著意象創造的全過程,藝術意象中總是包含滲透著某種形態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44、中國古典美學中“意境說”是怎么提出來的? 答:意境主要是指運用藝術意境,在主客體交流、物我兩忘的基礎上,將接受者引向一個超越現實時空、富有形上本體意味的境界中。“意境說”的提出:①“意境”一詞最早由唐代詩人王昌齡與物境、情境并列提出來的三境之一;②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將意境這一范疇具體化,認為詩的極致在于“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羚羊掛角,無跡可求”;③宋代嚴羽則以佛教的禪境比喻詩的意境,認為兩者完全一致;④清末民初的王國維《人間詞話》將此范疇發展為“境界”。 45、說明意象與意境的關系。 答:(1)聯系:意境與意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體與物象碰撞時形成的一種心理裝狀態,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間的諧調、渾契。(2)區別:①首先,意象主要是講審美的廣度,意境則主要就審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廣闊;②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華,它是主體心靈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個虛空、靈奇的審美境界;③再次,在中國文化中,意象屬藝術范疇,而意境則指的是心靈時空的存在與運動,其范圍廣闊無涯,與中國人的整個哲學意識相聯系。 46、為什么說審美是藝術最核心的功能? 答:①藝術的首要功能是審美。意象、意境在本質上是虛擬的、審美的,以意象世界作為核心的藝術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審美,同時藝術意象的營構主要也是為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②藝術的多元功能須通過審美功能間接實現。以為藝術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藝術的種種非審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單獨存在,只能體現在意象體系中,離開了意象,這種種因素就不再是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藝術的多元化功能正是這些非審美因素在藝術欣賞過程中間接實現的。 47、從藝術存在方式而言,藝術品所具有的三個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①他律性——即藝術品為接受主體而存在,又同時為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所決定和制約;②形式符號性——創作主體的審美經驗和意象創作要傳達給接受主體,需把它外化為特定的形式符號,凝定在一定的藝術品中,接受主體借助于這些符號來接受和創造;③開放性——藝術品作為中介,要向藝術家開放,才能有藝術品的產生,同時向接受者開放,才能使之成為現實的審美對象。 48、簡述藝術的存在方式。 答:①藝術首先存在于藝術的意象世界中;②藝術只能存在于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中;③藝術存在于從藝術創造——藝術品——藝術接受的動態流程中。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自考美學名詞解釋復習資料 |
|
閱讀下一篇:十九要點教你鞏固自考復習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