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政法干警考試:文綜歷史精講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9-1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目的-富國強兵,爭霸天下.
性質-地主階級的封建化改革.
內容: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政治上廢特權,行軍功受爵,廢分封,行縣制;思想上燔詩書而明法令,加強思想控制;社會上令民為拾伍,實行連坐.-全方位地廢除了奴隸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確立了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
評價:
積極-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特權,促進封建經濟發展;加強新興地主階級中央集權;使秦國強盛起來,為統一六國奠定基礎.消極-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后世有不良影響.
四、封建社會初期治國思想的演變和終結.
演變:
法家獨尊-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形成了多種學派,其中法家主張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權,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被秦國利用來作為治國的主要依據,建立了統一的集權國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
漢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漢初天下凋敝,西漢采用了黃老無為思想,恢復經濟,出現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權,出現了王國問題,威脅西漢統治.
漢武尊儒-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張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漢武帝采納改造后的儒學為治國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儒家為主(表),法家為輔(里),佐之以道的治國思想形成.
認識:中國治國思想由儒法道佛組成.儒家有利緩和矛盾維護統治,法家有利加強專制集權,道家恢復經濟,佛道麻醉人民.
五、儒家思想的演變歷程.現代價值.
(1)春秋創立-孔子提出仁,禮,主張以德治國,主張逐步改良.
(2)戰國發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對苛政,保證農時,寬刑薄稅.
(3)秦朝摧殘-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由民間轉入地下.
(4)西漢獨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封建社會的官方正統思想.
(5)宋朝系統-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將儒學發展為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實際是為封建綱常辯護.儒學系統化,但也逐漸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書五經僵化了思想,李贄指責批判孔子,揭露道學虛偽;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法制;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樸素辨證,發展的思想,主張革新.
(7)近代崩潰-在戊戌變法后開始受到批判,新學的傳播,科舉的結束都是對儒家的打擊;新文化運動中徹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后儒家受極左思潮影響,被當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新時期以來,儒學對東南亞,東亞等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現代價值-和諧論;統一觀;重視德化;重視家庭人倫;民本思想。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