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政法干警考試:文綜歷史精講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9-1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階段特征:
本階段講述從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的中國歷史,簡稱先秦。此階段時間跨度大,社會性質變化-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從奴隸社會又進入封建社會。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和鼎盛時期,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和祖國走向統一的時期。
(一)、政治-由奴隸社會到統一的封建社會:
1.夏商周是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鼎盛時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基本制度。
2.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統一趨勢的出現。
3.生產力的發展,土地關系的變革,春秋時期的改革,戰國時期的變法,百家爭鳴理論促使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二)、經濟-奴隸經濟到封建經濟
1.夏商周奴隸社會的農工商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井田和貢賦制度是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
2.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使用和推廣,井田向私田過渡,齊國的"相地而衰征",魯國的初稅畝推動土地私有化;戰國時期的變法,尤其是商鞅變法徹底廢除了奴隸制生產關系,建立了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
(三)、民族-華夏族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華夏族,周邊的匈奴,東胡,戎,羌等,通過戰爭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孔子和老子分別創立了儒家和道家學派,反映了春秋時期奴隸制度瓦解的狀況。
2.戰國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別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發表對社會變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學,倫理和治國思想,對后代影響十分深遠。
3.春秋戰國時期,天文歷法,物理和中醫有了相當發展,許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表現.
三大發展趨勢: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由分裂割據走向政治統一;民族沖突走向融合。
表現:(1)①經濟上鐵器牛耕使用推廣,私田逐漸取代了井田,封建生產關系逐漸取代了奴隸生產關系;②政治上各國的改革變法,包括春秋時期的改革和戰國的商鞅變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隸社會禮制崩潰,在百家爭鳴中形成了各種封建治國思想,特別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經濟上封建經濟發展,各地經濟聯系增強;②政治上爭霸和兼并戰爭實現了局部統一,為大統一準備;③制度各國變法逐步形成統一的制度準備;④理論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權,為統一提供理論依據;⑤民族上,華夏族和周邊民族融和為推動統一;⑥長期戰亂,人心渴望統一。
(3)周邊匈奴,東胡,戎,越等和華夏族通過戰爭,交流等逐漸趨于融合。
三、商鞅變法的背景,目的,性質,內容和評價.
背景:
(1)經濟-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階級-新興地主階級和奴隸主貴族矛盾深刻,紛紛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階級統治;(3)政治-諸國爭霸,兼并富國強兵的需要;(4)理論-法家理論初步形成,要求改革變法加強集權;(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