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識 >> 一、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1)在中高緯度,降水量與黑子數兩條曲線的谷、峰的高低變化基本吻合,呈正相關性,即黑子數多的年份,降水量也多;反之,黑子數少的年份,降水量也少。 (2)不論在哪一緯度觀測,太陽黑子和降水量年際變化的周期(谷—峰—谷—峰—谷—峰)基本吻合,均約為11年。 2.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短波通信衰減或中斷。因為太陽耀斑發射的電磁波擾動了或全部吸收了電離層傳播的短波無線電信號。 3.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磁針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因為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流使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
為了避免世界各地時間的混亂,國際上規定把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因為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周(共360°),即每隔經度15°為一個時區。具體劃分方法如下:以本初子午線為基準,從西經7.5°至東經7.5°,劃分為一個時區,稱為中時區或零時區。在中時區以東,依次劃分為東一區至東十二區;在中時區以西,依次劃分為西一區至西十二區。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各跨經度7.5°,合為一個時區。 (二)區時 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為該時區的“標準經線”;每個時區標準經線的地方時為整個時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在任意兩個時區之間,相差幾個時區,就相差幾小時。較東的時區,區時較早。東西十二時區時刻相同,而日期相差1天。 (三)地方時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轉,地表各地相對于太陽的方向不斷發生變化,因而各地的時刻便依次推進。于是,在同一瞬間,地球上的各地時刻不同。地方時就是因經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時刻,它把一天中太陽對于當地位置最高的時刻定為中午12時,遵循“東早西晚”的原則,其差異是1h/15°、4min/1°、4s/1′。 (四)北京時間 北京時間是指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亦即東經120°的地方時,是中國各地統一采用的法定時。
2.冬半年:晝短于夜,極圈以內有極夜現象,日出的地方時刻晚于6點。 3.春分、秋分:全球晝夜等長,日出的地方時刻為6點。 4.晨昏線(圈):晨昏線也稱晨昏圈,是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它由兩條半圓線組成,即晨線和昏線。晨線是從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的分界線,晨線東側是晝,西側是夜;昏線是從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的界線,昏線東側是夜,西側是晝。
大氣是多種氣體組成的混合物。低層大氣是由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三部分組成。其中干潔空氣是不含水汽和固體雜質的空氣,也是多種氣體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者約占干潔空氣體積的99%。 (二)大氣的垂直分層 地球大氣從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數千千米高空,根據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情況,可將其劃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1.高層大氣 自平流層頂以上到大氣上界,其中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電離層。電離層大氣中的氧分子和氦分子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被分解為離子,大氣處于高度電離狀態,故能反射無線電波,對無線電通信有重要作用。 2.平流層 自對流層頂至50~55千米,下層氣溫隨高度變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上熱下冷,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線,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天然屏障。大氣穩定,天氣晴朗,沒有云雨變幻,利于高空飛行。 3.對流層 該層在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熱量來自地面,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大氣上部冷,下部熱,對流運動顯著,加上水汽雜質多,因而天氣復雜多變。因為人類生活在對流層底部,因而對流層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三)對流層中的逆溫現象 在對流層中,總的情況是氣溫隨高度的上升而降低,這首先是因為對流層空氣的增溫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因此離地面愈近獲得地面長波輻射的熱能愈多,氣溫愈高;離地面愈遠,氣溫愈低。其次,愈是近地面的空氣密度愈大,水汽和固體雜質愈多,因而吸收地面輻射的效能愈大,氣溫愈高。整個對流層的氣溫直減率平均為0.6℃/100m。實際上,在對流層內各高度的氣溫垂直變化是因時因地而不同的。 對流層的中層和上層受地表的影響較小,氣溫直減率的變化比下層小得多。而對流層下面的氣溫直減率隨地面性質、季節、晝夜和天氣條件的變化差別很大,在一定條件下,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溫現象。逆溫現象因阻礙空氣垂直運動的發展,使大量煙塵、有害氣體、水凝結物聚集在對流層下層,使能見度變差,甚至造成大氣污染事件。 較為常見的有輻射逆溫、鋒面逆溫、地形逆溫等。 由于地面輻射強烈冷卻而形成逆溫,稱為輻射逆溫。 鋒面逆溫是由暖氣團位于冷氣團之上而形成的,這種逆溫層是隨鋒面的傾斜而成傾斜狀態。 地形逆溫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熱快,冷空氣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來的暖空氣抬擠上升,從而出現溫度的倒置現象。 平流逆溫是暖空氣水平移動到冷的地面或氣層之上而成。 (四)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太陽輻射透過地球大氣到達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氣之間進行一系列的能量轉換。其過程包括: 1.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氣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陽輻射能量到達地面。 2.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而增強,同時向外放出地面輻射。 3.大氣吸收了地面輻射的絕大部分同時向外放出大氣輻射,大氣輻射除極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間,絕大部分又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 (五)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1.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溫,并保存熱量 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對地面長波輻射的吸收能力很強。據觀測,地面輻射的75%~95%都被近地面40米~50米厚的大氣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氣增溫。被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除一小部分被大氣輻射到宇宙空間外,大部分保存在大氣中,使大氣溫度升高。 2.大氣逆輻射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 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在向外輻射熱量,稱為大氣輻射。大氣輻射中投向地面的部分,因其方向與地面輻射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它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一部分熱量,使地面實際損失熱量減少,起到保溫作用。據計算,如果沒有大氣,地球表面平均溫度應為-23℃,實際為15℃。大氣的保溫作用,使地面溫度提高了38℃之多。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水汽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較長。 監測防御:利用氣象衛星進行監測。防洪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進行。 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區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警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
還有一種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對應的拉尼娜現象。它是指東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異常偏低的現象,由此引起赤道中、東太平洋信風較常年偏強、云量減少、氣溫偏高,而赤道西太平洋則與之相反。拉尼娜發生時,我國夏季風會增強,北方降水增多,臺風出現的次數也會增多。
有利方面:合理人口遷移,為遷入地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彌補了勞動力不足,促進了落后邊遠地區資源開發、社會經濟條件提高以及綜合環境的改善;利于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信息,促進經濟發展與科技文化進步;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積極推動了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 不利方面:不合理的人口遷移,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或加劇遷入地的生態環境問題;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也會給城市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加劇各種城市環境問題的程度。 (二)對遷出地的影響 有利方面: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聯系,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口壓力大的農村,人口遷出緩解了當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農業土地資源,更好地保護農村自然環境;遷出人口從地區外獲得就業機會,增加了家庭收入,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利于家鄉的建設。 不利影響:遷出的人口大多是身體素質或文化素質相對較好的年輕人,這對遷出地而言無疑是一種損失,一方面這種人口的外流易產生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基礎教育投入多,回報少,影響遷出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城市化進程的含義 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2.城市化的標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增加,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城市產業結構發生調整。另外,城市化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等許多方面也會發生變化。 3.城市化進程 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分為三個階段:產業革命(1750年)以前為緩慢發展階段,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為加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開始到現在,為成熟階段。 城市化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產業結構(主導產業)、城市用地規模等。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并不相同。第一,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起步晚,但是速度快。20世紀70年代,其速度超過發達國家。第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低,但城市總人口卻不少。第三,目前二者的城市化內容不一。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表現為“逆城市化”。 4.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第一,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工業廢氣、交通廢氣和居民生活廢氣等)、水污染(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等)、噪聲污染、光污染、垃圾污染等。第二,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第三,社會秩序問題。第四,資源的過度開采與使用,包括濫占耕地、過量開采地下水等。 5.解決城市化問題的途徑 第一,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控制市中心的規模。 第二,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如拓寬主要干道,修建環城公路、地鐵等,建設高層建筑,增加人均住房面積等。 第三,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包括擴大綠地面積、治理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噪聲污染等。 6.世界城市化的趨勢 世界城市化的趨勢仍然以聚集為主,但是城市化分散的趨勢明顯。 一般認為,城市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緩慢的初期階段。第二階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階段。第三階段,進入高度城市化以后人口比重又趨緩甚至停滯的后期階段。 從遠景看,當城市化水平達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而保持穩定緩慢增長時期,那么城市化進入后期階段。其發展趨勢可能出現兩種發展動態:一是城市人口有可能繼續保持相對和緩的增長,但是其增長率逐漸遞減。向城市中心遷入的人口也趨于減少。城市人口呈現飽和狀態,城鄉之間處于人口平衡狀態。二是城市人口可能出現微弱的下降趨勢,即城市人口遷出數多于遷入數與城市人口自然增長數之和。這種現象是由于“城市郊區化”和“逆城市化”造成的,其實質是由于城市制造業的衰落導致的。產業活動的轉移必然導致就業崗位的轉移。 郊區化與逆城市化并不意味著國家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它只是導致城市發展的新區域的再分配,推動城市化更廣泛地傳播。它是一種城市化的分散擴張形式,并不影響城市化的水平。所以,未來世界城市化將由集中走向分散,但是城市作為集中居住和社會經濟活動中心的地位與作用是不會下降的。 |
公務員精講班輔導 |
主講老師 |
課時 |
學費 |
論壇 |
報名 |
|
---|---|---|---|---|---|---|
行政能力測驗網絡輔導 | 伊強 | 30 | ¥300 | |||
申論網絡輔導 | 陳亞菲 | 30 | ¥200 | |||
公務員面試指導網絡輔導 | 張玲莉 | 10 | ¥200 | |||
學費:《行政能力測驗》300元,《申論》200元,《公務員面試指導》200元; |
熱門資料下載: |
公務員版塊列表: |
公務員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郭潔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公務員錄用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試題(十五) |
|
閱讀下一篇:綜合基礎知識精選試題 附答案解析 |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07-09年公務員考試行測命題趨勢分析 |
·福建:2010年公務員考試行測資料分析題型分析 |
·福建:2010年公務員行測判斷推理題備考指導 |
·綜合基礎知識:中國文學常識大全下 |
·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分析與備考策略 |
·公考行測出題頻率最高題型:細節推斷題 |
·2010年國家公務員言語理解與表達備考 |
·閱讀經典難題解題技巧演示 |
·公務員考試片段閱讀技巧之因果式 |
·2010年國考言語理解與表達具體特點 |
·言語理解與表達強化訓練題二 |
·言語理解與表達練習題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