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社會心理學課程考試試題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11-16
(25分鐘)
1、單項選擇題(30題)
1.愛情的基本傾向是( )。
1.精神之戀來源:
2.互惠互利
3.社會制度
4.無私奉獻
2.社會認知論的主要觀點是( )。
1.主張“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2.認為人有一種動力傾向
3.人們總是試圖使其認知與其感情相符
4.強調個體認知過程在行為中的重要性
3.家庭對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是( )。
1.通過父母對孩子的口頭教授
2.通過性別期待與認同、模仿的機制實現
3.靠道德培養來實現
4.從他律到自律,從效果到動機
4.“歸因”是指( )。
1.對客觀刺激或現象出現的原因進行推測的過程
2.是對他人的綜合認知
3.是個體根據有關信息、線索對行為原因進行推測、判斷的過程
4.指在事件研究中,回歸到事件產生的原因的一種研究手段
5.社會學習論的主要理論假設是( )。
1.個體通過強化能學會某種行為
2.先前的學習對現在的行為有決定作用
3.應從人的社會性角度研究學習問題
4.社會引導成員用社會認可的方法去活動
6.勒溫的社會行為公式B=f (P,E)中,P代表( )。
1.行為
2.個體
3.個體所處的情境
4.函數關系
7.成就動機是指( )。
1.個體為了獲得他人贊許,即取悅于人的動機
2.個體想要達到目標的情境但行為受阻時個體產生的心理緊張狀態采集者退散
3.個體為釋放多余沖動而有意傷害他人的動機
4.個體追求自認為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并使之達到完善狀態的動機
8.人際關系的交換性原則是指( )
1.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認同和接納,并反投以肯定與支持;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離。
2.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3.我們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人際交往中的接近與疏遠、喜歡與不喜歡是相互的。
4.一方處于支配地位,另一方處于從屬地位。
9.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倫理原則是指( )
1.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聯系社會現實。
2.不僅要把所研究的對象納入系統進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統的方法來研究。
3.要特別注意因欺瞞與恫嚇所產生的后果,盡力避免對被試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4.研究者要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客觀事實不能歪曲和臆測。
10.觀察學習所包含的過程為( )。
1.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動機過程
2.聯想過程、模仿過程、強化過程
3.觀察過程、學習過程、模仿過程、強化過程
4.模仿過程、外部強化過程、內部強化過程、鞏固過程
11.“我寧愿自己吃苦,也不讓自己愛的人受苦。”是一種什么形式的愛情( )。
1.游戲式
2.忘我式
3.激情式
4.邏輯式
12.下列屬于鏡我的是( )。
1.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2.小王覺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3.媽媽覺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4.小王覺得媽媽認為他很勇敢、努力
13.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的心理層面是指( )。
1.主我
2.客我
3.本我
4.自我
14.在有一種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況下,我們不能輕易的把結果歸因于某個特殊的原因,這是歸因的:( )。
1.不變性原則
2.折扣原則
3.協變原則
4.客觀性原則
15.如果個體不明確其所扮演角色的地位、他人的要求及期待等,就可能產生角色失調,這類失調被稱作( )。
1.角色沖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失敗
4.角色矛盾
16.在印象形成過程中,由于信息出現的順序導致的印象形成的效應有( )。
1.光環效應本文
2.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3.定型
4.刻版印象
17.( )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刺激,它既有先天遺傳的成分,也有后天習得的成分。
1.目光接觸來源:www.examda.com
2.言語表情
3.面部表情
4.身段表情
18.社會學習論關于侵犯行為的解釋是( )。
1.侵犯沖動作為一種心理能量必須宣泄出來
2.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體現個體的攻擊欲望
3.個體可以通過學習學會侵犯,也可以通過新的學習來消除采集者退散
4.侵犯是具有生物保護意義的本能
19.由個體的社會地位及處境地位決定的自我認同是( )。
1.自我
2.身份
3.角色
4.地位
20.關于參與觀察,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1.觀察者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內部”信息,且材料來源可能更加真實
2.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可能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
3.觀察者隱瞞自己的身份,有助于減少被觀察者的緊張感或唐突感
4.參與觀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觀察者的自我體驗
21.在印象形成過程中,人們經常會通過自己的經驗對某類人或某類事物形成較為固定的看法,這種現象是( )。
1.光環效應
2.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3.定型
4.刻版印象
22.塔爾德《模仿律》中提出的“個體對本土文化的喜愛,總是優于外域文化”被稱為( )。
1.結果律
2.下降律
3.幾何級數律
4.先內后外律來源:
23.下列關于訪談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1.訪談中的氣氛應很輕松,研究者和被訪者聊天就可以了
2.如果被訪者拒絕訪談,訪問員應不再對其進行糾纏
3.結構化訪談中,研究者應嚴格按訪談問卷的順序以及原有問題提問
4.間接訪談是指研究者通過對研究對象親戚朋友的訪談,得到關于他的信息
24.人際溝通按組織系統可分為( )。
1.口頭溝通與書面溝通
2.上行溝通、下行溝通與平行溝通
3.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
4.單向溝通與雙向溝通
25.結構訪談是指( )。
1.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內容較為廣泛的面對面會談
2.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進行口頭交談來搜集資料的方法
3.訪談者可視實際情況靈活掌握與調整的粗線條式的訪談
4.按統一要求,依照有一定結構的問卷進行的正式訪談
26.親和起源于( )。
1.恐懼
2.喜歡
3.依戀
4.本能
27.被動包容式人際關系取向是:( )。
1.喜歡控制他人,能運用權力
2.期待他人引導,愿意追隨他人
3.對他人顯得冷淡,負性情緒較重,但期待他人對自己親密
4.期待他人吸納自己,往往退縮、孤獨
28.形成對他人總體印象時,不僅考慮積極特征與消極特征的數量與強度,而且從邏輯上判斷每一特征的重要性的信息整合模式稱為( )。
1.平均模式
2.加法模式
3.加權平均模式
4.邏輯平均模式
29.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是( )。
1.班杜拉
2.麥獨孤
3.馬斯洛
4.弗洛伊德
30.個體對認知對象的品質一旦形成某種傾向性印象,就會用它評價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這種影響人際認知的心理效應是:( )。
1.首因效應
2.近因效應
3.光環效應
4.刻板印象
2、多項選擇題(20題)
1.問卷設計的原則有( )。
1.目的性原則
2.系統性原則
3.倫理性原則
4.非歧義性原則
2.圖式所具有的作用是( )。
1.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知覺
2.影響對表象對象的選擇
3.影響個體的記憶過程
4.影響個體的自我知覺采集者退散
3.印象整飾的策略有( )。
1.戴上“面具”,把自我隱藏起來
2.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期待
3.按對方的好惡整飾自己
4.投人所好來源:
4.關于自我概念,正確的是( )。
1.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
2.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系和社會角色的認知
3.自我也就是自我意識
4.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心理面
5.社會角色是( )。
1.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來源:www.examda.com
2.是對在特定地位的個體行為的期待
3.是社會群體得以形成的基礎
4.是指個體在社會行為方式上的差異
6.關于自然觀察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1.自然觀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對人的行為進行觀察
2.研究者在進行自然觀察之前,不需要作任何準備來源:www.examda.com
3.自然觀察法的特點是對所觀察的行為盡可能少地干預
4.自然觀察的主要功能是描述行為,也可能提供某些經驗數據采集者退散
7.符號互動論源于學者( )。
1.霍曼斯
2.布勞
3.米德
4.詹姆斯采集者退散
8.角色失調包括( )。
1.角色期待
2.角色領悟
3.角色中斷
4.角色沖突
9.霍蘭德將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劃分為( )。
1.哲學思辨階段來源:
2.實證分析階段
3.經驗描述階段
4.理論假設階段
10.社會感染的特點有( )。
1.全面性
2.雙向性
3.接受的迅速性
4.爆發性
11.態度的成分包括:( )。
1.認知成分
2.意志成分來源:
3.情感成分
4.行為傾向成分
12.對社會交換論描述正確的是( )。
1.主張從經濟學投入與產出關系的視角研究社會行為的理論
2.重點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物質與非物質的一種交換
3.社會交換論認為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
4.社會交換論認為并非所有人都企圖在交換中獲取最大利益
13.對再社會化正確的理解是:( )。
1.教導社會成員樹立生活目標
2.由于社會急劇變化,對個體重新進行社會化的過程采集者退散
3.教導社會成員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和現代生產技能來源:
4.包括對早期社會化過程中沒有取得合格社會成員資格的再教化
14.( )是外控者的觀點。
1.找一份好工作主要取決于好機遇
2.成功靠自己辛勤地耕耘和努力得到的
3.出現問題時,會首先想到讓母親替自己解決
4.家長要求學什么專業好,就學什么專業
15.社會化的條件是( )。
1.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賴期
2.人類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3.人類社會物質資源豐富
4.人類道德發展水平較高
16.人際關系的特點有( )。
1.情感性
2.個體性
3.直接性
4.主觀性
17.“家庭的功能”有( )。
1.夫妻性生活
2.父母對子女的教育
3.休閑娛樂功能
4.感情交流功能
18.人際關系建立與發展歷經( )。
1.定向階段
2.情感探索階段
3.考驗階段
4.穩定交往階段
19.婚姻的動機有( )。
1.追求經濟利益
2.符合道德規范
3.完成繁衍功能
4.穩固愛情成果
20.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有( )。
1.認知者的經驗
2.認知者的動機與興趣
3.認知者的情緒
4.認知者的人際關系
1、單項選擇題(30題)
1.愛情的基本傾向是( )。
1.精神之戀來源:
2.互惠互利
3.社會制度
4.無私奉獻
2.社會認知論的主要觀點是( )。
1.主張“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2.認為人有一種動力傾向
3.人們總是試圖使其認知與其感情相符
4.強調個體認知過程在行為中的重要性
3.家庭對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是( )。
1.通過父母對孩子的口頭教授
2.通過性別期待與認同、模仿的機制實現
3.靠道德培養來實現
4.從他律到自律,從效果到動機
4.“歸因”是指( )。
1.對客觀刺激或現象出現的原因進行推測的過程
2.是對他人的綜合認知
3.是個體根據有關信息、線索對行為原因進行推測、判斷的過程
4.指在事件研究中,回歸到事件產生的原因的一種研究手段
5.社會學習論的主要理論假設是( )。
1.個體通過強化能學會某種行為
2.先前的學習對現在的行為有決定作用
3.應從人的社會性角度研究學習問題
4.社會引導成員用社會認可的方法去活動
6.勒溫的社會行為公式B=f (P,E)中,P代表( )。
1.行為
2.個體
3.個體所處的情境
4.函數關系
7.成就動機是指( )。
1.個體為了獲得他人贊許,即取悅于人的動機
2.個體想要達到目標的情境但行為受阻時個體產生的心理緊張狀態采集者退散
3.個體為釋放多余沖動而有意傷害他人的動機
4.個體追求自認為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并使之達到完善狀態的動機
8.人際關系的交換性原則是指( )
1.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認同和接納,并反投以肯定與支持;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離。
2.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3.我們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人際交往中的接近與疏遠、喜歡與不喜歡是相互的。
4.一方處于支配地位,另一方處于從屬地位。
9.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倫理原則是指( )
1.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聯系社會現實。
2.不僅要把所研究的對象納入系統進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統的方法來研究。
3.要特別注意因欺瞞與恫嚇所產生的后果,盡力避免對被試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4.研究者要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客觀事實不能歪曲和臆測。
10.觀察學習所包含的過程為( )。
1.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動機過程
2.聯想過程、模仿過程、強化過程
3.觀察過程、學習過程、模仿過程、強化過程
4.模仿過程、外部強化過程、內部強化過程、鞏固過程
11.“我寧愿自己吃苦,也不讓自己愛的人受苦。”是一種什么形式的愛情( )。
1.游戲式
2.忘我式
3.激情式
4.邏輯式
12.下列屬于鏡我的是( )。
1.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2.小王覺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3.媽媽覺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4.小王覺得媽媽認為他很勇敢、努力
13.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的心理層面是指( )。
1.主我
2.客我
3.本我
4.自我
14.在有一種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況下,我們不能輕易的把結果歸因于某個特殊的原因,這是歸因的:( )。
1.不變性原則
2.折扣原則
3.協變原則
4.客觀性原則
15.如果個體不明確其所扮演角色的地位、他人的要求及期待等,就可能產生角色失調,這類失調被稱作( )。
1.角色沖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失敗
4.角色矛盾
16.在印象形成過程中,由于信息出現的順序導致的印象形成的效應有( )。
1.光環效應本文
2.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3.定型
4.刻版印象
17.( )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刺激,它既有先天遺傳的成分,也有后天習得的成分。
1.目光接觸來源:www.examda.com
2.言語表情
3.面部表情
4.身段表情
18.社會學習論關于侵犯行為的解釋是( )。
1.侵犯沖動作為一種心理能量必須宣泄出來
2.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體現個體的攻擊欲望
3.個體可以通過學習學會侵犯,也可以通過新的學習來消除采集者退散
4.侵犯是具有生物保護意義的本能
19.由個體的社會地位及處境地位決定的自我認同是( )。
1.自我
2.身份
3.角色
4.地位
20.關于參與觀察,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1.觀察者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內部”信息,且材料來源可能更加真實
2.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可能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
3.觀察者隱瞞自己的身份,有助于減少被觀察者的緊張感或唐突感
4.參與觀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觀察者的自我體驗
21.在印象形成過程中,人們經常會通過自己的經驗對某類人或某類事物形成較為固定的看法,這種現象是( )。
1.光環效應
2.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3.定型
4.刻版印象
22.塔爾德《模仿律》中提出的“個體對本土文化的喜愛,總是優于外域文化”被稱為( )。
1.結果律
2.下降律
3.幾何級數律
4.先內后外律來源:
23.下列關于訪談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1.訪談中的氣氛應很輕松,研究者和被訪者聊天就可以了
2.如果被訪者拒絕訪談,訪問員應不再對其進行糾纏
3.結構化訪談中,研究者應嚴格按訪談問卷的順序以及原有問題提問
4.間接訪談是指研究者通過對研究對象親戚朋友的訪談,得到關于他的信息
24.人際溝通按組織系統可分為( )。
1.口頭溝通與書面溝通
2.上行溝通、下行溝通與平行溝通
3.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
4.單向溝通與雙向溝通
25.結構訪談是指( )。
1.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內容較為廣泛的面對面會談
2.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進行口頭交談來搜集資料的方法
3.訪談者可視實際情況靈活掌握與調整的粗線條式的訪談
4.按統一要求,依照有一定結構的問卷進行的正式訪談
26.親和起源于( )。
1.恐懼
2.喜歡
3.依戀
4.本能
27.被動包容式人際關系取向是:( )。
1.喜歡控制他人,能運用權力
2.期待他人引導,愿意追隨他人
3.對他人顯得冷淡,負性情緒較重,但期待他人對自己親密
4.期待他人吸納自己,往往退縮、孤獨
28.形成對他人總體印象時,不僅考慮積極特征與消極特征的數量與強度,而且從邏輯上判斷每一特征的重要性的信息整合模式稱為( )。
1.平均模式
2.加法模式
3.加權平均模式
4.邏輯平均模式
29.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是( )。
1.班杜拉
2.麥獨孤
3.馬斯洛
4.弗洛伊德
30.個體對認知對象的品質一旦形成某種傾向性印象,就會用它評價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這種影響人際認知的心理效應是:( )。
1.首因效應
2.近因效應
3.光環效應
4.刻板印象
2、多項選擇題(20題)
1.問卷設計的原則有( )。
1.目的性原則
2.系統性原則
3.倫理性原則
4.非歧義性原則
2.圖式所具有的作用是( )。
1.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知覺
2.影響對表象對象的選擇
3.影響個體的記憶過程
4.影響個體的自我知覺采集者退散
3.印象整飾的策略有( )。
1.戴上“面具”,把自我隱藏起來
2.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期待
3.按對方的好惡整飾自己
4.投人所好來源:
4.關于自我概念,正確的是( )。
1.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
2.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系和社會角色的認知
3.自我也就是自我意識
4.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心理面
5.社會角色是( )。
1.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來源:www.examda.com
2.是對在特定地位的個體行為的期待
3.是社會群體得以形成的基礎
4.是指個體在社會行為方式上的差異
6.關于自然觀察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1.自然觀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對人的行為進行觀察
2.研究者在進行自然觀察之前,不需要作任何準備來源:www.examda.com
3.自然觀察法的特點是對所觀察的行為盡可能少地干預
4.自然觀察的主要功能是描述行為,也可能提供某些經驗數據采集者退散
7.符號互動論源于學者( )。
1.霍曼斯
2.布勞
3.米德
4.詹姆斯采集者退散
8.角色失調包括( )。
1.角色期待
2.角色領悟
3.角色中斷
4.角色沖突
9.霍蘭德將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劃分為( )。
1.哲學思辨階段來源:
2.實證分析階段
3.經驗描述階段
4.理論假設階段
10.社會感染的特點有( )。
1.全面性
2.雙向性
3.接受的迅速性
4.爆發性
11.態度的成分包括:( )。
1.認知成分
2.意志成分來源:
3.情感成分
4.行為傾向成分
12.對社會交換論描述正確的是( )。
1.主張從經濟學投入與產出關系的視角研究社會行為的理論
2.重點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物質與非物質的一種交換
3.社會交換論認為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
4.社會交換論認為并非所有人都企圖在交換中獲取最大利益
13.對再社會化正確的理解是:( )。
1.教導社會成員樹立生活目標
2.由于社會急劇變化,對個體重新進行社會化的過程采集者退散
3.教導社會成員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和現代生產技能來源:
4.包括對早期社會化過程中沒有取得合格社會成員資格的再教化
14.( )是外控者的觀點。
1.找一份好工作主要取決于好機遇
2.成功靠自己辛勤地耕耘和努力得到的
3.出現問題時,會首先想到讓母親替自己解決
4.家長要求學什么專業好,就學什么專業
15.社會化的條件是( )。
1.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賴期
2.人類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3.人類社會物質資源豐富
4.人類道德發展水平較高
16.人際關系的特點有( )。
1.情感性
2.個體性
3.直接性
4.主觀性
17.“家庭的功能”有( )。
1.夫妻性生活
2.父母對子女的教育
3.休閑娛樂功能
4.感情交流功能
18.人際關系建立與發展歷經( )。
1.定向階段
2.情感探索階段
3.考驗階段
4.穩定交往階段
19.婚姻的動機有( )。
1.追求經濟利益
2.符合道德規范
3.完成繁衍功能
4.穩固愛情成果
20.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有( )。
1.認知者的經驗
2.認知者的動機與興趣
3.認知者的情緒
4.認知者的人際關系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