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2009-2010年公考申論三農問題熱點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09-2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009年天津市秋季公務員考試備考大戰已悄然拉開,針對2009年天津市公務員考試提供了申論熱點話題供廣大考生參考。本篇為2009年天津市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熱點——三農話題。
一、增強國際國內競爭力天津五項舉措提升現代農業
為進一步提升天津市農業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2008年起該市推出5大行動舉措,著力提升設施農業、綠色安全農業、種源農業、集約型農業、生態休閑農業水平。
實施設施農業建設行動,提升設施農業水平
目前全市設施農業建設正掀起高潮,到2008年底設施農業面積將達到10萬畝,一批高標準現代畜牧業示范園區、優勢水產品養殖示范園亮相。市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設施農業建設。今后5年,全市設施面積達到100萬元畝,力爭實現戶均1畝。
實施質量安全綠色行動,提升安全農業水平
過努力,使天津市符合無公害生產條件的產地全部得到認定,2008年主要農產品基本實現依標生產,無公害基地的蔬菜、水果、水稻、小麥等糧經作物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推進主要農產品向綠色、有機方向邁進,在條件具備的區縣建設3萬畝有機及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實施科技推進行動,提升種源農業水平
加快10大種源基地和一批研發平臺建設,組織實施100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重點項目推廣,主要圍繞水稻、小麥等優質糧,抗病抗逆棉花、優質蔬菜、花卉、食用菌等方面,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良種,使該市成為主要種植作物新品種的種源基地。
實施產業化帶動行動,提升集約化水平
發揮龍頭企業作用,扶持發展壯大資產在5000萬元以上、經營額過10億元的龍頭企業,特別是加工型龍頭企業。2008年扶持市級和市級以上的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120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
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行動,提升生態休閑農業水平
大力推廣各種節約型農業技術,普及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技術,啟動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工程,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實施范圍和方式。2至3年內,建成以沼氣為紐帶的“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小型畜禽養殖示范工程1.3萬戶,全市農村1.5萬農戶用上優質的可再生氣體能源,6萬農戶用上太陽能熱水器,近5萬頭豬、牛糞便得到無害化、減量化處理。
二、四萬農民與一個城鎮的夢想——華明示范小城鎮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天津市九次黨代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扎實推進示范小城鎮和文明生態村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華明示范鎮建設的實踐告訴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思路創新工作創新,是破解這個時代命題的關鍵。
統籌城鄉發展的創新之路
“三農”問題,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在天津這樣一個大城市中,如何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結合自身實際,統籌城鄉發展,讓更多農民享受到城市化進程帶來的成果。這是一道時代的命題。
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天津市經過認真調研和大膽創新,探索出了一條以宅基地換房的辦法建設小城鎮和新村莊的路子。
宅基地換房,在廣泛征求農民意愿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天津市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來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國家現行政策框架內,堅持承包責任制不變、可耕種土地不減、尊重農民自愿的原則,高水平規劃、設計和建設有特色、適于產業聚集的生態宜居新型小城鎮。農民以宅基地,按照規定的置換標準換取小城鎮的住宅,遷入小城鎮居住。農民原有宅基地統一組織整理復耕,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新的小城鎮除了農民住宅區外,還規劃出可供市場開發出讓的土地,用土地出讓收入來平衡小城鎮建設資金。
本著這一思路,2005年底,市政府批準在東麗區華明鎮、津南區小站鎮和武清區大良鎮、南北辛莊村、后蒲棒村開展第一批農村示范小城鎮建設試點工作,隨后又批準九鎮三村開展第二批試點。
以宅基地換房為模式建設示范小城鎮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國家發改委認為,這一模式富有新意,符合我國保護耕地基本國策,有利于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探索出一條新路子。國土資源部將天津列為全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試點城市,并下達了土地周轉指標。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