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處于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毛澤東做了有益的探索。他在1956年1月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第一次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已經進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進一步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建成”作了明確區分。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一文中他又指出:之所以說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沒有建成,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還很不充分”,“只有經過十年至十五年的社會生產力的比較充分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才算獲得了自己的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現在,這個物質基礎還很不充分),我們的國家(上層建筑)才算充分鞏固,社會主義社會才算從根本上建成了。”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澤東在初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認為社會主義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個階段可能比前一個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他根據對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富裕的實朊狀瀝的考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發展,也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重要來源。
(2)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兩步走戰略
毛澤東在1944年5月的一次講話中就明確指出,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須工業化;我們共產黨是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在1949年3月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任務。l952年底,毛澤東在開始醞釀過渡時期總路線時,將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同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并列,把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宏偉目標提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隨著“現代化”這個詞匯的普遍使用,中國共產黨也用“社會主義現代化”替代了原來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新中國的發展目標。l954年,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使用“現代化”來規定我們的奮斗目標。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終于形成了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戰略目標。
1964年l2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周恩來指出,今后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總的說來,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從第三個五年計劃(即1965年)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l5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20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