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衡把握內容、語言和篇章三要素
作為以文字語言表達和交流的載體,文章內容永遠是第一位的。但內容從來不是空的,需要語言來表述,也需要篇章來呈現。因此,內容、語言和篇章三位一體,是文章的最基本要素,也是評判優劣的最主要方面。
大學語文的作文評分,大致分5等:一類卷得分為45-50分;二類卷得分為37-44分;三類卷得分為30-36分;四類卷得分為21-29分;五類卷得分為20分以下。五類作文的評定,在內容、語言和篇章三個方面都有衡量的具體標準,可作為我們寫作時的參考:
類別 項目 | A.內容 | B.語言 | C.篇章 |
一類卷 | 中心突出 見解深刻 | 行文流暢 語言準確 | 結構嚴謹 層次清晰 |
二類卷 | 中心明確 內容充實 | 文從字順 語言基本準確 | 結構完整 層次分明 |
三類卷 | 中心明確 內容尚充實 | 語言通順 有個別病句 | 結構完整 層次清楚 |
四類卷 | 中心不明確 內容空泛 | 語言不通順 病句較多 | 結構不完整 層次不清 |
五類卷 | 文不對題 內容貧乏 | 文理不通 | 結構層次混亂 |
對于一般程度且平時較少寫作練習的考生而言,在作文的內容、語言和篇章方面,至少應以三類卷的標準要求自己。
2、注意領會要求
大學語文作文考試,近幾年來改為寫“以議論為主的文章”。
這種要求的改變,從根本上說,是由原先有意無意地強調作文的工具性,轉而引導考生注意作文的目的性與表達效果的統一。這實質上在提示我們:議論說理的最終目的,是要讓人了解并接受你的觀點或意見。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應當根據受眾的實際情況和接受心理,調動一切表達手段,以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因此,“以議論為主”要求我們:作文不僅需要正確、新穎、深刻的立意,需要通順流暢的語言,需要嚴謹縝密的思維邏輯,也需要豐富多彩而同時也是恰如其分的表達手段(包括多種修辭手段);不僅要表現高尚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也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審美價值。
3、注意審題:
審題,就是通過對考題的審視、分析,確定寫作的方式、范圍和文體,把握寫作中心和立意方向。審題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1)要全方位審題,明確題目、材料及其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須嚴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認真分析判斷。
例如,1990年成人高考作文:用下面一段話作開頭,寫一篇四五百字的短文。題目自擬。在漫長的生活跑道上,并沒有人向我們發出那激動人心的起跑槍聲,但在我們的四周,卻處處是無聲的“起跑”信號。此題的寫作方式是續寫。所給開頭一段話采用比喻手法,形象地點明了在改革開放時期社會生活中競爭的特點。所謂“信號”,是挑戰也是機遇。這段開頭語言富有激情,感情色彩濃,續寫部分也應保持這種風格。寫作范圍是社會生活道路。文體未限,可根據自己的寫作優勢來選擇記敘文或議論文。立意方向是,通過對“信號”的反應和感受,表現時代精神。
(2)審題要細,構思要充分利用所給的條件。
例如,1993年成人高考作文:人的愛好是多種多樣的。每種愛好都有其產生的過程、具體的表現以及個人的收益與感受。請以《我的業余愛好》為題,寫一篇敘議結合的文章。要求:1.只寫你的一種業余愛好。2.字數不少于700字。此題并不難審,但有的考生太粗心,只看了開頭“人的愛好是多種多樣的”,卻沒注意下邊的要求“只寫你的一種業余愛好”,于是大筆一揮,寫了自己的集郵、釣魚、游泳等多種業余愛好。另外,仔細審視,題目的敘述,實際上已經暗示了此文的框架,即業余愛好的產生過程、具體表現、個人的收益與感受。
4、立足點(立意)至為關鍵
新大綱樣卷中的作文題,是給材料作文中的給文字材料(又稱書面)作文。樣卷的題型,屬于給文字材料引出思路。
寫作這樣的文章,從所給文字材料中發現議論的“立足點”和“滋生點”至為關鍵。“立足點”是指所選擇的某一點(或某一側面)一定是材料中的精華所在,也是立論的依據:“滋生點”則是指這一點還必須有利于思想的“自然升華”,從中提煉出正確、深刻、新穎的論點,以便展開有意義的有價值的討論。
要找準這個點,首先需要仔細研讀原材料,不僅要細讀全文,尤其要注重細節;在此基礎上,還要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例如前年樣卷所給的材料述說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在輪船上做勤雜工的黑人孩子,不小心掉進了大海。當白人老船長發現并決定掉頭回去施救時,有人出來勸阻。老船長猶豫了一下,還是命令掉頭回去,結果就在孩子即將沉沒的一剎那間救起。
當老船長問他為什么能堅持這么久時,黑人孩子回答,因為你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我相信你一定會來救我。而老船長則流著淚說:“不,孩子,是你救了我,我為自己那一瞬間的猶豫,而感到羞愧!”
粗粗研讀這個故事,可能不少人看出其意義在于闡述了愛心的重要價值:正是因為對愛心的信任,才支持著黑人孩子堅持到獲救,可以說,是愛心挽救了一條生命。思考至此,可能有人就會匆匆動筆,但這樣一來,原材料中一些最為關鍵的細節就失去了意義,而蘊藏其中的思想價值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掘和升華。比如,這個故事完全可以發生在任何人之間,何必一定是“做勤雜工的黑人孩子”和“白人老船長”?老船長又為什么會有那“一瞬間的猶豫”并為此深感羞愧?其實,這些細節之間是有關聯的:正是由于膚色、地位等原因,才使得老船長產生“一瞬間的猶豫”,這實質是人類的某些偏見所致,使得人人平等、都有享受愛與被愛的權利這一普世的道德價值遭到了侵害,所以老船長為此深感羞愧。當黑人孩子出于對愛心的信任堅持到獲救時,對于老船長而言,其實也是給了他一個認識錯誤并且得以改正錯誤的機會,使得他不至于背負心靈自責的十字架而永無救贖!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老船長說黑人孩子救了自己。因此,這個故事在闡述人類之愛的重要價值時,不僅說明了愛可以救人,更點明愛也可以自救:純潔無私的愛從本質上說是人類自我完善的需要,是使得人類心靈得以高尚完美的品質。認識到這一點,才真正掌握這段文字材料的精化之處,當然也就可以由此生發,寫出一篇立論深刻、思想情操高尚,具有警醒作用同時又頗具感染力的文章了。
再以04年的作文題為例,要求以“期待”為話題,寫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對“期待”這個話題,考生有話可說,一般都能扣題,有中心,有內容,層次清楚。《期待2008年奧運》,《期待和平》,《期待祖國統一》,《期待成功》等題目較常見。
有的考生擬出關系性題目,把“期待”的內容擴展和深化了,如:“期待并努力”,“期待與堅持”等。寫作文體多為夾敘夾議式,也有少量議論文、記敘文、散文,有以書信形式回答媽媽的期待,有個別考生用寓言形式展開話題。
再比如作文題為《節約》,考生可能會想到:節約是民族傳統美德,應提倡和贊揚。想到這一點后,再思考一下。可能有的考生又會換一個角度思考:一味地鼓勵節約,削減支出,會影響人們的消費意識,如果消費意識不強,恐怕會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這兩種立意完全不同。
為了擁有好的立意,考生要關注下列方面:
要關注社會生活。有的學生對社會生活、周圍事物缺乏關注,頭腦空空,以致作文內容不豐富,材料不鮮活,立意不新穎,主旨不深刻。個別學生連國家大事都不知道,有學生作文題為《期待澳門回歸》,讓人哭笑不得。
要注意讀寫積累。缺乏讀寫積累的結果是影響了聯想力、想象力的培養,導致作文內容貧乏、語匯不豐富,文字不生動,文思枯竭,或者有話倒不出來,寫不下去。
要提高綜合表達能力。有的考生不會根據內容選擇相應的表達方式,更不會交互使用敘、議、描寫、抒懷來表情達意,導致文章干巴巴的,語言沒有表現力。
要加強語言基本功。 閱卷中發現,一些考生的作文中病句、錯別字較多,標點不規范,有人甚至給題目加上書名號,書寫潦草,一些常用字都寫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