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專業建設基礎較為薄弱.在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中沒有凸顯高職教育重實踐、重技能的特點。從整體上看,專業設置滯后、專業定位不準、專業內涵建設不深等問題仍制約著高職教育的發展。
1. 專業設置滯后
在高職救育發展初級階段.各高職院枝的專業設置呈現出一種“無序”狀態。轉入內涵發展階段后.高職專業建設必然要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然而,在現階段.多數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全局規劃性不強、高職特色不鮮明,仍然滯后于內涵發展的要求。另外,很多高職院校通常是根據市場的短期需求設置專業。社會需耍什么樣的職業崗位.學校就辦什么樣的專業,短期行為明顯。隨著經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等到2—3年的人才培養周期結束后.原來供不應求的專業可能市場已經飽和.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可能已不是市場所需。可見,如果不根據市場需求預測前瞻性地設置專業,不解決專業設置的滯后問題.很容易造成就業困難。
2.專業定位不準
要使高職畢業生適應市場需求,首先要找準高職人才培養的定位,找準人才的發展空間。高職教育作為一種類型、層次.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具有應用技能的人才。與學術型普通高校相比,高職教育更強調應用性和技能性,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與中等職業教育相比,高職教育更強調層次較高的、較為復雜的職業技能訓練,注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與職業培訓相比,高職教育更強調知識、技能、素質的系統化訓練,注重學生素質和長遠職業能力的培養。目前.有些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定位偏離了應有的方向.走進兩種誤區:一是定位過高.把培養目標定位在理論型和研發設計型人才:二是定位過低把培養目標定位在低層次、低技能的操作人員。這樣高職教育很容易失去自身特色趨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職教育和禮會職業培訓.使高職畢業生難以在勞動力市場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而在與其他就業層次的求職者競爭崗位時往往又難以突出自己的優勢。
3. 專業內涵不深
內涵建設是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更是高職專業建設的必然要求。但是,很多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往往停留在表面.追求數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大.沒有深人挖掘潛力.從內涵提升上求發展.存在著與社會崗位接軌不緊密、教學運行機制不健全、實訓體系不完善、課程體系針對性不強、師資質量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突出表現在高職畢業生的職業能力與用人單位對其要求之間的脫節。如不解決這一問題.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