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010-51291557
客服熱線:8:00-20:00
近日,北大法學院宣布績效工資分配方案,教師工資將按工作量分配,引發多名教授不滿的聲音,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根據此方案,如果一名教授沒有在“核心刊物”發表論文,所拿到的績效工資可能不如一名剛參加工作的行政人員,而教師之間績效工資可能相差幾倍。
此前不久的另外兩則新聞同樣奪人耳目:
一則是學術“山寨版”漸成產業化,武漢大學研究團隊在3年內進行的研究表明,包括非法期刊在內,中國買賣論文已經形成產業,2009年的銷售額達到10億元。另一則,2009年12月,井岡山大學化學系某講師和某碩士,此二人2006年至2008年至少發表70篇論文涉嫌造假,被一次性撤銷。這些僅憑修改一套原始強度數據而發表的系列文章,其中洶涌的水分令人瞠目結舌。
學術造假漸成精神領域的三聚氰胺,它背后是一個社會急功近利謀求“績效”的大背景,其中有學術功利化的理念支撐,也有官學勾結的利益鏈條,數量為王的考核制度的重壓顯然也脫不了干系。
僵化的論文數量為指標的高校績效考核,已經讓高校教師苦不堪言。教師想寫一篇高質量的論文,一需要有研究時間,二需要耐心等待刊物接受。權威刊物從收論文到刊登,一到兩年時間很正常。但教師們為了完成每年的任務,也只好寫得隨意一些,然后盡快找家刊物發出去。有時還可能不斷地自我復制,也就是自我抄襲。惡果是直接導致研究水平的整體下降。學術理念自我約束的力量,在考核制度的指揮棒面前顯得弱不禁風。
高校應該是科學精神和先進思想的孵化器。近代有陳寅恪“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古代有孔子的“君子謀道不謀食”。并非君子不求財,而是“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在學術和工作中精耕細作,自然可以得到合理的財富。而不是每天為了衣食算計,用作坊式的加工趕制論文和成果。這需要強大合理的制度保證才可以實現。
歷史上科技的重大進步,都有體制改革先行。溫總理最近不僅再次提出“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路徑,還提到“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些都需要中國創造性精神成果的增長,教育和學術激勵制度的創新和改革迫在眉睫。這個時候,高校如再抱著“計件式”的績效工資,顯然落后于時代,我們的高校需要能釋放更多創造力的新制度。
本站覆蓋全國各省市專本科院校及計劃外招生院校,匯總各校招生要求及專業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錄取,請自愿填寫下表,我們將在全國范圍內篩選適合您就讀的大學,安排校方老師與您溝通。即刻報名,圓大學夢!
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網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