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010-51291557
客服熱線:8:00-20:00
導語introduction
高考改革進入深水區,“3+1+2” 模式在多地落地生根。考生和家長最關注的莫過于新高考 3+1+2 選科專業對照表,因為它直接決定了未來能報考哪些專業、進入哪些高校。高校招生網將為你詳細解讀 2025 年的選科組合與專業匹配情況,助力考生精準選科,贏在起點。
目錄 contents
新高考3+1+2選科專業對照表
物化地
選科組合與專業數量
1. 物理 + 化學 + 政治
2. 物理 + 化學 + 生物
3. 物理 + 化學 + 地理
4. 物理 + 政治 + 生物
5. 物理 + 政治 + 地:兼顧文理的專業選擇
6. 物理 + 生物 + 地理
文科主導的選科組合
1. 歷史 + 生物 + 政治
2. 歷史 + 化學 + 政治
3. 歷史 + 地理 + 政治
4. 歷史 + 化學 + 生物
5. 歷史 + 生物 + 地理
6. 歷史 + 化學 + 地理
新高考 3+1+2 選科專業對照表:熱門專業解讀
1. 物理 + 化學 + 政治
2. 物理 + 化學 + 生物
3. 物理 + 化學 + 地理
選科建議與未來規劃
1. 結合興趣與優勢
2. 考慮未來職業規劃
3. 靈活調整選科
可選專業數量:737 個
專業覆蓋率:約 99.74%
專業范圍:幾乎涵蓋所有理工科專業,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同時包括部分對政治有要求的專業,如法學、國際政治等。適合對理科感興趣且有考研、考公打算的學生。
可選專業數量:706 個
專業覆蓋率:約 95.59%
專業范圍:集中于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領域,如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生物技術等。是理科基礎扎實、未來想從事科研或醫學工作的考生的首選。
可選專業數量:705 個
專業覆蓋率:約 95.46%
專業范圍:除了理工科專業外,還包括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科學、城鄉規劃等專業,以及部分經濟類、管理類專業。適合理科思維強但又對地理學科感興趣的學生。
可選專業數量:381 個
專業范圍:涵蓋經濟類、管理類、農學類、醫學等部分專業。政治學科的加入為未來考研、考公提供了有力支持。
可選專業數量:359 個
專業范圍:可報考地理信息科學、城鄉規劃等專業,以及部分管理類專業。適合對物理和地理學科都有興趣的學生。
可選專業數量:349 個
專業范圍:適合對生物和地理有興趣的學生,可報考生物科學、地理科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等專業。
可選專業數量:341 個
專業范圍:以人文社科類專業為主,如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同時包括部分生物學相關的文科專業,如生物教育等。
可選專業數量:341 個
專業范圍:能報考一些對化學有要求的文科專業或文理兼收的專業,如化學教育、文物保護技術等。
可選專業數量:337 個
專業范圍:集中于人文社科領域,如歷史學、政治學、地理學、法學、教育學等。適合對文科有濃厚興趣的學生。
可選專業數量:310 個
專業范圍:相對較窄,可報考一些與歷史、化學、生物相關的交叉學科專業,如歷史生物學、文化遺產保護與生物化學等。
可選專業數量:309 個
專業范圍:可報考一些與生物、地理相關的文科專業,如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生態學等專業,以及部分歷史學相關專業。
可選專業數量:309 個
專業范圍:可報考一些與地理、化學相關的文科專業或文理兼收的專業,如地理科學、化學教育等專業,以及部分歷史學相關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熱門理工科專業,就業前景廣闊,薪資待遇高。
法學:對政治有要求的專業,適合未來從事法律工作或考公。
國際經濟與貿易:文理兼收,適合對國際經濟有興趣的學生。
臨床醫學:熱門醫學專業,就業穩定,社會需求大。
生物技術:前沿科研領域,適合對生物研究有興趣的學生。
藥學:就業前景好,可在醫藥企業、醫院等單位工作。
地理信息科學:結合地理與信息技術,就業方向包括地理測繪、城市規劃等。
城鄉規劃:涉及城市規劃與設計,適合對城市規劃有興趣的學生。
環境科學:關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就業前景廣闊。
興趣是最佳老師: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學習動力更足,未來也更容易堅持。
評估自身優勢:結合自己的學科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選科組合。
就業前景:優先選擇就業率高、市場需求大的專業。
考研考公:部分專業對考研、考公更有優勢,如法學、政治學等。
關注政策變化:高考政策每年可能有微調,及時關注教育部門發布的最新信息。
學校資源:選擇提供豐富選科組合的學校,為未來調整留出空間。
推薦閱讀
本站覆蓋全國各省市專本科院校及計劃外招生院校,匯總各校招生要求及專業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錄取,請自愿填寫下表,我們將在全國范圍內篩選適合您就讀的大學,安排校方老師與您溝通。即刻報名,圓大學夢!
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網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