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藤:各位專家、老師、同學們、各位同仁,今天我有幸借鳳凰衛視的“世紀大講堂”來一起和大家分享中國民辦教育這二十年來發展的成就,以及對它的未來作一展望。我在這里給大家想講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簡要回顧一下我們民辦教育發展的歷史;第二個,是要給大家展示一下中國民辦教育今天的輝煌和它對這個社會的歷史的貢獻;然后要給大家來談一下今天我們中國民辦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最后,就是我們今天的題目我們要展望我們中國民辦教育的未來。
現在我們就先來回顧中國民辦教育發展的歷史。談到任何的歷史中國人都會引以為驕傲,因為我們歷史悠久。我們的私學在先秦在戰國就已經出現了,遠遠早于美國,也就是說我們在有這些私學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美國。剛才我們的主持人已經講了,作為這個時期的代表,最典型的那就是孔子,他是以私學起家,以講學的身份來游說各國,以講學的主張來闡發了他影響中國文化五千年的政治主張。所以中國的私立教育在這一點上應該說光榮無比,對中國文化、對中國歷史、對中國國家的影響舉足輕重。
在這之后到了兩漢的時候很多諸子百家的學說有人繼續的來傳輸,同時已經有一些講究科學和科技的知識在學校里邊,而且已經出現了學校的雛型,有了固定的校舍,當時叫精廬、叫精舍。在漢朝以后已經有了專門講學的人,有些人他是一邊居官一邊來講學,所以把他叫官學教授。還有一些人是不做官,光講學了,就把這些人叫居士教授。到了唐代以后,由于科舉制度的產生,對于私學的影響就更加巨大。任何時候看來高考都是一個指揮棒,在今天也不例外。唐代的科舉先期是考經書,后期是考詩文。私學也就跟著這樣一個考試的制度,先講經書,后興詩文,先在學校,后在家中,甚至我們今天的自學考試制度其實唐代就有了,在家中修書到時候去參加科舉,考上了就做官。我們今天在家中看書參加自學考試,考上就拿畢業證,就工作。所以很多歷史的雛型在今天我覺得依然存在,只是內容、形式它的意義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到了宋代以后我們國家的私學的主要體現形式就是書院。這個書院最典型的也就是私人的書院,他真正是一所學生來修煉身心,傳道授業,在老師的指導下來修煉自身的一個過程。這樣的書院我剛剛從英國回來,我看了牛津和劍橋大學,非常類似于和牛津、劍橋大學今天的學院,他們一個大學不是我們今天現代意義上大家看到的現代大學,它是一個一個的院落,就蓋的是一個院落,這個院落里邊大概住一千學生左右,里邊有院士,這個院士不是咱們國務院的院士,就是他們學院的輔導老師,就像今天我們大學里邊的班主任或者是我們的輔導員,但是他們要求這些人必須是教授和學者出身不是一般人能做的。這些院士每個人只管十幾個學生,他負責這十幾個學生的學業指導、思想的進程,每個禮拜要固定的時間和這些學生要交流,要輔導這些學生長大成人。我們過去的書院非常和它類似,只是可惜我們今天的書院制度在中國已經蕩然無存了,而英國把它完整的保留了將近五百年,而且一直延伸結合到了今天的大學制度。但我們宋代的書院其實跟當時今天牛津、劍橋的書院制度非常類似,也就是說在這些方面中國人都值得驕傲,我們是領先的。
到了明清以后,到了民國我們的私立教育仍然繼續的得到了發展。在解放前夕我們的西南、我們的上海、我們的南京私立教育都占到了半壁江山以上,有的占到了70%這么一個比重,因此中國的私立教育一直到解放后都保存得是比較完好的。只有到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階段,在新中國建立以后,由于私學它混雜了很多教會、教派和一些不同政見主張,在國家向著社會主義來整個改造的這種大的進程下,確實有個別的學校在思想上、導向上和政治上都存在了問題,但是我們的政府也采取了不合時宜的“一刀切”的這樣一種方法,把整個的私立教育改造為公立教育。之后大概有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時間中國的私立教育只是存在了一些像民辦教師、農村學校或者其它的個人的、很個別的,還有過去舊的私塾在前三年杭州的一所私塾才被終結,就是說它還沒有完全的絕跡,但基本從大的局面上說,處于了一個基本停滯的階段。
直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整個我們的黨把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我們民間的許多有識之士為學生的高考舉行了補習班,為大家學習英語的要求進行了夜校的學習,這樣中國的私立教育和中國的民辦教育才得到了一個恢復。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