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判斷的對當關系
一、直言判斷的對當關系
邏輯上把A、E、I、O之間的邏輯真假值之間的關系稱為對當關系。對當關系可以用下面的邏輯方陣圖表示(對比后文模態判斷的對當關系圖):
A(全稱肯定,全部是) 上反對關系(至少一假) E (全稱否定,全不是)
上 上
推 推
下 下
I(特稱肯定,有些是)下反對關系(至少一真)O(特稱否定,有不是)
口訣記憶法:
全部是,有不是,處對角,必矛盾,一真一假很分明;
全部是,有些是,全部是,有不是,處上下,是包含,全部決定部分,部分不能判定全部;
全部是,全不是,在上方,互反對,能同假,不共真;
有些是,有不是,壓下面,下反對,能同真,不共假。
矛盾關系與否定。
日常生活中經常有否定特稱判斷以強調全稱判斷的情況,如下面的對話:
甲:有些來上學的人是為了明年的升學考試。
乙:不對。應該是所有來的人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在邏輯學中,上面的反對是錯誤的,因為,乙的反對最終含義是:所有來的人都不是為了這個目的。因此,對一個判斷的否定包含對判斷中所有邏輯常項的否定:要將量項和聯項都否定,即“所有-有些,是-不是;有些-所有,不是-是”
如:所有的花都是在夏天開花。
有些花不是在夏天開花。
有些魚可以生活在陸地上。
所有魚都不能生活在陸地上。
反對關系
這是A判斷和E判斷之間的關系(即兩個全稱判斷之間的關系)。它們是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關系。在A、E兩個判斷中,如果我們知道其中一個是真的,就可推知另一個是假的。
例:已知A:科學技術都是生產力。(真)
則 E:科學技術都不是生產力。(假)
已知E:所有的科學家都不是思想懶漢。(真)
則A:所有的科學家都是思想懶漢。(假)
但如果我們知道其中一個是假的,另一個真假不定。
例:已知A:我們班同學都是姓李。(假)
則E:我們班同學都不姓李。(真假不定)。
下反對關系
這是I判斷和O判斷之間的關系(即兩個特稱判斷之間的關系)。它們是可以同真,不能同假的關系。在I,O兩個判斷中,如果我們知道其中一個是假的,那就可以斷定另一個是真的。
例:已知I:有些民主人士是共產黨員。(假)
則O:有些民主人士不是共產黨員。(真)
已知O:有些機器不需要能源。(假)
則I:有些機器需要能源。(真)
但如果我們知道其中一個是真的,另一個真假不定。例:已知I:有些個體戶納稅了。(真)
則O:有些個體戶沒納稅。(真假不定)
差等關系
這是A判斷與I判斷之間、E判斷與O判斷之間的關系(即相同性質的全稱與特稱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這樣概括這一關系:如果全稱判斷真,則相應的特稱判斷真;如果特稱判斷假,則相應的全稱判斷假。反過來則不能得出確定結論,即如果全稱判斷假,則相應的特稱判斷真假不定;如果特稱判斷真,則相應的全稱判斷真假不定。
例:已知A:汽車都進行了年檢。(真)
則 I:有些汽車進行了年檢。(真)
已知I:有的單位參加了義務獻血。(假)
則 A:所有的單位都參加了義務獻血。(假)
反過來則不能有確定結論。
已知A:甲班同學考試都及格了。(假)
則 I:甲班有些同學考試及格了。(真假不定)
已知I:甲班有些同學考試及格了。(真)
則 A:甲班所有同學考試都及格了。(真假不定)
關于同素材的單稱判斷與其他判斷的關系。同素材的單稱判斷指主項為單稱(四種判斷主項的一分子),謂項相同的判斷。單稱判斷與A和I判斷也具有從屬關系。
例:有些留學生來自美國。(真),則:
有些留學生不是來自美國。
所有留學生來自美國。
所有留學生都不是來自美國。
瑪麗是留學生,來自美國。
瑪麗是留學生,但不是來自美國。
例:甲班同學考試都及格了。(假),則
甲班同學考試都沒有及格。
甲班有些同學考試及格了。
甲班有些同學考試沒有及格。
小張是甲班同學,他考試及格了。
小張是甲班同學,他考試沒有及格。
例:有些民主人士是共產黨員。(假)
有些民主人士不是共產黨員。
民主人士都是共產黨員。
民主人士都不是共產黨員。
王先生是民主人士,他是共產黨員。
王先生是民主人士,他不是共產黨員。
王先生不是民主人士,他是共產黨員。
例:已知,“蜘蛛黑寡婦是有毒的”為真,則,說明以下判斷真假。
有些蜘蛛是有毒的。
所有蜘蛛是有毒的。
所有蜘蛛不是有毒的。
有些蜘蛛不是有毒的。
例:已知,“柳樹沒有葉綠素”為真,則,說明以下判斷真假。
有些樹沒有葉綠素。
所有樹都有葉綠素。
所有樹都沒有葉綠素。
有些樹有葉綠素。
楊樹有葉綠素。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