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與發展:從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壯大成為知名的跨國企業 創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爾集團,是在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成立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名牌戰略”思想的引領下,海爾經過十八年的艱苦奮斗和卓越創新,從一個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壯大成為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美譽的跨國企業。
2002年海爾實現全球營業額711億元,是84年的20000多倍;2002年,海爾躍居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之首。18年前,工廠職工不足800人;2002年,海爾不僅職工發展到了3萬人,而且拉動就業人數30多萬人。1984年只有一個型號的冰箱產品,目前已擁有包括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家居集成在內的86大門類13000多個規格品種的產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爾產品的用戶。
“名牌戰略”:中國第一品牌 用戶的忠誠度是與海爾產品的美譽度緊緊聯系在一起的,18年間,海爾的無形資產從無到有,2002年海爾品牌價值評估為489億元,躍居中國第一品牌。 海爾產品依靠高質量和個性化設計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2003年,在國內市場,海爾冰箱、冷柜、空調、洗衣機四大主導產品均擁有30%左右的市場份額。在海外市場,據全球權威消費市場調查與分析機構EUROMONITOR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海爾集團目前在全球白色電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爾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場占有率排序中躍居第一。其小型冰箱占據了美國40%的市場份額。海爾產品已進入歐洲15家大連鎖店的12家、美國10家大連鎖店的9家。在美國、歐洲初步實現了設計、制造、營銷三位一體的本土化布局。
2002年海爾實現海外營業額10億美元,是中國家電業出口創匯最多的企業。 海爾發展戰略創新的三個階段 海爾十八年來的高速發展,最主要的就是靠創新。戰略創新起著關鍵作用。
1. 名牌戰略階段——在1984年到1991年名牌戰略期間,別的企業上產量,而海爾撲下身子抓質量,7年時間只做一個冰箱產品,磨出了一套海爾管理之劍:“OEC管理法”,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管理基礎;
2. 多元化戰略階段——在1992年到1998年的多元化戰略期間,別的企業搞“獨生子”,海爾走低成本擴張之路,吃“休克魚”,建海爾園,“東方亮了再亮西方”,以無形資產盤活有形資產,成功地實現了規模的擴張。
3. 國際化戰略階段——在1998年至今的國際化戰略階段,別的企業認為海爾走出去是“不在國內吃肉,偏要到國外喝湯”;而海爾堅持“先難后易”、“出口創牌”的戰略,搭建起了一個國際化企業的框架。 海爾的成功 美國《家電》雜志統計顯示海爾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家電企業,并對美國企業發出了“海爾擊敗通用電氣”這樣的警告;英國《金融時報》評選“亞太地區聲望最佳企業”,海爾名列第七;美國科爾尼管理顧問公司也將海爾評為“全球最佳運營企業”。同時,張瑞敏也獲得了中國企業家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的最高美譽,1999年12月7日,英國《金融時報》評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業家”,張瑞敏榮居第26位。著名的英國《金融時報》發布了2002年全球最受尊敬企業名單,海爾雄居中國最受尊敬企業第一名。2003年8月美國《財富》雜志分別選出“美國及美國以外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名商界領袖”,在“美國以外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名商界領袖”中,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排在第19位。 近年來,海爾已經有十幾個成功的案例進入哈佛大學、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日本神戶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的案例庫,成為全球商學院的通用教材,這在中國企業界是唯一的。張瑞敏本人也作為第一個中國人登上了世界商學院的最高講臺——哈佛大學商學院講學。海爾人的目標是:進入世界500強,振興民族工業!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