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我們可以簡單地把人們所處的組織分為三個層次,類似于金字塔的下層、中層、上層。一個普通的個體能否在組織中得到晉升,除了命運、時機等不可抗因素以及關系、人脈等不可控因素外,能力的比較——或者說通過有意識的自我磨練與積累而得來的能力,也就成為了一個決定性的條件。當時機來臨,能力上的比較優勢顯然可以使個體在群體中脫穎而出。尤其在經濟發達效率至上的組織中,這一點顯得尤有意義。
當處于組織下層群體中的人想晉升到中層時,如何才能嶄露頭角呢?此時,由于大多數人都是在最初的起跑線上,能夠被發現的機會是均等的。那么衡量的標準就是“比長處”。在項目運做中,在危機管理中,誰具有鎮定自若力挽狂瀾的能力,毫無疑問是非常容易得到賞識和重用的。比如,在與顧客直接接觸的服務業領域,一次危機的得當處理,為公司挽回顏面或者即解決了問題又維護了公司形象的人可以很快得到認可和推崇,從而獲得晉升。
俗語說:天生我才必有用。理論上講,每個人都是有其閃光點的,哪怕是善于交際,有個好人緣也是可以使你獲得認可的。當然最重要的是比較優勢,也就是說,你最好具有在一個群體中其他人不具備的長處,或者盡管別人具有,但是你在這方面最強。一個個體只要具有了差異性的長處,并且能夠擁有表現的機會,一般就可以從下層升至中層。
當個體到達了中層時,就會發現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具有差異性長處的,而且基本都具有不可復制性。可是,依舊有很多人試圖模仿別人,或者追趕別人,甚或用卑鄙的手段去與別人競爭,這些都是短視的行為。那么,此時又如何獲取自身的比較優勢呢?那就要“比短處”。中國有另外一句古話: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短處和缺點。對于一個處于人人都有閃光點的中層層面的人,要做的就是維持自己的長處,同時減少自己的短處。雖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是,對于一個中層管理者而言,其決策與行為已經開始擁有了一定程度的戰略方向性和影響力。所以,少犯錯誤,減少失誤是異常重要的。因為,每一次不當管理行為或決策失誤都可能為組織帶來一定的損害。而人的缺點和短處對于一個管理者,恰恰是導致執行不力或者決策失誤的源頭。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