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現在電子商務基本上以忽悠為主,和中國的經濟相似,包括MBA可能90%都是忽悠,我想在座的各位也都清楚。”在上海紅楓路的中歐商學院的演講會堂里,著名風險投資人閻焱直視臺下坐著的中歐師生們說了這句話。閻焱表達了他一向而來對于國內MBA教育的嘲諷,但從某些層面而言,MBA管理教育絕對不是“忽悠”,它已經發展為一個逐年利潤翻倍的“產業”。
中國MBA市場神話:報考人數每年以20%速度遞增
商學院MBA課程(包括EMBA)成為大學教育中最為利潤肥厚的“現金牛”。業內人士將此稱作是長久空缺后的爆發性增長。
在1996年的《21世紀經濟報道》上,曾經有這樣一篇報道:寶鋼的工裝女工報考中歐商學院后,一轉眼成了麥肯錫咨詢公司的咨詢顧問,薪酬價格提升了10倍。這樣令人目眩神迷的故事一直引領著最近20年的中國MBA教育市場。有數據顯示,在中國報考MBA的人數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同時,中國MBA的學費,也從10年前的三萬人民幣飆升至20-30萬人民幣,EMBA的學費則高達近60萬人民幣。
北大、清華、復旦、交大等一流大學的商學院都有著近千人的MBA(EMBA)招生規模,這意味著他們每學屆的學費收入都超億元。與此同時,同樣規模的師資還可以拓展出EDP等其他高盈利項目。
這樣的一個MBA市場的神話能持久么?這需要建立在三個假設的基礎之上:
第一,MBA教育能夠給學生帶來高回報率;第二,市場持續增長,并且MBA能夠滿足企業對于職業經理人的需求;第三,現有的MBA培訓資源能夠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
大部分學生試圖去相信MBA能夠給他們帶來高回報率。一位MBA畢業生這樣計算他的投資回報率,如果讀完MBA后,能夠進入咨詢公司或者投行,那么意味著薪水有可能在兩年內翻倍,在未來五年內有一個跳躍式的增長,30萬學費可能僅相當于一年至一年半的年薪。“這個投資回報率是合理的,但前提是畢業后你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這位MBA畢業生說。
這樣的期待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遭遇到了增長的瓶頸。2008年的一位MBA畢業生這樣描述自己面臨的困境:在兩年前報考的時候,他在一家連鎖超市的薪酬豐厚,而畢業之后他甚至沒法找到兩年前同樣薪酬的工作。
“在我看來MBA給我的教育就是讓我能夠把每一個類別的知識系統地傳輸給我的員工聽。”一位畢業后立即創業的MBA畢業生如是描述他的畢業感言,“MBA課堂并非創新知識,而是梳理和包裝知識。”
這樣的評論或許略有偏差,但代表了一部分人對于MBA教育的擔憂。
商學院教育正在持續空心化。這種空心化并不是人們通常以為的那種學院與實踐的脫節。在明茨伯格提出“經理人,而非MBA”的言論之后,商學院就開始持續地減少這種脫節的恐慌,他們開始招聘更多有實戰經驗的經理人作為客座教授,也開始鼓勵課堂上學員之間的互相探討和學習。
但這似乎并不能彌補MBA教育更為深層次的問題:你能指望兩年的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么?
閻焱曾經在一次電視采訪中表示:“MBA基本上也是一半常識,一半廢話,一個好處是讓你們有機會系統性地學習,但如果你指望從MBA學到東西,那基本上以胡扯為主。基本上百分之九十的商學院關門都沒事兒。”閻焱說,在他看來,“最重要是培養想象力,夢想的能力。”而這正是中國商學院,甚至整個中國教育體系所缺乏的。
MBA教育擅長的是告訴學生如何包裝自己,有技巧地獲得目標職位;或者為你構建一個可能的社交網絡,在這個網絡中你可以找到一些通往職業目標的捷徑。但這些都無法改變你是否具有領導力才能,或者創業家能力的現實。
“商學院只能是一個媒介,他能改良但無法改變,更糟糕的是,即使學生畢業后充滿失望,也不會將這個經驗脫口而出。”陳雪頻說,他是中文版哈佛商業在線的社群總監,他同時也是一位MBA畢業生。
正是由于MBA項目的這種速成性,導致了很多的MBA畢業生在光環褪去之后的不適應,也造成了很多企業在招聘之后的心理落差。
這帶來了另一股風潮:企業開始轉向建立自己的企業大學,用定制化的手段培養需要的人才。華為、海爾、聯想都建立了自己的企業大學,他們部分向國內一流商學院購買EDP課程,部分由內部高管親自執教上課。
這回到了最為基本的話題:MBA無論MBA還是EDP、企業大學,中國管理教育的深層次原因還是在于匱乏的師資。
“中國的傳統教育體制并沒有培育出適合的管理教學人才,教授的培訓體系尚在學習的過程中,談何厚積薄發?”同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霍佳震說。
目前中國的一流商學院院校中,北大、清華、復旦、交大等大學的商學院的師資人數在150名左右,招生數則逐年擴張,去年大約每個學校的招生數在3000名左右,師生比例達到了1:20。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師資近60名,招生數MBA與EMBA大約共800名,師生比例達到近1:8。
除了人才培養,現有的教育管理體系也嚴重地扭曲了商學院的資源結構。
在中國市場上,除了長江和中歐之外,大部分的商學院是在大學基礎上建立的商學院或者管理學院。中國傳統的大學管理方法也影響到了這些商學院的管理思路。
比如說,大部分商學院需要每年上繳大量的費用給學校,有些二三線城市的大學商學院還存在每年承包的方式。而與此同時,大學其他院系對于商學院是否有資源共用的疊加優勢,還存在疑點。
此外,中國教育體系在教授管理上要求教授有著論文撰寫的任務。這些大量撰寫論文的任務,直接耗費了教師的精力并影響了教授的評級。這與美國的立項研究,盲審****文的方式完全不同。
深究師資匱乏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商學院成立的根本是什么?”這決定了其資源和經費導向何處。
簡單地說,中外商學院的資源和經費來源決定了其決策的方向。
哈佛的校友捐贈大約占據了一半的商學院收入
中國商學院收入以學費為主,包括了EMBA,MBA,EDP的學費,而歐美一部分頂級商學院的收入以校友捐贈為主。
哈佛商學院設有MBA、博士和EDP三類課程項目,其中EDP、出版和企業校友捐贈是學院主要的收入來源。按照2005年的公開數據顯示,哈佛商學院的年度營業額為3.1億多美金,支出3.7億美金,其中僅學術研究就有7700萬美金的支出。其教授與學生的配比為1:4,這也遠遠超出了同類商學院的配比比例。“哈佛的校友捐贈大約占據了一半的商學院收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約翰奎爾奇指出。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張維炯副院長在接受采訪時解釋,中國商學院在短期內沒有可能以捐贈為主要收入,一方面原因是商學院成立時間太短,積淀不夠;另一方面中國人還沒有培養出捐贈的習慣。
但主要收入來源的差別直接影響了錢怎么放這一議題。哈佛商學院建立了校友捐贈基金,捐贈方可以指定用于學生和學術研究的比例和分配方式,而如果學校的主要收入是學費,那么在沒有強力的機制約束下,各大商學院院長可能會更傾向于將收入用于擴建大樓等短期可見成效的項目中。
“最為糟糕的事情莫過于以錯誤的方式教育錯誤的人。”如果我們將MBA教育看作是一個產品,那么是否能夠給消費者(學生和企業雇主)帶來價值,才是這個產業持續經營的根本。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在職MBA學費排行榜,西南財經大學學費3萬元,授課有周末班和集中班,3年學制,獲雙證;北京林業大學學費2.2萬元,同樣授課方式與學制,也獲雙證;香港亞洲商學院學...
在職mba是什么學歷?在職MBA是國家認可的正規研究生學歷,畢業獲碩士研究生畢業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證(雙證),學歷層次明確為“研究生”。法律效力、社會認可度與...
在職MBA報考面試技巧包括:深入了解所申請的MBA項目、梳理個人經歷,突出亮點、模擬常見面試問題、展現團隊協作與領導力、注意儀表與禮儀、準備好問題并積極互動、冷...
在職MBA項目獎學金政策:香港亞洲商學院線下面授班最高減免1.38萬元學費。MBA、EMBA的線上、面授班都有不同額度獎學金,政策亮點多。申請攻略包括三重價值評...
本文深入探討報考在職MBA對拓展人脈的作用及核心優勢,分析其人脈圈層的多元性、資源整合價值,結合課程體系、師資力量、行業合作等維度,闡述在職MBA在職業發展中的...
在職mba報名遵循“院校自主招生、專業定向培養”原則,需完成信息提交、資格審核、繳費注冊三步驟。部分院校有特殊要求,如提供證件照、企業推薦信等,還提供團隊報名優...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