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部可能導致九成民營快遞企業死亡的法律修改稿被通過,那么國內快遞市場或許將成為郵政的獨角戲,但民企和外資正聯手試圖阻止這一切的發生
劉建新終于按捺不住了。他當場奪過正在等待發言的代表的話筒,指責董超潔太不尊重代表。這一幕發生在9月28日,上海銀河賓館3樓3號宴會廳。當天,國務院法制辦召集了20多家民營、外資等非郵政企業進行座談,聽取他們對正在草擬的《郵政法》第八稿的意見。而此次座談會,也是自《郵政法》第八稿起草以來,國家相關部門首次傾聽非郵政企業的意見。
在會議桌的一頭,坐著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工交商事司副司長董超潔等政府代表。而另一頭,則圍坐著包括申通、圓通、東方萬邦、宅急送、順豐、天天、信達等16家民營快遞企業,UPS、TNT、DHL、FedEX 4家外資快遞企業和代表非郵政企業利益的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
由于雙方爭論激烈,董超潔多次打斷代表們的講話,來解釋代表理解有誤或是表達不當之處,這也引起了坐在她對面的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國際快遞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劉建新的不滿。
“其實非郵政企業對于郵政立法一直不滿意,所以這種緊張的氣氛,不管是會上還是會下都是有的。”代表美國聯邦快遞(FedEx)出席發言的政府事務經理高文芳女士事后回憶說。
很顯然,事件雙方已經被劃分為兩大陣營——郵政企業和以民營快遞企業為代表的非郵政企業。根據劉建新的統計,從目前中國快遞市場的格局來看,非郵政企業(包括民營快遞、以及中鐵、民航、中外運等國有企業)占城際間商務快遞市場的60%以上,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同城快遞占到9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以外資為代表的非郵政企業則占據著80%以上的國際快遞市場份額。也就是說,非郵政企業已經是市場上絕對的主體力量。
根據2006年立法計劃,《郵政法》本來被安排在4月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但是由于爭議大、牽涉面廣,原定4月《郵政法》修改稿第七稿審議計劃被推遲。幾經修改后,新的《郵政法(草案)》(2006年8月版)已經出爐。但讓很多民營企業沒有想到的是,8月版修改稿的相關限制條款卻更加苛刻。一旦獲得通過,眾多民營快遞公司將一夜之間成為“非法經營”。
命懸一線。隨著《郵政法》第八稿提交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的日益臨近,一批不甘被封殺的民營企業開始發公開信、開座談會,爭取輿論支持……展開對決策部門新一輪的游說。
當裁判員變成運動員
劉和平是上海東方萬邦快遞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1992年成立的東方萬邦是上海第一家專業的快遞公司,業務范圍主要是上海市內的報關單、銀行單據等商業信函,屬于同城快遞。
“當時中國郵政懶得做快遞,我們的車子可以隨便跑,沒人管,民營快遞足足過了將近10年的好日子。”回想起來,劉和平不禁感慨:“好日子早就一去不復返了。”
1998年,郵政和電信分拆后,郵政喪失了主要的利潤來源。而國家自1999年起對郵政的補貼開始一年年減少,從80億元到50億元、30億元、10億元,2003年起停止補貼,改由存在央行、不放貸的8000億元郵政儲蓄吃“利息差”來補償郵政。但根據國務院下發的《郵政體制改革方案》,要求“加快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并將營業額占郵政部門39%的郵政儲蓄業務最終歸屬到銀監會。
劉和平明顯感覺到了形勢的變化。2002年,所有上海民營快遞企業都被要求在經營范圍內加上一句話:(經營)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除外。這讓很多人第一次對所謂的“郵政專營權”有了認識。
但是這樣粗放的規定顯然是不具備可操作性的。由于現行的《郵政法》還是1986年的版本,在很多方面早已經過時。對于什么是信件,包括報關單合同和票據等民營快遞企業最主要的業務是否屬于郵政專營范圍,法律上并沒有明確。于是2002年《郵政法》的修改正式啟動。
與此同時,郵政體制的內部改革也開始提速。“現在所進行的郵政體制改革就是要把中國郵政分拆成中郵集團和郵政管理局。”按照國家郵政局新聞中心主任夏立群的表述,郵政改革的最終目標要把郵政快遞企業從傳統體制里分離出來,“嫁”到市場上獨立發展,從而改變其被詬病已久的“裁判員”與“運動員”雙重身份。
2005年8月19日,國務院正式下發《郵政體制改革方案》,郵政體制改革步入具體實施操作階段,國家郵政局開始著手準備政企分開的工作。
這就直接涉及到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比如,如何分拆普遍服務業務和競爭性業務?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與社會上的快遞公司之間業務如何劃分?這些也是民營企業最為關心的問題。
讓劉和平沒法接受的是,2002年至今,《郵政法》已經八易其稿,但是直到2003年11月的第五稿,民營快遞的同行們才從相關的渠道自行獲取了相關信息。
“我們這次專門到這里來聽取快遞企業對于《郵政法》修改稿的意見。但是這次,我依然還是沒有帶修改稿。”在文中開頭提到的座談會上,董超潔在開場時就拋出這樣一番前后矛盾的話,引起了在座非郵政企業的不滿。
從目前披露的第八稿條款信息來看,從專營權的限定、經營行政許可、郵政普遍服務基金、內資快遞的國民待遇等方面都對非郵政企業進行了限制(詳見附文二)。
根據中國國際貨代協會的估算,如果按草案提出的將150克以內的所有信函由郵政專營,則同城非郵政快遞將會喪失90%左右的業務;城際間的非郵政快遞將喪失50%左右的業務;而5公斤以下的印刷品和10公斤以內的包裹規定由郵政提供,將迫使同城非郵政快遞全部“倒閉”,城際間的非郵政快遞將會喪失80%-90%的業務,全國的物流配送公司、快運和貨運公司也將喪失50%以上的業務,年直接經濟損失將達上百億之多!
“后果不堪設想。國內快遞業務的經營者,90%以上是民營企業,牽扯的人數是100萬以上。80%是民工,牽扯的企業最少4萬多家。” 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副會長李力謀不無擔心地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與此同時,占盡政策優勢的郵政快遞企業正在快馬加鞭地推動著其市場化的進程。今年5月,中國郵政在南京開建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郵政速遞物流航空集散中心。7月,郵政快遞進行全國最大規模的網絡調整,將次日遞郵件量占總郵件量比重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0%以上。8月3日,中郵集團開通了以常州為集散中心、覆蓋長江三角洲的次晨達集散網,以廣州為中心覆蓋珠江三角洲的當日遞集散網。
更重要的一個日子是9月4日。這一天,天津、浙江等五個省(市)郵政管理局宣布成立,郵政政企分開正式拉開了序幕。緊接著,截至9月17日,全國31個省(市、區)郵政監管機構全部成立,從而邁出了郵政政企分開的關鍵一步。
很顯然,郵政一方面想利用對《郵政法》的修改來抬高行業競爭的門檻,取得對快遞企業組建審批權的控制和郵政普遍服務基金的征收權;另一方面又加速拆分、主動改制以提升其市場競爭力。
“郵政自身也在不斷改革、提升質量,這正是市場競爭帶來的結果。但如果第八稿獲得通過,結果必然又使郵政重新回到壟斷地位。” 北京宅急送快運有限公司副總裁熊星明對此很不滿,“為什么不把更多的投入放在提高自己的經營能力上呢?要把自己做強,不能通過法律的手段把別人弄倒了,好自己一個人做。”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