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媒業,外資覬覦已久卻始終無法得其門而入,這究竟是因管制之力?還是他們真的不能?
華納兄弟國際影院公司(WBIC)在11月初宣布決定正式撤出中國影院市場。在此之前,華納在各地與多家中資機構合作建設影院,頻頻宣布在中國的大規模投資宏圖,甚至計劃將其全球影院建筑設計中心從倫敦移到上海。但現在,一切美好愿望都成為過眼云煙。
華納兄弟影院在中國的影院投資始于2002年,在中國政府剛開始放開外商投資建立合資電影院的情況下,華納兄弟就搶先與上影集團合資建設了永華電影城,并在隨后與萬達等企業合作建設影院。
在電影投資領域,監管部門長期對外資的限制集中在對內容制作的投資,對于離意識形態較遠的電影院硬件投資則網開一面。2003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第21號令,也就是《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發布,規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允許在全國七個試點城市建設中外合資電影院,其中外方在注冊資本中的投資比例可以達到75%。這一政策刺激了華納加快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并在隨后建成了第一家由外資控股的電影院,與此同時,韓國好麗友,美國LOEWS等海外電影公司也加緊了對中國內地的影院投資。
但是隨著中國加入世貿,開放市場的效果日益顯現,人們日益強烈地感受到了家樂福、沃爾瑪等外資零售巨頭在壟斷形成后對產業界產生的強勢力量,零售業的重要性因此逐步體現。在電影業,情況也同樣如此。雖然目前由于電影院的規模和片源缺乏等原因,電影院尚未對制片和發行機構造成太大威脅,但是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復蘇,一旦電影院控制到足夠的觀眾,也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來選片和排片,從而會對整個行業和供應商形成超強控制和議價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部、商務部等五部委在2005年末頒布《關于文化領域引入外資的若干意見》,改變了先前的政策,7個所謂試點城市被取消,各新建影院均被要求“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導地位”。
根據此前的數據,2005年,華納兄弟影院在華運營的8家影院的票房總收入超過1.21億元,而其與上影集團合資的永華電影城以3139萬在國內影院票房排名中位列第二。因此即使無法控股,如果能夠有長期穩定的利潤,相信華納兄弟也不會選擇退出。
而事實上,據業內人士透露,早在2005年底,華納就已經和之前的合作伙伴之一萬達終止合作,全國各地的萬達影院也取下了華納的標志。之前華納與萬達的合作模式就主要是由華納輸出品牌和管理,收入則由雙方按比例分成。但是在經營過程中,雙方經常在對市場的判斷問題上發生摩擦,在電影排片、票價和市場營銷方面發生諸多矛盾,這也最終造成了雙方的分手。
對于中國本土影院來說,除了資金,華納的品牌影響和管理經驗是最大的吸引之處,但是經過這些年的合資經營,包括香港電影人在內地的高檔電影院建設已經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影院管理人員,因此中國企業對華納的需求也就不如以往迫切。影院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且投資回報周期也較長,如果不能實現控股,并在影院的經營中處于主導,除了影響到其整體戰略,華納的投資風險也會大大增加,甚至替他人做了嫁衣裳。
因此,在對政府游說無果的情況下,華納終于選擇了高調宣布全面退場。
在中國傳媒業,外資覬覦許久但始終無法得其門而入。不僅是此次的華納,對中國市場情有獨衷的新聞集團亦是屢敗屢戰。在其他產業領域一向攻城掠地無所不能的外資們,在中國的媒體戰場上,卻始終難以取勝,甚至小勝也不能,這究竟是因了管制之力?還是他們真的不能?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