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組織符合戰略變革。三種戰略都有相應適合的組織。適應戰略注重本土化和當地相應度,在組織結構圖上一般可選擇總部、亞太區、北美區、歐洲區等形式,各區又分子公司,每一個子公司都有完整的產品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各區互相聯系少。聚合戰略強調規模經濟和標準化生產,一般選擇矩形組織結構,把產品、地區或職能作為矩陣的兩個維度。飛利浦的PPS、IT資源共享以及其中的TOP小組,跨區進行資源整合,是聚合戰略在組織上的創新。利用國家或區域市場之間的差異謀取最大利益,可把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部署在不同地區。飛利浦注重套利,為了削減成本,在2007年將盡快將LCD組裝工廠遷移至中國。到2009年,全球80%以上的液晶模組產能將轉移到中國。

最后,借助外來力量。在整個變革的TOP計劃中,飛利浦借助普華永道的咨詢小組來保證計劃的執行和監督。另外,在切割業務流程中,適當的業務外包有助于降低成本,這在PSS計劃中體現明顯。自我革新的動力在上層很足,但在執行層面可能貫徹不足。很多企業變革失敗往往不是方向性問題,而是具體的執行層面,借助外力,顯示了高層變革的決心,也能確保貫徹執行。
飛利浦TOP——聚合是否完美
一個戰略的成功與否,財務報表是最好的判斷。在TOP計劃之前的1985-1999年,飛利浦年度收入幾乎處于停滯。2000年,飛利浦業績創下了最佳歷史紀錄,實現銷售額 407 億美元,凈利潤34 億美元。2003年實現扭虧為盈,公司凈利潤達到了8.87億美元。2005年飛利浦凈贏利達35億美元,2006年銷售額比2005年同期增長了6%。飛利浦高層相信2007年營業額增長5%至6%、稅前利潤率不低于7.5%的目標可以達到。
飛利浦的戰略的成功取決于兩點:產業利潤是否高,公司成本是否控制得當。在第一點上,Pankaj Ghemawat對飛利浦進入醫療影像業表示了擔憂,GE、西門子在研發和勞動力投入上飛利浦更有優勢,他建議飛利浦轉向家庭醫療。但Pankaj Ghemawat忽略了一點,也就是飛利浦目前應用的策略--集中進入中低端、但醫療需求大的發展中國家。那么,飛利浦相對于GE和西門子的弱勢,可以用較早進入中低端市場的優勢來彌補。
在公司成本控制上,飛利浦用“聚合”戰略盡量統一各地區部門以達到規模效益和降低成本。20世紀80年代,寶潔公司也面臨同樣問題,將各部門生硬地套入矩形組織的框架,那么,飛利浦是否能在聚合過程中避免犯類似錯誤,或者在較短時間內及時糾正?
市場之戰,時間證明一切。
(作者為暨南大學創業與經濟實驗中心研究員)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