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荷蘭皇家飛利浦集團似乎一直熱衷于并購。2005年飛利浦以2.8億美元收購Stentor;2006年1月又以7.5億美元收購Lifeline Systems ;2006年8月飛利浦以43.5億美元出售半導體部門80.1%股份;2007年2月正式將全球手機業務25%的股權轉讓給CEC(中國電子);其實,收購僅僅是飛利浦TOP計劃中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飛利浦的TOP計劃?該計劃背后又是什么?
TOP計劃助飛利浦轉型

自1891誕生至今,飛利浦已是世界上最“家大業大”的跨國公司之一,經營范圍包括照明、彩電、音響、半導體、醫療和移動通信等,在全球50多個國家建立了65個地區總部和辦事處,擁有約16萬員工。但由于業務過于多元化,主業模糊不清、部分核心產品盈利能力不高,在1985-1999年的財務報表上,飛利浦年度收入幾乎處于停滯。
2001新CEO柯慈雷上任后大刀闊斧改革,提出“一個飛利浦”的TOP(Transforming into One Philips)計劃,以“極簡主義”為主線,飛利浦開始著手戰略轉型。簡而言之,TOP可概括于文化、領域、組織三個層次。
文化:“精于心,簡于形”
2004年9月13日,飛利浦在全球同時發布了新的品牌戰略“精于心,簡于形”(Sense and Simplicity)。在飛利浦所有的廣告、產品包裝和其他宣傳品上,除了“PHILIPS”這個標識,還在相應的位置配上了這句“Sense and Simplicity”,不但闡述了“一個飛利浦”的精簡理念,同時塑造飛利浦全球統一形象。飛利浦,百歲老人的謀變,必然帶來理念上的更新,使得所有的戰略步驟都統一于核心品牌理念之下。
領域:“醫療保健、時尚生活和核心技術”
2001年,飛利浦把下屬的13個生產部門精編為5個,分別為醫療系統、家庭小電器、消費電子、照明及半導體。2003年,又把五大部門集中在醫療保健、時尚生活和核心技術三大領域,不斷剝離利潤率較低的IT業、消費電子業,并把醫療系統作為重要發展領域。
構建一個清晰的架構,以現實盈利的需要,飛利浦開始通過購并、剝離等方式對公司進行重新整合, 2002年3月,飛利浦CEO柯慈雷把語音處理電話制造業務部及相關專利出售;2002年8月,飛利浦又將其通訊、安全及圖像業務部出售,2004年將PC 顯示器及部分純平電視業務出售;2005年又將半導體業務剝離。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飛利浦一直在加大進入醫療產品行業的力度。從1998年以來,飛利浦不斷并購醫療企業,使其醫療系統在全球醫療成像、監控、信息和服務市場上占據了有利地位。
同時,飛利浦將目光放在中低端、但醫療需求大的發展中國家。2004年5月與東軟合資成立的合資公司,借助合資企業生產的中低端產品,飛利浦把這些產品銷往多個發展中國家。

2005年飛利浦醫療系統業務收入達76億美元,與1998年的6%相比,占到了飛利浦總收入的21%。美國營銷咨詢公司Klein Biomedical(KBC)報告指出,2005年飛利浦醫療公司超聲波市場營銷份額占美國市場的26%。飛利浦公司盈利年度增長率12%。在X光線學市場的份額增加了2個百分點。在心臟學儀器市場,2005市場收入增加10%。
組織:“服務共享”整合
TOP的核心是對外強調飛利浦的統一性,對內通過“服務共享”整合企業內部IT、組織構架、人力資源、采購以及其他綜合管理部門,大力簡化運作程序。對非重心部分實行外包或服務共享,削減公司管理費用。
中國是飛利浦全球范圍內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目前在中國有35家獨資、合資公司,總部位于上海。飛利浦在2003年在上海建立整合中心,把人力資源共享服務PPS(Philips People Service)作為中國TOP計劃的切入點。
TOP計劃持續深入整合企業內部資源。特別是組織設計和財務處理上。飛利浦在亞洲地區共五個分區:中國、韓國、日本、印度和東盟,根據分區不同,有些時候飛利浦是將資源由幾個國家分享,而有些時候則不是。如在曼谷建立一個會計中心來處理整個亞洲的會計事務,中國市場的龐大,飛利浦將在上海單獨建立一個會計中心。
飛利浦也2005 年在上海首先建立了IT中心,飛利浦所有中國分支的IT功能都通過這個中心實現工廠資源共享。
在一系列的整合之后,出于成本和效率的需要,飛利浦將逐步把一些部門外包出去的依據。
皇家飛利浦財務報告顯示,公司在2003年下半年扭虧為盈,2005年全球營運利潤達17.7億歐元,比2004年增長10%。
實行:三A戰略
一個跨國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必然是對全球跨邊界差異的管理,通過全球資源的調整,獲取可持續競爭優勢。飛利浦謀求戰略轉型,就必須站在金字塔頂端,從全球戰略角度對分散在在50多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重新配置。那么,TOP計劃就可看作飛利浦在這一戰略下的策略選擇及具體執行計劃。Pankaj Ghemawat是美國哈佛商學院及西班牙IESE商學院教授,他認為跨國公司的戰略可分為適應、聚合和套利三種并提出戰略管理“三A”模型思想,。由飛利浦TOP中可看出,作為謀求變革的跨國巨頭,飛利浦正是實行了其中一種戰略。
什么是“三A”戰略
“適應”是盡可能提高當地響應度,達到增加銷售收入和擴大市場份額。最常見的做法是在每一個地區設立一個本土公司,每家公司都有完整的供應鏈。“聚合”是建立區域公司或全球公司,以獲得規模經濟,采取這種做法的公司對產品和服務實行標準化,并把開發和生產流程集中在一起。“套利”是第三種戰略,它是利用國家或區域市場之間的差異謀取最大利益,一般是把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部署在不同地區,如把生產部門置于東亞,而銷售則在美國。具體詳見圖。

管理者可以借助3A角形來判斷哪一種戰略或戰略組合對公司或整個行業有利。公司損益表上的費用支出,為每一個戰略的重要性提供了依據。如果公司的廣告支出很大,則必須對當地市場的情況做出迅速反應。研發成本很高的公司,固定成本投入大,可能要通過聚合來提高規模效益。對于勞動力密集型的公司,套利就顯得特別重要。通過三種費用的計算,可以估計三種戰略的對公司的重要性。廣告成本、研發成本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很少超過10%,而勞動力成本的最大比重幾乎接近100%。如果公司的任何一項收入超過中位數,管理者就應予以重視,如果超過九分位數,那就更不可忽視。
從飛利浦TOP計劃的內容來看,飛利浦在應用聚合戰略。縱觀飛利浦的歷史,從最初的多元化發展本土適應,到目前的“精于心,簡于形”的并購集中,飛利浦的TOP計劃正可以用“聚合為主,適應為次,兼顧套利”來形容。
飛利浦如何應用三A戰略
第一,集中一個或兩個“A”。從飛利浦的戰略轉型看來,一個跨國公司的戰略改變是一個漫長艱巨的過程,世界上除了GE之外,幾乎沒有一家公司能同時應用好三個A。飛利浦CEO柯慈雷果斷地把飛利浦業務集中于“醫療保健、時尚生活和核心技術”,并把醫療系統作為重心,明確了“聚合”這個A。變革和強勢領導力的CEO堅持和執行“聚合”戰略,并以此為重心,這是戰略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變革以理念支持。2004年,飛利浦把最初的“讓我們做地更好”換成了“精于心,簡于形”,前者更加偏向于消費者,而后者兼顧了飛利浦簡約的形象和公司戰略的重心——聚合。所有的變革均圍繞“精于心,簡于形”,公司上下員工皆謹慎遵循,“聚合”戰略更容易從人本角度貫徹執行。一些國內企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盲目照搬形式。或者變革中只涉及形式,卻沒有理念上的創新,導致轉型失敗。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