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22歲的吳蘊初從上海兵工學堂化學專業畢業后,來到武漢漢陽鐵廠任化驗師,每天做一些簡單的單項、次要的化驗,雖然薪水可觀,足以過得衣食不愁,但這并不是吳蘊初所追求的目標。他期望自己能在學術與實際研發上有所造詣,就算受再大的累也值得。既然與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相違,那不如趁早離開,1915年,吳蘊初決定另謀新路。而恰在此時,有幾個天津人想集資創辦一家硝堿公司,得知吳蘊初曾是化學專業的高材生,便力邀其一同籌辦。當時,在國內還沒有一家具有規模性的硝堿公司,如果創辦成功將會為國家增添一份實業,吳蘊初認為自己大展才華的時候終于來了,立即整裝北上,滿懷希望地趕到天津,但得到的消息卻是:籌辦計劃取消了。
但天無絕人之路,本已辭掉了工作、受困于天津的吳蘊初,此時接到了漢陽鐵廠讓其重返的來信。原來,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漢陽鐵廠決定試制在國際上已應用于筑爐的,效能很好的矽磚與錳磚,雖然資金花費不少,但廠里有關技術人員施出了渾身解數也未試制成功。吳蘊初的返回讓他們如獲救星。
吳蘊初是有備而來的,矽磚與錳磚他雖未研制過,也沒讀過有關的技術資料,可憑他的化學知識與分析,覺得這個難題雖大,但自己還是有些把握。何況當時國內矽磚與錳磚領域基本上還是空白,一旦攻下這個難關,不僅對漢口鐵廠,對全國的冶煉企業都有好處。
吳蘊初很能吃苦,只要他下了決心的事,就會不遺余力地去做。他到處奔走收集查找材料。凡有關的技術條件與數據,哪怕細微到一句話,甚至只有些間接關系,他都會認真地、一字不漏地抄錄下來,再帶回住所進行匯總、綜合、分析。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吳蘊初終于研究出完善的方案,并經他親手試制幾次后大獲成功。這是中國人制造矽磚與錳磚的首例;也為中國企業使用矽磚、錳磚開創了良好的開端,做出重大的貢獻;年僅25歲的吳蘊初在化學事業上取得的首次成功。此后,在矽磚、錳磚的推廣使用中,吳蘊初的名字不脛而走,他因此出任了磚廠的廠長,更被當時我國最早、最大的兵工廠——漢陽兵工廠聘為該廠的制藥課課長,并授予少校軍銜。吳蘊初一時聲名鵲起。
創業路上屢遭重創
名利雙收的吳蘊初不斷接到要與其合伙做生意的邀請,但均被他拒絕,惟獨對漢口燮昌火柴廠老板宋偉臣的邀請一口答應。原因是宋偉臣提出要與他合辦一個硝堿公司,由宋偉臣出資,吳蘊初出技術并任總工程師兼廠長,利用兵工廠的廢液生產氯酸鉀。當時,國內氯酸鉀多是購自德國,一大筆運費不說,出關、入關的關稅也掌握在外國人手里,不知要花多少冤枉錢。
在天津沒能辦成硝堿廠的吳蘊初自然是又找到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只有26歲的他一身兼起三職。但當吳蘊初將生產氯酸鉀的整套技術工藝研究成功,并交給熾昌硝堿公司付諸生產時,因為一戰而傷痕累累的德國卻攜氯酸鉀卷土重來。憑借著他們攫取的在華特權,進行瘋狂的商業掠奪。小小的熾昌公司只好被迫轉產,改做火柴的另一種原料——牛皮膠。
為了不讓牛皮膠再被擠出市場,吳蘊初對技術精益求精,在工藝上追求完善,成本也大大地降低,然而負責提供資金的宋偉臣卻因氯酸鉀事件嚇破了膽,再也不肯拿出更多的錢來做投資。此時,吳蘊初聽說上海的劉鴻生在蘇州辦了家鴻生火柴廠,并且買下了其岳父葉恭世的蘇州燮昌火柴廠,生意很是興旺,被稱為“火柴大王”,吳蘊初托人轉達了欲與劉鴻生合作的想法,本就想將外國火柴連同原料一道驅出中國市場的劉鴻生爽快地答應了吳蘊初的合作要求,并很快出資在上海日暉港附近的一塊地皮上辦起牛皮膠廠,廠名叫做“新熾昌”。然而經過一段生產后,牛皮膠并未打開市場,此時瑞典、日本的火柴反而大量涌入,劉鴻生的火柴廠也遭到了沖擊。眼看牛皮膠也難得持久,吳蘊初又打算用電解食鹽的方法生產鹽酸燒堿。但此時的劉鴻生也沒了興趣,開始精心打造他的第二支柱產業——水泥廠。
“新熾昌”陷入了絕境。
“味之素”專利之爭
1921年,吳蘊初把目標瞄準了日本產品“味之素”。當時的“味之素”全世界只有日本生產,中國的調味品市場上也只有日本的“味之素”產品。吳蘊初與日本產品展開了幾十年的搏斗,終于創出一片中國化工產品的新天地。
吳蘊初首先買了一瓶日本的“味之素”回家研究。他發現,所謂“味之素”成分就是單一的谷氨酸鈉。谷氨酸鈉是1866年由德國化學家里德豪森研制成功的,德國人當年是從植物蛋白中提取的這種成分,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當時這種產品在歐洲并沒有批量生產。
1915年,受德國人的啟發,日本化學家池田從海藻和魚類、豆類中成功提取谷氨酸鈉,并開始大規模生產,形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調味品“味之素”。同時,日本人對谷氨酸鈉的提取工藝嚴格保密,企圖長期壟斷世界市場。1921年,吳蘊初利用空余時間,和夫人一起,在上海租用的一處住房的閣樓里,開始研制提取谷氨酸鈉的技術。經過不懈努力,他終于獲得了第一批產品,雖然重量只有十幾克。
工藝成功后,吳蘊初開始四處尋找投資人。當時上海有一個張崇新醬園,老板名叫張逸云。張逸云在上海有十幾家分號,當時資產達100萬銀元。吳蘊初通過張逸云的合伙人找到了他。同樣抱有振興本國工業理想的張逸云當即同意,與吳蘊初合作建立“天廚味精廠”,并且在吳蘊初的提議下,采用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佛手”商標。
天廚味精廠的佛手牌味精一上市,立即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壟斷。吳蘊初的工藝使得他的味精成本比日本要低,產品的定價也低于日本“味之素”的水平。產品推銷的口號之一就是“國貨味精”,還有“完全勝過日本味之素”。天廚味精的上市,正好迎合了一個歷史潮流。從五四運動后,中國人的愛國熱情不斷高漲,提倡國貨的聲音響遍全國各地。
1924年,日本首先向北洋政府有關部門提出,吳蘊初的味精工藝是抄襲日本的,不能算作發明,也不能算作自有專利。但是日本在味精專利上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他們是從魚類、豆類、海藻中提取谷氨酸鈉,而吳蘊初則是從谷物(面粉)中提取。而且,吳蘊初也從未見過日本人嚴格保密的提取工藝。因此,按照國際專利標準,吳蘊初的“味精”完全能夠獲得自己的專利。
在第一回合戰勝日本“味之素”后,1925年,吳蘊初將自己的生產工藝公開,在英美等國申請了專利。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自己創制的化學產品第一次在國外申請專利。1926年,佛手牌味精獲得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金獎。1930年、1933年,吳蘊初的味精在世界博覽會上連續獲得獎項,佛手牌味精成功打入了歐洲等海外市場。日本“味之素”在東南亞的市場也被中國產品取代。
1926年,吳蘊初宣布,放棄味精的國內的專利,希望全國各地大量仿造生產。此后,國內各地先后出現了十幾個味精品牌,國貨味精市場極大繁榮,日本的“味之素”除了在日本關東軍占領的我國東北地區外,在中國的其他地區再也難見蹤影。
味精制造過程需要使用鹽酸,當時,中國還不能自己生產鹽酸,生產味精所需要的鹽酸都要從日本進口。吳蘊初立即向股東提出,建立自己的酸堿廠,自主生產鹽酸。1929年,“天原”電化廠成立,吳蘊初開始自己生產鹽酸!疤煸钡暮x就是“為天廚提供原料”。1929年,天原電化廠投產,日產鹽酸兩噸、液堿四噸、漂白粉三噸。這些產品與味精一樣,在此前的中國是空白領域。而且,這三種產品當時在中國市場都是日本產品占據主導地位。
隨著天原的成功,吳蘊初逐漸考慮建立自成體系的天字號化工集團。
創建“天字號”系列
1932年,吳蘊初赴美國考察氯堿工業時,了解到杜邦公司有一套中型合成氨試驗工廠停業,成套設備待售,十分動心。原來他早就想利用天原廠放空的氫氣做合成氨,再從氨做硝酸。但是由于辦氨廠和硝酸廠投資大,技術難度高,產品銷路沒把握,吳蘊初因此而甚感躊躇。這次對方要價18萬元,通過談判,對方愿以半價成交。吳蘊初隨即與張逸云取得聯系,拍板成交。共籌集資金100萬元,在天原廠附近的河對面,購地造房,開辦天利氮氣廠。工廠取名“天利”,意為利用天然氫氣。1934年春,吳蘊初又親赴西歐考察,買下了法國的硝酸設備。他自己還留在法國學習較長一段時間硝酸生產技術,回國后,他親自主持安裝、試生產。1935年秋,天利氮氣廠合成氨正式投產。
在美考察期間,吳蘊初還詳細了解了美國通用陶瓷公司及所屬廠家。憑著他當年做矽磚的經驗,吳蘊初認為,耐酸陶器必須做到自給自足。此后,他于1935年在上海龍華鎮濟公灘開辦陶器廠,取名“天盛陶器廠”。
天廚、天原、天利、天盛4個輕重化工企業的創辦,不僅形成了自成體系、配套發展的天字號集團,而且也帶動了中國一系列有關產業,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計民生作出了重要貢獻。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