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經理人》:最近,有一位涉嫌MBO而走進大牢的國企高管——原伊利董事長鄭俊懷,即使最后判決書下來,鄭俊懷也不承認自己是在搞MBO,您如何看待伊利的這起事件?
李開發:關于伊利,一年前我就在央視論壇上講過,當時鄭俊懷也是剛剛出事不久。首先伊利鄭俊懷是個典型案例,不過這個案例不能證明郎教授的蠱惑人心的演講,因為鄭俊懷是把企業搞好了想MBO,而不是搞壞了自買。其實你想搞壞了自買基本不可能,因為只要企業出現較大的虧損主管部門首先換領導班子,困難企業領導班子換了一茬又一茬,根本就沒那個可能,這也是郎教授的第四個不明白。
鄭通過下屬子公司的委托理財方式,調度資金用于收購公司的社會法人股,確有MBO的嫌疑。不過這次判例是國家工作人員挪用資金罪,感覺有點蹊蹺,因為企業高管能等同于國家工作人員有些說不通。他用伊利的資金暗渡陳倉,用伊利的錢來謀求實現收購,只能是MBO。如果他是用自己的錢,然后通過相應程序,在政府的安排下進行市場競價,那么,也就不會有后來這些故事了。
《當代經理人》:提到鄭俊懷,就不能不提顧雛軍,進而就不能不提郎顧之爭,有人認為隨著顧雛軍的入獄以及格林柯爾系的崩盤,郎顧之爭已經以郎咸平的最終勝出而告終,那么您認為郎顧之爭結束了么?
李開發:顧雛軍的入獄以及格林柯爾系的崩盤,并不意味著郎咸平先生取得了郎顧之爭的徹底勝利;恰恰相反,郎教授不敢提及的是,他當初的判斷是完全錯誤的。科龍的收購實際不但沒有出現國有資產流失,甚至是相反。可能有人不服氣,但這是事實。
郎咸平先生用上市公司的賬來說事,但中國確有一些上市公司不規矩,作為一個學者如果確實知道中國的國情,如果懷疑企業有問題,不能光看上市公司的報表,因為你得說明你下過功夫,抓住了實質。因此一定得多調查,把事情搞實了再說。郎教授是調查嚴重不實。科龍的事例表明,郎先生賴以立足的批評顧雛軍購買科龍的依據是上市公司公布價3.48億元完全錯了,現在有證據證明格林柯爾還承擔了科龍母公司容聲集團12.6個億的關聯債務,12.6個億元,這個比重有多大不言自明。這是鐵打的事實。我們不管顧雛軍后來是怎么出的事,但他買的時候就是這個價格,因為他底下還承擔了12.6個億的關聯債務,因此才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因此這個國有資產流失的典型事實上并不成立。郎教授該打板子。
另外,顧雛軍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回答說,人們為什么要對創造社會財富的人落井下石呢?他說,他不明白,一個企業從他接手以后,很短時間內,銷售收入從43億到85億,出口從6700萬美元到4.17億美元,稅收從2.1億到5.6億,雇員從2萬人到3.5萬人。他不明白這個企業有什么錯?他也不明白有什么做的不對的地方?美菱在改制以后很平穩,不僅實現了20%的增長,而且基本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襄軸停產快兩年了,但他努力后使企業很快恢復生產。2004年實現了2.8億銷售額,2005年可能達到5億。亞星2005年1—6月增長30%。如果顧雛軍說的是實情,應該說貢獻是非常突出的。這是郎教授的第四個不明白,可能是主觀上不想讓大家明白。
在這里,我并不想為顧雛軍辯護什么,顧雛軍挪用上市公司資金雖然犯了罪,但許多上市公司都有這樣的行為,因為顧雛軍在媒體的焦點上,顧雛軍的世界白色家電產業夢破滅對社會來說很可惜,當然這是顧雛軍自作自受。然而我們評價顧雛軍,一定要實事求是。像郎教授這樣不了解企業的實際,不做深入調查,就大造輿論,就判定一個企業犯罪,對這種行為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像郎教授這樣沒有確鑿證據就陷人以罪,如果要是在國外的話,他的信用可能也同安達信差不多,好不到哪兒去。
發生在2004年的郎顧之爭,其實質問題遠不是對科龍的評價如何,而是郎先生借科龍這個案例否定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他的一大堆發言,目標是對準整個國有企業,什么中國的國有企業老總沒有信托責任,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是拍腦袋出來的,什么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就是民營企業加上地方政府再加上國有企業的老總相互勾結、瓜分國有資產。難道不是目標對準中國的所有國有企業改革嗎?大批學者在這一問題與郎教授爭論,批評他對中國的企業改革的不負責任的評論,才有所謂“郎顧之爭”。
時下的中小型困難國企多數資不抵債。這種類型的企業其實“白送”給發議論的先生們都不敢要的,因為即使零資產出售也根本就不存在“白送”,這是郎教授的第五個不明白。
因為,那個企業雖然也有資產,但更重要的是有大量債務要還,那個債務比資產可能更多,那種企業抵押給銀行了,還有非銀行的一大批債主,還有職工要就業安排。你看,白送的事根本不可能。不信郎教授組織幾個高手試試看,如果要這類企業去MBO,我可以幫助聯系,可以一分錢不出,但你要啟動生產,你要組織下崗職工就業,其它還有優惠政策。不過得提醒教授,只要你從形式上接過手,時不時的就會有債主出現在工廠里和你的家里,有的干脆是帶著大蓋帽,帶著手銬來的,你不還錢就要把你帶走,也會每天有許多企業職工向你要工資,要安排工作,成群結隊的出現在你家門口。這還不打緊,每個企業還有少數人能鋌而走險,敢與你玩命的,動刀子的,要你給工資,給條件,解決生活保障,解決待遇。所以,自從接收企業那天起,你就要準備好,有債主們是登門討債、死打爛纏的,也得準備著有人和你玩命。此外,我還想告訴那些不分原委,一古腦兒反對MBO的讀者,應該了解企業的真實狀況。不要一聽說搞MBO,好像就是一塊肥肉被人吃了,應該尊重事實。所以,所謂的郎顧之爭,我看還沒有結論,至少郎咸平先生列舉的案例被證明不成立,怎么能算個勝者?郎教授是一個很會“市場運作”的經濟學家,而并不是一個嚴謹的負責任的經濟學家。
另外,我還要澄清一個事實,國資委出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政策,并不是在“郎顧之爭”后才出臺的,早在“郎顧之爭”前,也就是2003年9月, 2004年的3月,原國家經貿委、與后來的國資委都有專門文件,強化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過程中的程序的管理,強調要堅決防止改革中國有資產的流失。說由于郎教授的原因國資委才開始防范企業改制過程中國有資產的流失言過其實。
最后一個,別把中國的改革同“華盛頓共識”聯系起來。所謂“華盛頓共識”是西方經濟學家對發展中國家市場化進程的一些建議,一共有10條,所謂“新自由主義”的標簽從此而來。許多人批評改革,總是把中國的改革同西方的東西聯系起來,其實中國的改革決不是西方建議的翻版。這是郎教授的第六個不明白。
中國的改革,一是經濟學家只限于提建議,決策是政府。中國的改革是依據中國的國情制訂的。許多東西在外國可行,在中國可能根本不行。中國的人口13個億,中國的人均資源非常貧乏,中國政府在主導改革中前后掣肘,中國的領導人好辛苦。脫離中國這樣的一個國情來批評中國的改革,不僅理論是錯誤的,而且實踐上更站不住腳。中國的改革成就全世界公認。中國的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幅度很大。人們啊,要珍惜安定的環境,珍惜改革的成果,不要妄自菲薄,要清醒看到改革是一種現實的選擇,是利弊共生的選擇,這是現實,改革中的問題一定要解決,人們要冷靜,不要輕易跟著郎教授的思維走,那樣對整個中國改革沒有好處。
鏈接:郎咸平的主要觀點
“我國目前推動國家產權改革的重要思維基本上不是透過研究而是透過拍腦袋想出來的。”
“國有企業老總總是覺得國家對不起自己,覺得自己受到委屈了,就想控制公司,而所有人缺位這個思維正好給了國企老總輿論的支持,因此目前的現況是只要打著產權改革的口號,任何侵害股東權益的事都可以做。”
“你既然決定做國企老總,那就必須善盡職業經理人的信托責任,因此國企老總做好是應該的。如果國企老總變成了股東,就好比家里很臟,請了個保姆來打掃,結果保姆反過來成了主人一樣的荒謬。”
“你們看看美國的股票市場,美國政府的目的非常的清楚,就是為了全體百姓的利益。而我們的股改,是為了全流通!”
“那么為什么美國的大學教育收費那么高,中國就不可以呢?美國就是可以,而中國就是不可以!因為你沒有配套措施。”
“有很多改革都值得我們批評和關注,包括農業改革、房改,金融改革、銀行改革,其共同特征就是改革由少數既得利益者獨享改革成果,而改革成本由全社會負擔。”
“可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有什么條件呢?我不希望在這個基本問題上面,我們學術界,或者企業界再有任何爭論,以及任何的懷疑。它的條件就是,可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可是其他人不能變得更貧窮,這就是原則。”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