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市場已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一位在手機行業呆了很多年的資深人士說的幾組數字,記者明白了國產手機產能過剩的所有原因:諾基亞2005年上半年每月生產200萬部手機,上半年的生產量為1200萬部。下半年每月比上半年多生產30萬部,下半年的生產數量為1380萬部。諾基亞生產的這些手機,只有60%銷往世界各地,剩余的40%全部銷在中國。諾基亞按訂單生產手機,所以絕對不會有過剩問題。40%就是1032萬部,那就是說每年諾基亞手機在中國的銷售數量是1032萬部,而2005年中國的整體手機銷售數量還不到7000萬部。只一個諾基亞就賣給中國這么多手機,還有摩托羅拉、三星。由此可見,國產手機還能賣出去多少,國產手機能不過剩嗎?根據信產部統計數據:2004年國產手機產量達6619萬部,實際銷量卻僅有3588萬部,庫存積壓達46%。
甩掉手機業,甩掉一個大包袱
2005年的冬天,國產手機一片嘆息。再也聽不到手機廠商興高采烈的聲音,傳來的不是手機廠商經營業績大幅下滑,就是瘋狂處理手機部門的消息。看來,國產手機真的很難走出“冬天的詛咒”。
從2004年年中開始,手機廠商就開始整頓手機業務,其中不乏高層換帥、渠道調整、割肉促銷等果斷措施,但年報顯示,國產手機銷售下滑的頑疾似乎并沒有根本好轉。于是很多手機廠商,堅決選擇退出手機業,甩掉手機這個大包袱。先是西門子將自己價值3.5億歐元的西門子手機業務拱手送給明基,還相送2.5億歐元現金及其服務的大禮包。緊接著又傳出聯想并購夏新手機業務的說法。雖然雙方都表態此事絕對沒有,但是據知情人士透露:聯想與夏新其實一直在暗中接觸。還有先前的TCL與阿爾卡特的“聯姻”,其實也是阿爾卡特扔掉手機部門的策劃。因為這次失敗的“婚姻”,TCL背上了巨大的經濟包袱。而波導、東方通信、首信、夏新全線虧損,易美崩盤、熊貓移動暴露資金黑洞,中科健幾度易手,南方高科徘徊在生死邊緣……2005年,國產手機真的全線潰敗。糾其原因,產能過剩是最大的原因。下面幾組鮮活的數據是很好的證明:
夏新
曾經在2003年靠一款手機賺得盆滿缽滿、創造手機業奇跡的夏新電子,2004年的手機銷售收入已從2003年的55.85億元下降到37.34億元,下降幅度高達33.1%;全年凈利潤僅有1585萬元,同比減少97.3%。2004年第三、四季度,夏新電子分別虧損了4163萬元和2915萬元。公司對此的解釋是因為加大了清理庫存產品的力度,導致了手機業務毛利總額大幅下降。
TCL
TCL手機由于未能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作出應對,手機業務在研發、供應鏈管理、銷售渠道管理等環節出現了較大的失誤。2004年,TCL手機銷量比上年下降了23.5%,手機業務實現銷售收入77億元,同比下降了18.5%。更為嚴重的是,TCL通訊為存貨撥備2.18億元人民幣。
康佳
康佳手機業務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35.83億元,較前年下降了7.6%,但其市場份額基本上沒有太大下滑。而2005年一年,康佳幾乎沒有新手機的上市,一直都在處理積壓的庫存手機。
波導
連續五年位居國產品牌手機銷量第一的波導,2004年全年銷售手機1365.66萬臺,實現銷售收入101.69億元,同比下降了5.9%。波導手機在去年三季報中披露,公司存貨從年初的12.94億元激增到三季度末的22.09億元,已接近公司總資產的50%。
慧聰咨詢相關人士說,2005年這些手機廠商會在2004年銷售收入的基礎上至少再降10%。據預計,要想在市場上長期生存,手機廠商每個季度的最低產量至少應該在60萬部以上。而2005年,有18家廠商沒有達到該標準,分析師預測,到2006年年底,中國當前的手機制造商將只剩下20家會存活下來。
需求與產量的矛盾
盡管國內手機廠商把2005年業務虧損歸咎于“黑手機”的大量猖獗,但業內專家表示,手機廠商自身的產能嚴重過剩才是導致虧損的主要根源。信產部統計,2005年手機生產量達到2.6億部,其中出口量為1.6億部。這意味著將有1億部手機必須在國內消化。然而2005年國內新增用戶只有6000萬,再加上每年約2000萬部的換機量,總需求量也只不過8000萬部左右,剩下的2000萬部如果無處消化,必然轉化為庫存壓力。
創維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總裁樂業生承認,盲目追求市場占有率,忽略利潤,一味擴大產量的產業政策,直接造成了國內手機企業現在的尷尬處境。
“2006年國產手機的冬天才真正來臨!”深圳康佳總裁業務助理告訴記者。盡管他認為,核準制后一批新手機廠商的進入,將會對“洋品牌”形成圍攻之勢,但是競爭形勢將更加嚴峻的事實,卻擺在了眼前。2005年,江蘇高通、青島海信、大連大顯泛泰、寧波奧克斯、創維、金立等企業的手機生產項目獲得批準。“每一個新進的企業,都意味著產能的大幅增加。”有關專家如是說。發改委官方評估僅前5家廠商將“年新增生產能力約1100萬部,這是個非常保守的數字。”但奧克斯市場總監李曉龍表示,僅奧克斯一家的年產量已達到3000萬部的規模!這無疑將對庫存造成巨大的壓力。
國內廠商自身的生產過剩,再加上國外手機巨頭的反擊,產量過剩已經成為手機行業最大的危機。招商證券研究員周強稱,伴隨著手機市場偏弱和跨國公司的反擊,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迅速下降。2004年國產手機市場占有率由2003年的60%迅速下滑到40%,到2005已經下滑到34%。國外廠商已成功化解了國內廠商的兩大殺手锏——低端市場和價格競爭。而由于國內廠商市場占有率的迅速下降,國外廠商更有可能在成本上優于國內廠商。無限競爭與有限容量的結果,只能導致國內手機終端產品的更多過剩。國內廠商2005年大多虧損,2006年繼續延續這種趨勢,還是能獲得新的生機,研發力度是關鍵。
3G帶給手機業的3個新機遇
如果說2003年國產手機的主題詞是“50%”(國內市場份額在這年超過50%),2004年的主題詞是“技術”(缺乏自有技術和自主研發能力一直是國產手機廠商的軟肋),2005年的主題詞是“破產”和“黑手機”,那么,2006年的主題都將圍繞 “3G”而展開。
一直以來,缺乏自主研發能力都被認為是國產手機難以真正抬頭的主要原因。3G 標準TD-SCDMA產業的形成和成熟,是國內手機廠商尋求突破的絕好時機,錯過了前面兩代移動通信技術(2G和2.5G)積累的中國手機企業如果能與外國手機巨頭站在3G的同一起跑線上,趕上甚至超越的機會都會有的。電信業咨詢公司BDA China Ltd.駐北京的常務董事鄧肯·克拉克說,如果中國手機廠商能抓住3G,再加上國產手機在外形上的精致美觀,國產手機的出頭之日很快會來到。
3G將至,運營商必然會在2006年加大與手機廠商的合作,如果國產手機能夠與運營商服務進行捆綁定制,這一模式將有助于國產手機和國外巨頭爭奪市場。
能否被苛刻的運營商看中,手機廠商比拼的無非以下三點:第一,是否可提供讓運營商心動的、獨特的、高附加值的終端產品;第二,是否有豐富的與運營商3G合作的經驗;第三,是否與運營商保持了長期的相互信任的合作關系。在國內手機廠商中,除中興等少數幾家外,絕大多數都缺少與運營商的合作經驗,更不用說3G手機的商用經驗。而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愛立信、NEC等巨頭無不與國內運營商保持了長期的合作關系,且在國外3G網絡中擁有相當時期的手機商用經驗。如何應對3G時代的到來,將成為國產手機廠商不得不好好思考的重要問題。
品牌的缺失,也是造成國產手機過剩的重要原因。國產手機品牌的特色是什么?恐怕沒有幾個消費者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惟一值得一提的是TCL的蒙寶歐,雖然只是針對女性消費者,它的高貴典雅還是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隨著萬明堅的離開,TCL就連這僅有的一點特色也失去了。國內廠商現在對自己手機的宣傳,只限于功能與外形的宣傳,只完成了“知名度”這一初級層次的建設,還沒有達到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或品牌忠誠度的級別。消費者一旦形成了對同類市場中其他品牌的認知和忠誠,后進者的門檻會隨時間推移,越來越高。國產品牌在2G時代已經失去了太多的消費者,希望能抓住3G時代的脈搏,給自己一個響亮的品牌。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