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談論中國的崛起,并對這種崛起驚嘆不已。然而,筆者和朋友們的研究卻發現:所謂“中國崛起”迄今為止主要體現在中國經濟的總量上。但如果從人均意義上看,“中國崛起”實際還談不上。
中國人均貿易順差還很低
比如:中國的貿易順差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然而日本與德國在二戰后的出口高峰,人均出口額都曾達到8000美元以上,人均貿易順差額則在1500美元以上。按中國的人口規模15倍于德國計算,則未來中國的貿易順差額最高可以超過2萬億美元。那么2005年1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就只不過是剛剛下了一場毛毛雨。
中國的貿易順差會不斷擴大嗎?可能性很大。最主要的一點是中國的人均貿易順差還非常低,平均起來一個人還不到100美元。
中國仍然蓄積了巨大的增長勢能。
人均收入遠低于發達國家
中國經濟增長“勢能”最主要的體現在人均收入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2003年,我國城鎮勞動力的平均工資約為14040元/年,約合1708美元。如果平均每年增長約10%,大概30年以后才能接近美國2003年的水平(17.75美元/小時)。如果按目前實際工資增長,也就是中國年增長6%,發達國家年增長3%,則需要100年才能趕上。
在這期間,肯定會有匯率的調整。但即便人民幣在2030年前升值3倍,中國與美國的工資差距到2030年仍將相差10倍。
導致這一巨大收入鴻溝無法快速填平的原因是漫長的“冷戰”。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精辟地指出:由于冷戰使南北國家的經濟發展長期隔絕,形成了南北國家間高達幾十倍的生產要素價格差距。這一巨大的價格體系落差拉長了中國等后發國家的追趕道路,并且傳統的通過匯率來調整貿易平衡的機制也完全失效——對貿易雙方來說,匯率調整一般只能使貿易雙方的相對價格水平在百分之幾十的范圍內變動,而由生產要素價格差距導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商品價格差距卻高達百分之幾千,這樣匯率調整就無法糾正兩者之間的貿易不平衡狀態。
中國土地生產要素價格很低
除了勞動力價格外,中國土地生產要素的價格差距也還沒有上升到足夠的地步。比如:按人均計算,美國可用于工業化發展的耕地資源是中國的25倍以上。但過去幾年內雖然中國城市地價驚人上漲,但直到今天僅為1200元人民幣/平米,而美國的城市地價平均約500美元/平米,兩者相差3倍以上。
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巨大差距的存在,意味著未來20多年內中國仍將保持對發達國家極其明顯的產業競爭優勢,而發達國家對中國的產業轉移仍將不可避免地繼續。
重型制造尚未大規模移到中國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消費類產品已經基本覆蓋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市場,但消費類產業僅占發達國家制造業1/3的比重,而發達國家占2/3的重型制造業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轉移。但由于巨大的生產要素價格差異,未來10~15年內,發達國家的金屬工業、化工工業、機器設備制造業,甚至汽車和飛機制造業等都將不可避免地向中國大規模轉移,而中國將以相當于現價1/3乃至1/4的價格進軍國際市場。
今后中國的重化工業的發展將重演家電等產業進軍國際市場的故事,中國崛起更大的步伐實際上在后頭。
按照王建的估計:如果產業轉移順利,按保守估計2015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完全可望達到3000億美元。假設中國政府致力于通過擴大內需達到貿易平衡,那么到2030年,中國的進口和出口總額可分別上升到5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10萬億美元,其中重化工業產品比重將超過75%。
這一比重才與中國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相當,這樣的水平才稱得上“中國崛起”。而現在,所謂的“中國崛起”僅僅是開始。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