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要為湖北構建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做貢獻,關鍵是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市域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為此,孝感市委、市政府已經明確提出,“十一五”要把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增加總量為重點,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為核心,以發展壯大支柱產業、產業集群為方向,加大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力度,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深入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環境創新,努力實現“三個明顯”目標。一是工業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十一五”期間,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幅力爭達到15%以上,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二是工業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十一五”期間全市汽車機電、鹽磷化工、輕工紡織、食品醫藥、金屬制品五大支柱產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幅力爭達到18%以上,實現總量翻番,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三是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到“十一五”期末,各縣(市、區)在全省縣域經濟和社會綜合評價考核中爭先進位,漢川市要力爭進入全省I類縣(市、區)前10位,應城市、云夢縣要力爭進入全省I類縣(市、區)行列,孝南區、安陸市要力爭進入全省Ⅱ類縣(市、區)前10位,大悟、孝昌縣要力爭進入Ⅱ類縣(市、區)行列。要全面實現上述“三個明顯”目標,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全市上下必須振奮精神,搶抓機遇,做好以下幾項重點工作:
——做大做強骨干企業。大企業、大集團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的體現。“十一五”期間,市級和各縣(市、區)要重點抓好規模大、效益好、發展前景廣闊的企業,實行“集優扶強”,促其加快發展,力爭到“十一五”末期這些企業實現銷售收入、上交稅金“兩個翻番”。積極引導社會資源向重點企業集中、傾斜,凡是重點企業需要配套的基礎設施,優先建設;凡是重點企業需要的工業用地、電力負荷等生產要素,優先解決;凡是重點企業需要引進的人才和技術,優先滿足。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施擴張戰略,到全國乃至國外布點,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持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扶持有條件的企業做好上市的基礎性工作,爭取盡快上市,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認真做好“軍轉民”文章,鼓勵和支持“三線”調遷企業軍工技術向民用產業轉移,健全軍民互動合作的協調機制,促進“三線”調遷企業主輔分離,采用民營機制,吸納社會資本,發揮雄厚技術力量和先進技術設備的優勢,做大民用產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堅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提高工業競爭力為目標,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應用體系,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幫助企業與市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協作關系,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大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深入開展質量振興活動,增強企業創建精品名牌意識,支持企業發展標準化生產,幫助企業積極奪名爭牌,壯大企業和產品群體。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營造鼓勵改革、支持創新的社會氛圍,讓企業家放手發展,施展才華,對于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要舍得給物質待遇、給政治榮譽、給社會地位。
——發展壯大支柱產業。爭取到“十一五”期末,五大支柱產業在全省形成比較明顯的競爭優勢。鹽化工業立足于資源優勢,加強資源轉化,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建成全國重要的鹽磷化工產業基地;輕工紡織業加快科技進步,擴大產業規模,建成全省重要的紡織、制膜和中高檔生活用紙生產基地;食品醫藥業做大做強傳統名優產品,不斷開發新產品,形成規模優勢;金屬制品業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種類,建成全國重要的新材料和鋼制家具生產基地;汽車機電業加快改革重組,盤活存量資產,融入“武漢·中國光谷”的分工協作體系,進入東風、神龍汽車產業鏈,拓展發展空間。為此,我市將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實施開放式重組。以市場為導向,鼓勵和支持骨干企業開展兼并重組,推動產業整合、要素整合、企業整合,促進生產要素和資源向大企業集中,提高工業集中度,發揮大企業的帶動作用。二是加快科技進步,加強資源轉化。我市有“膏都”、“鹽海”之稱,還有農業資源優勢。鹽磷化工業、輕工紡織業、食品醫藥業都是依托資源比較優勢發展起來的產業,要依靠科技創新,開展深度加工,延長產業鏈,形成有競爭力、高附加值的產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三是加強協作配套。科學規劃,合理定位,引導企業進行分工協作,形成研發、生產、營銷一條龍,上下游企業專業生產、互相協作配套的特色產業集群。四是建立支持支柱產業發展的生產性服務體系。重點是加強物流體系建設,發展中介組織,加強人才資源開發,促進五大支柱產業快速發展。
——著力抓好發展載體。開發區、工業園區是工業經濟集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平臺。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產業興園”的原則,加快園區建設和發展,推進生產園區化、產業高新化、園區綠化美化。科學規劃,合理確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功能定位,突出產業特色,引導相關產業集中,配套發展。“十一五”期間,重點規劃建設好市經濟開發區的三江航天產業園、紡織工業園和光電子產業園,以及部分縣(市、區)的特色工業園區。著眼長遠,高起點規劃,集中財力物力,提高路、電、水、氣等基礎設施配套水平,提升園區品位,提高園區承載力。注意做好土地修編工作,積極向上爭取用地指標,拓展園區發展空間。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部門協作、社會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向上爭取資金和項目的力度,探索業主開發等辦法,解決資金瓶頸制約。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招商引資最終要落實到項目上,對簽約項目,由簽約責任人負責督促開工建設,早日投產。注意節約土地,努力提高項目建設投資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創新園區管理體制,認真落實省政府【2005】26號文件精神,逐步理順開發區管理機構和管理權限,建立激勵型財政體制,強化開發區抓招商引進、抓項目建設的責任,增強開發區、工業園區自我發展的活力。
——加快培育市場主體。一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牢固樹立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主體的指導思想,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在工作部署安排上,在綜合性的評先表彰上,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股份制企業同等對待,給予民營經濟平等的“國民待遇”。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減免收費項目,激活民間創業。進一步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放寬經營范圍,放寬經營對象,放寬經營方式,引導民營資本或民間智力創辦企業,發展實業。二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充分利用原國有企業的存量資產、
品牌和科技人才優勢,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重點做好省下放企業的改革重組工作,充分利用他們的市場、品牌和存量資產,引進戰略投資者改制重組,鼓勵經營管理人員和科技人才創辦民營企業,實現快速擴張,良性發展。三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招商引資作為培育市場主體的重要途徑,作為促進區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大舉措,認真分析國內外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研究資本流動和產業轉移的新特點,了解外商及大企業集團的投資新動向,善于將本地資源、存量資產、產業特色和區位優勢與外商及大企業聯姻對接,建立全市性的招商平臺,調動方方面面招商引資的積極性。
——加快融入武漢城市圈。我市將進一步加強與武漢的聯系,主動研究武漢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動態,建立聯絡協作機制,幫助企業抓好五個對接。一是抓好供需對接。充分利用我市資源優勢,通過滿足城市圈內居民生活需要,大力發展城郊市場農業、輕工紡織和食品醫藥業。二是抓好產業對接。根據武漢市新型工業化的產業定位和升級方向,選擇我市亟待發展的重點產業和重點產品,在輸送鹽磷化工、紡織制膜等上游產品上下功夫;在配套發展汽車零配件和光電子信息產業上下功夫;在依托武鋼等原材料發展金屬制品產業鏈上下功夫;在爭取武漢產業轉移和延伸上下功夫。三是抓好綜合服務功能對接。依托武漢區域性經濟、貿易、金融、保險、會展及中介服務業中心的優勢,加大與武漢的合作力度,加快提升我市現代服務業水平,強化對新型工業化的支撐作用。四是抓好科技對接。充分發揮武漢高校云集、人才眾多、科技成果豐富的優勢,廣泛開展科技協作,引進武漢人才、技術、項目和先進管理經驗,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五是抓好開放對接。借助武漢國際性的商務平臺,幫助我市企業實行“引進來”、“走出去”戰略,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格局。
——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要在營造重商興企、鼓勵創業的輿論環境,公開透明、依法行政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成本低廉的服務環境,公平公正、安全穩定的法制環境,誠信重諾、愛崗敬業的人文環境等方面下功夫。深入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行政審批流程管理,完善行政審批流程監管辦法,不斷提高行政服務效率。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理順行政執法部門與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的關系,規范其行為。進一步加強對發展環境的監管,加大對損害發展環境的人和事的查處力度。進一步規范城市發展中的征地拆遷和失地農民的安置問題等,努力降低投資商務成本。進一步探索城市環衛管理長效機制,逐步在城區推行環衛管理體制改革,規范城建監管行為,維護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進一步優化信用環境,按照建設“信用孝感”的總體思路,突出加強政府信用建設,通過政府自身信用建設,帶動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在全社會營造重諾守信的良好氛圍。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