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一中國傳統至理名言,雖歷經歲月洗禮,卻依然閃爍著理性光芒。在市場風云變幻、企業危機四伏的大環境下,危機預警意識已經逐步被企業所認識,國內外學者也對企業危機預警進行了廣泛研究,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建立自己的危機預警系統,有些企業甚至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建立企業危機管理系統固然重要,但是,企業還必須高度重視危機預警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關措施加以糾正,讓危機預警系統真正發揮功效。
企業危機預警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危機預警系統失靈或錯誤預警。一般來說,企業危機預警系統由信息收集子系統、信息加工子系統、決策子系統和警報子系統四個部分組成,首先由信息收集子系統對危機信息進行收集,接著經由信息加工子系統進行加工,決策子系統對經過加工的危機信息進行決策,決定是否對其進行危機警報,若危機信息顯示的指標與企業預先設定的安全水平不符,則警報子系統將對危機信息進行警報,以上就是企業危機預警系統對危機的預警過程。在此過程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導致危機預警系統的失靈,即或者沒有對危機進行預警,或者警報子系統沒有及時發出危機信息。沒有或者不及時發出危機警報都會導致企業管理者對企業所處環境的錯誤評估,當危機真正來臨時,企業已經處于混亂、不知所措的狀態,就算管理者能力再強,亦無法力挽狂瀾了。當然,在信息的傳遞和加工過程當中,難以避免“牛鞭效應”的副作用,這更多的出現在機構龐大的企業當中,當信息收集子系統收集到的稍微“利壞”信息時,經過信息加工子系統甚至是決策子系統的層層放大,最終可能出現“危機來臨”的錯誤警報,輕則致使企業上下虛驚一場,重則造成企業某些不必要的損失。同理,如果層層放大的是利好信息,則可能導致企業過于樂觀的心態,未能防微杜漸,最終釀成險局。
2.企業對危機警報反應遲鈍。企業危機預警過程中存在的更為常見的問題是企業對危機警報反應遲鈍,即企業自身對危機預警系統所預警的危機信號并不敏感,責任主要在于企業的決策部門,甚至是企業的最高管理者,要么自我感覺良好,要么置若罔聞。這是與企業起初建立危機管理預警系統的初衷相違背的,倘若企業對危機預警系統的失靈警報反應遲鈍,則其行為無可厚非,但當危機預警系統運行良好,警報子系統所發出警報準確無誤時,企業將面臨危機的挑戰,這種挑戰可能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業某些方面的困境,此時企業往往處于亡羊補牢的境況,處理不當將會導致企業的元氣大傷甚至是衰敗倒閉。
企業危機預警問題的原因分析
1.企業危機預警系統的設計與維護不當。簡單來說,企業危機預警系統的建立過程由七個步驟組成:確定危機、評估關系、確定臨界點、建立系統、評估性能、配備人力、說明系統。即首先確定預警什么類型的危機,接著評估危機和預警系統之間的關系,進而確定警戒線也就是臨界點,在這個過程當中,無論哪一部分設計不合理都將導致危機預警系統的失靈。在危機預警系統的運行過程中,對系統的維護不當也會造成系統預警的失靈,由于一個系統必定是由人和物組成,物諸如機器設備,人則由各主要部門相關人員組成。對機器設備維護不當、對系統人員激勵不足,是危機預警系統失靈的一大原因。
2.企業危機預警系統多次失靈或錯誤預警。當企業懷著良好的愿望建立起危機預警系統時,發現系統在運行的過程中多次失靈預警甚至是錯誤預警,當危機真正來臨時,企業已經對危機預警系統的再次預警不敏感了,這是從企業對危機預警系統反應遲鈍的角度來分析原因,這一原因其實跟危機預警系統的設計與維護不當是息息相關的。其與“狼來了”的故事所傳達的信息有異曲同工之妙,人們更多的是將責任歸咎于小孩的不誠實,當狼把小孩徹底吞沒時,人們又深深自責為何不再信小孩一次?所以企業與危機的關系就是人們與狼的關系,企業與危機預警系統的關系就是人們與小孩的關系,一旦危機危及企業的生命線時,企業與危機預警系統都脫不了干系。
3.危機的偶然性與人的觀念的必然性。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雖有波瀾迭起的時候,但更多時候是處于穩定發展的狀態,危機的來臨從客觀上來說是偶然發生的事件,而人的觀念有必然性,一般難以相信長期穩定發展且實力相當可觀的企業會面臨危機,特別是這可能導致其生存面臨危機。于是對危機預警系統所發出的危機警報產生懷疑的心態,“這可能嗎?”成為企業當機立斷采取應急措施的絆腳石,以致后果不堪設想。有專家對人的這種觀念的必然性進行了測試,測試者用一百元人民幣與被測試者換五十元的人民幣,結果在一百個人里面只有一人與其成功做了交換,說明絕大部分人認為這么占便宜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這可能嗎?”成為了他們心中的疑團,以致未能采取果斷的措施。可見人的這種觀念很容易造成其對危機預警系統反應的遲鈍。
4.文化和人的個性影響。我國一直以來深受官僚文化的影響,從機關單位到國有企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一些非國有企業,可謂官僚作風根深蒂固,因此,當危機預警系統顯示出危機信號時,某些系統人員不會將預警立即發出,因為如果危機預警信號正確無誤,企業的高層不會專門對其加以激勵與褒獎,相反,如果系統人員通過危機預警系統發出的危機信號是錯誤的,則企業會對其進行懲罰,這樣一來,系統人員便不敢輕易將危機預警信息向上通報,造成企業對危機預警反應的遲鈍。作為企業的最高管理者,其個人的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對危機預警系統的反應,特別是中小企業,最高管理者的意志決定著企業的運作方向,個性外向張揚的企業高管,趨向于反應迅速,對危機預警系統的反應更敏捷,而個性內斂保守的企業高管,對危機預警系統的反應更為遲鈍。
企業危機預警的相關對策
1.完善企業危機預警系統的設計與維護。要解決危機預警系統失靈的問題,必須完善危機預警系統的設計和維護,重審危機的確定、危機與危機預警系統的關系評估、臨界點的確定、人力的配備等系統步驟,查看危機類型的設定是否與企業本身的行業特征和企業管理水平相符、對危機與危機預警系統之間的關系評估是否合理和科學、對臨界點的設計是否過低抑或過高,是否配備了得力的相關人員等。對設計過程中所出現的缺陷進行糾正與改進,這些過程需要企業主要決策人員的參與,方能確保系統重新設計工作的順利展開。企業對系統的人和物的維護要做到定期、定量,定期更新系統的機器設備,定量獎勵負責系統預警的相關工作人員,特別要獎勵對企業危機預警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員工,以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從而提高危機預警系統的運行
效率。
2.構建企業危機預警文化。當今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市場環境,使得企業越來越重視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就必然要提高對企業危機預警管理的認識,危機預警系統的建立就是這種認識的較好體現,但不容忽視的是,大部分企業對危機的認識還不夠深入,企業容易屏蔽自我,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未來。像海爾、華為這些危機預警管理做得較好的企業并不多,它們都成功構建了自己的危機預警文化,張瑞敏“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的危機意識、任正非《華為的冬天》的危機觀念已經滲透到企業的每一位員工。企業危機預警文化的構建,需要企業從理念、機制和制度三個層面進行,由企業最高領導者帶頭,樹立積極的企業危機觀念,機制上設立合理科學的獎懲辦法,進而形成企業一整套危機管理制度。
3.根除傳統官僚文化的影響。官僚文化引致的官僚作風實際上增加了企業運作的交易成本,包括對企業危機預警系統的影響,必須予以根除。從企業危機預警系統的工作流程來看,最后的決策子系統和警報子系統都需要由相關人員來完成,特別是警報子系統,運行不良將導致整個系統前功盡棄。企業在構建危機預警文化的同時,要營造一種自由、創新的企業氛圍,這種氛圍要求企業管理者能夠接受不同意見甚至是看起來錯誤或荒謬的意見,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態對待犯錯誤的員工,避免獎輕罰重,抑制人性,導致系統人員知情不報或者推遲預警。作為企業的高管人員,應當以企業的利益為重,自上而下推行信息無阻化,方能得到自下而上的良性回應,徹底拒絕以做官或者做家長的思維來做企業。
4.加強企業危機預警管理。著名危機管理專家邁克爾·里杰斯特認為:“任何公司都需要有危機管理的措施,唯一不同的是根據企業的性質和大小,其實施情況有所變化。無論怎樣,我們都要抓住問題的關鍵,那就是組建危機管理小組來制定或審核危機處理方案及其方針和工作程序”。企業應當通過建立危機管理機構、建立危機管理計劃等措施建立起企業危機管理系統,這是企業響應危機預警系統的危機信息后能夠迅速應急的合理措施。很多企業的做法更多地偏向于當危機已經明顯來臨時才采取措施進行應對。加強對危機預警系統的管理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更是一個容易忽略的環節。企業須將其已經建立的危機管理機構細分為危機預警管理機構和危機管理機構,前者專門對危機預警系統的運行過程進行管理,這樣才能充分響應危機預警系統的預警,使企業對危機預警系統的反應更加敏捷和順暢,使企業的整個危機管理工作做得更加周密和有效。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