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新國企”要破解三題
2006年是北京控股的管理年,重點抓的是基礎管理、投資管理和財務管理,而今年北京控股的工作目標則是創建“新國企”,加大力度轉換經營機制,深化企業改革,進行管理重組及業務結構調整。
“新國企”就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特點、要求來發展企業。建立新國企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宏觀改革配套,如政企職能分開;二是社會保障、社會化進程的改革;三是市場規則的規范運行,公開公平公正地競爭。國有企業按照市場規律來管理經營,同樣有生存發展空間和競爭力,在這一點上,外資、民營和國企是一樣的。
北京控股在清晰發展戰略、進行資產整合的同時,同步建立起完全符合香港上市規則和公司管治要求的境內、境外協調一致的公司治理結構,不斷提升管治水平和管理效率。堅持一切以市場要求為依托,尊重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關注市場變化,并及時做出戰略調整,在成本控制、科研開發、市場服務、投資風險規避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在深化企業改革的過程中,有三點突出的體會值得總結:第一,整合出效益,即國有資本的整合,聯合重組的作用不可低估;第二,地方性國有企業要成為地方旗艦,成為旗艦才能增強抗風險能力和整合能力;第三,必須按照市場需求不斷調整。
——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白金榮
資源要向設計和品牌延伸
中國的傳統企業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封閉狀態下運行的,由國家配置資源,自己是誰、能干什么,都不由自己決定,因此也不存在戰略制定問題。
過去,我們常在強與大之間進行爭論,一會兒是做強做大,一會兒是做大做強。但卻沒有詮釋做強、做大的內涵。在中國人的思想當中,“大”主要表現在規模上,因為我們中國的文化就是“大文化”,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地大物博、大家族、大中華,我們思維的出發點都是求大,重量輕質是中國企業的共性。包括青島啤酒前期的擴張也是這樣,這種數量不是顧客數量,不是市場數量,而是生產規模的數量,這非常可怕。
現在我們調整了戰略,一定是市場大、品牌大,我們的企業才能發展;要“強”的話,一定是我們的供應鏈能力強,我們的品牌運作能力強,這兩個能力將支撐青島啤酒的可持續發展。青島啤酒從制造企業向品牌企業轉換的時候,要看在供應鏈平臺上,哪一個環節的價值最高,我們的資源必須向這方面配置。過去我們配置是向中間的制造進行,因為當時提倡中國要成為“世界工廠”,但這樣的定位只能使每個企業成為加工企業,無法獲得高額利潤。因此,我們的資源配置和能力培養必須向兩端即設計和品牌進行延伸,這樣才能獲取更大的價值量,這是青島啤酒的變革方向。我們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的專家。
——青島啤酒總裁金志國
要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
現代商業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早已超越有形資產,無形資源的重要性早已超越有形資源。品牌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無形資產,是現代企業的競爭之本,是企業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體現。
現在的市場,幾乎是品牌“通吃”的時代,沒有品牌就沒有競爭力。盡管中國是所謂的“制造大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筆記本電腦產自中國,但每生產一臺電腦我們只賺幾個“蘋果”;盡管中國是制鞋大國,但我們賺取的利潤只有國外品牌的幾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盡管中國經濟擴張很快,但國內消費乏力,背后是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太低。如果再不保護好民族品牌,中國經濟就很難健康成長。
保護民族工業不是說要關閉市場,而是要規范國外投資資本對中國行業龍頭企業的低廉或違規并購,要抵制進口商品對中國產業的不利競爭,要提高民族工業在外來沖擊下的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努力改變民族工業在經營規模和經營資源上的劣勢,為尚處在幼小階段的中國產業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中國未來民族工業要產生一大批具有民族自主產權的品牌,有一定的難度,但并非不可作為。這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努力,也取決于相關政策和社會的大環境。
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要保護民族工業品牌,就必須大力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要自主創新,必須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
——三一重工執行總裁向文波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