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紅楓路699號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下稱“中歐”),是一個寧靜的所在。貝聿銘設計事務所設計的校園,建筑低調內斂,而景致卻充滿靈動之氣。
14年時間,有超過8萬名校友從這里畢業,他們中的大多數,參與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當中,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推動力量。
“中國商學院與中國商業的發展相輔相成,商學院是培育中國商業領袖的土壤,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商學院的成長提供了市場與空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朱曉明博士對記者表示。
滿足市場需求
20年前,中國的管理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在朱曉明看來,最近的20年間,商學院才逐步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辦學模式。
其一是完全本土化;其二是與知名商學院進行課程合作;其三則是打造獨立品牌。這三種模式的商學院,相互補充,形成了中國商學院特殊的格局。
“無論哪一種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夠滿足市場需求。”朱曉明很清楚,今天的中國,需要有一批偉大的企業,來帶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以及社會進步,而帶領這些企業的企業家,則要像杰克•韋爾奇、比爾•蓋茨、山姆•沃爾頓一樣,精于管理、善于創新、勇于變革。
商學院恰恰能夠承擔起催生與塑造企業家的責任。朱曉明說,這就要求商學院從教學、研究、服務等方面,全面地提高辦學質量。
國際化之路
從取經、學習,到走出自己的道路,中國商學院已經進入到一個更加關鍵的發展階段。“一方面中國的商學院要國際化,吸取成熟的經驗,另一方面也要結合中國自身的特點,避免簡單的模仿。”朱曉明說。
盡管中歐是一所植根于中國的商學院,但從辦學的第一天起,它就深深地打上了國際化的烙印。“不出國就能留學。”早年人們這樣評價中歐。
以國際化視野規劃未來,使得中歐很早就已經意識到,參與國際排名、用國際標準衡量自己,將會對學校的辦學水平、品牌等產生積極的影響,從2001年起,中歐的MBA、EMBA、EDP等項目逐漸進入英國《金融時報》排名,最近5年中,這些項目排名全部躋身亞太前三名。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最新的MBA排名,就能夠窺見中歐在國際化之路上的努力和成果。數據顯示,中歐的國際教師比例達到65%;國際學生比例達到32%。朱曉明說,中歐從一開始就注意在辦學體制、辦學模式、辦學理念、課程設置和師資招聘等方面與國際接軌。
以中國為中心
“評價一所商學院是否成功,不只是要評價它的規模,更重要的是它能否產生思想。”朱曉明說,中歐希望自己未來能夠成為產生革命性思想的重要機構和場所,其路徑就是從教學型商學院,轉變為教學與科研并行的商學院,加大在研究上的投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智庫”。
他強調,中歐的定位是 “最國際化的中國商學院”,這意味著,盡管中歐有著國際化的標簽,但它又不斷將中國本土的商業實踐,融合到教學和研究中,“我們鼓勵教授到中國企業中去做研究,鼓勵他們提供更多的中國案例。”在朱曉明看來,中歐的生命力也正源于此。
而對于中國的商學院而言,朱曉明認為,結合中國管理實踐,走出自己的道路也是一個必由之路。當中國商學院在學術研究上產出更多的成果,甚至成為全球經理人學習中國經驗、中國案例的智庫時,中國商學院將由知識的轉移與進口方,成為“創造甚至出口知識”方。
“未來的管理教育,很可能出現以中國為中心的趨勢。”朱曉明對中國商學院的未來表示樂觀。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項目特色包括實力雄厚的教師隊伍、先進的課程理念、堅實寬廣的實踐平臺、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和龐大的校友網絡、豐富的國際教育資源和國際化氛...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