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加MBA聯考的考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忽視管理的復習。通常,大家都認為,步入MBA的瓶頸是數學和英語,至于管理大家都差不多。在最初的MBA入學考試中,這種說法應該說還有一些道理,但近來的經驗證明,這已越來越成為MBA考試的一個誤區。最近幾年聯考的結果表明,都有相當一部分考生被管理拖下水。因此,一定要對管理的復習備考引起足夠的重視。
管理的學習,通過分析國內自舉辦MBA考試以來,內容所涉及的管理學科的邊界基本穩定下來,尤其是2000年開始,正式的考試大綱形成。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考試的難度下降,從2000年始,考生總是有這樣的一種感覺:做管理題的時候并沒有看不懂、不理解的內容,但是,最終的成績卻與考試中的感覺大有出入,其原因何在?
其實原因就在于:管理本身強調的是權變概念,也就是說,"管理中沒有標準答案".但,也不能籍此推斷,管理學科考試這一舉動本身就違反了管理學的本意。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中沒有標準答案"這一并不嚴格的說法,是有前提的,即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組織所采用的管理方式是有所不同的;而即使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由于各個組織的內部構成以及員工的成熟度(包括技術的成熟度和對管理理解的成熟度)存在差異,適合于每個組織的管理方式必然會有所不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存在一個普遍適用的管理方式。因此,考生切記:MBA考的是管理,而不是管理學,否則你就會事倍功半。
正是上述原因,導致了管理的考試應試方法有其獨特性。對于每一道題目而言,都有一個在題目條件設定下的最優答案。很多考生習慣于先判斷某道題目所可能反映的管理學概念或管理學理論,然后立刻根據所記憶的該理論是什么來回答問題。這種解題的方法解釋了這種現象:所有的題目都不難,但答案就是出錯。原因在于,每一道題目的答案都是根據題干中的信息得出來的,而管理學的理論強調的正是在不同條件下尋找相應的最滿意的方案,如果只是根據自己所判斷的理論直接對題目下結論,很容易導致忽略題干中的條件假定,從而得出并不完全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所以,管理學考題更強調的是權變的分析方法。
復習備考管理的時候,我們一定注意它的雙效益:一方面通過學習和深入理解一般概念和理論來應對入學考試;另一方面在現實生活工作中體會管理學相關概念和理論的應用,游刃有余地迎接未來的面試。可見,無論是從應試的角度,還是從將來作為一名合格的經理人員,扎實的管理學理論基礎應該是必備的條件。
管理的復習備考不同于其他課程的另外一個特征是,我們在現實生活工作中多多少少都接觸過管理學的一些概念,所以,感覺起來管理學非常親切——不管我們在現實中早已把管理的東西解釋得多么走樣。管理學離不開管理實踐對它的發展與驗證,同時,對未來的管理實踐具有指導意義。我們在學習管理學的過程中,容易因為在自己的管理實踐中的或正確或有失偏頗的運用,而影響我們對一些管理知識的客觀把握。所以,在復習中,要分清理論本身是什么、以及我們所實際面對又是什么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下面提供針對MBA管理考試備考和復習的幾點具體做法:
1、在復習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力求在腦海中對基本知識點留下清晰的印象和輪廓,這對于考生解答簡述題尤為重要。
2、對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要準確。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一定要在復習中準確地把握住它們之間在含義上的細微區別,對于一些易混淆概念的準確理解,往往在判斷題和選擇題中占據一定的比重,考生不可忽視。
3、MBA考試注重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就要求你在平時注意培養自己開闊而又清晰的思路、對基本知識的準確理解和舉一反三。提高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把握住問題或事物的本質所在、準確迅速地作出判斷等方面的能力。具體而言,可以在復習過程中,多做一些模擬題和案例分析題,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收到最明顯的效果。尤其是對那些復習時間有限和工作較繁忙的考生來說。
4、平時多閱讀一些經濟管理類的實例,并盡量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比如《中國經營報》里就有一些具體的案例,并提供了相應的分析,也給出了一些管理中的現實問題,討論了管理理論的一些新名詞新概念等等,對于擴充自己的知識非常有幫助的。
5、要有意去鍛煉自己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生活中接觸到的經濟現象注意觀察,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例如,看電視時可對電視中所播出的廣告進行市場營銷方面的分析,可根據新聞報道中的新聞事件對企業、市場或消費者的影響進行思考等等。 (本文作者為復旦版《MBA聯考300分奇跡》管理分冊主編劉寧)
分析題解答范例 (機械工業班教材150頁布朗公司組織問題案例)
布朗公司在競爭方面乏力,市場讓日本企業占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組織的角度看,主要的問題是:權力過于分散,組織缺乏協調,經營哲學存在問題,以至企業效率、效益低下,競爭力減弱。
具體的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公司的哲學觀念:各個國家市場的需求不一樣,生產、營銷只能適應這一特點。(優點是適應性強;弱點是規模效益不好,成本高)
2. 公司的下屬公司不進行橫向交流。(優點是責任明確;弱點是削弱了整體作用)
3. 職能部門缺乏橫向聯系。(弱點是削弱了組織的整體作用)
4. 認為只要產品好,不愁無銷路。(典型的"產品觀念")
5. 中、高層主管非本土化。(優點是能體現總部意圖;弱點是不了解當地情況)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