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考研四大預言
2008年考研大戰已然揭幕,硝煙彌漫。只有把握局勢,你才能成為最后的贏家。
預言1:復試地位進一步強化
根據教育部的有關要求,2007年研究生招生進一步強化了復試的地位和作用,增強了招生單位和研究生導師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自主權。
家預計,2008年后的研究生招生考試的改革,將繼續注重考查考生能力,在招生過程各環節中將繼續把能力考核放在突出位置,而復試無疑是能力考查的最重要環節。
具體來說,復試環節將更加突出對考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考核,特別是對創新精神和能力的考核,考查范圍將更加全面,考查方法也將更為多樣化和個性化。涉及初試科目改革的高校還將適當擴大相關學科門類的差額復試比例,并對復試科目、復試內容等相關工作做出相應調整。作為衡量考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測試的重要性將漸漸凸顯出來。
南開大學的肖老師認為,2008年復試應加強對考生本科階段學習成績、科研活動、課外實踐情況等的審查,并將其作為錄取與否的重要依據。
總的來說,復試在研究生錄取過程中之所以越來越重要,是因為每個學校的培養方向與專業設置有很大不同,只根據初試成績,并不能全面衡量一個考生的能力,因此只有加大復試力度,才能提高高校或培育機構的招生自主性,以找到更適合的考生。同時,進一步提高考研復試的地位,也有利于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這是我國“十一五”期間研究生招生改革的著眼點,是我國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又一重要舉措。因此,2008年考研,復試地位進一步強化將是大勢所趨。
2008考生必讀:
綜合素質正在成為復試考察的關鍵詞。復試的發揮完全可能起到一錘定音或扭轉乾坤的效果。當然,它也有可能成為一只兇猛的攔路虎。準備2008考研的考生在清醒看到這一點的同時,不要太過擔憂,因為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考生在與復試的較量中,平衡心態才是首要任務,良好的知識積淀和充分的準備無疑會是最有力的應試武器。
重慶大學研究生院的齊老師要求考生以規范化的原則來要求自己,建議考生從專業出發,注重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如專業素養、心理素質、語言表達能力等。“院校需要的是你對于本專業融會貫通的能力,考查的是你究竟能把自己掌握的多少知識應用于實踐。萬變不離其宗,抓住了最根本的,你才會無往不勝。”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王教授建議考生,復試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識積累及發展潛力。“考生平日要多積累、了解專業發展的動態和趨勢,多看一些權威的專業期刊和專業書籍等。如果有自己的觀點,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也要說出來,這很重要。”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導師劉教授對此表示認同,“觀點是否正確并不重要,導師主要是看考生能否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因此在復試中適當與導師交流探討自己獨特的見解絕對會為你大大加分。這對于文科類考生尤其重要。”
劉教授總結說,理工科專業的導師通常很看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研究學習的能力。比如理化、生物、計算機等專業的復試通常是在實驗室完成的,動手能力在復試中占有很大比重。考官通過觀察考生的動手情況,從側面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研究能力和創造性。“所以,理工科的考生有必要在這方面下功夫,進一步熟悉相關常識、操作流程等。”
預言2:研究生收費改革繼續深化
收費改革是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實際上,這次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資助制和導師負責制,這將激發研究生和導師的積極性,更有利于創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養。
2007年,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十余所高校試點實施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將不再區分公費和自費,而采取發放獎助學金的方式資助優秀研究生。沒有獲得獎學金的同學,將自行承擔所有學費。教育部部長周濟曾表示研究生收費“肯定不會全面收費”,但也將“不是全面自費”。
清華大學研招辦相關老師表明:“清華大學2007年實行研究生收費制度,大約每年學費一萬元,但是學校采取獎、助學金的方式資助優秀研究生的學費和生活費,并且獲得獎、助學金人數的比例很大。這樣,大多數學生獲得獎、助學金后,相當于仍然享受過去的公費,2008年可能還會繼續實行這項措施。”
如今,用發放獎學金替公費已逐漸成為我國各大高校通行的措施。例如從2007年始,北京大學獎學金分學業獎學金和專項獎學金,其中學業獎學金框架參照國際上通行的研究生獎學金設置辦法,就讀北大的博士生將100%獲得學業獎學金,碩士生獲得學業獎學金的覆蓋面也將高達90%以上。同時,北大還為研究生提供教學助理、管理助理和科研助理崗位,使其獲得崗位津貼。
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意味著我國沿用多年的研究生培養類別停止使用,研究生招生不再有“計劃內”、“計劃外”、“公費”、“自費”之分,試點學校將根據各自不同的實際情況具體操作。
2008考生必讀:
收費改革的初衷是要建立激勵機制。改革后的機制,將會大幅提高在校研究生的待遇,減輕他們的負擔,從而更有利于學習研究和人才培養。
華南理工大學的何老師告訴考生,大家對收費不必有過多疑慮。“國家的出發點,是鼓勵考生學好知識并為此創造條件。考生應該在自身專業和綜合知識上做研究,而不該對制度改革考慮過多。”
預言3:統考改革更趨合理
2007年教育學、歷史學、心理學等3大科目第一次施行統考。此舉引發了各方激烈和持久的討論。招生工作結束后,這一已經受實踐檢驗的政策可能會向更合理的方向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的劉老師認為,在歷史學的統考中,合并了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兩個通史,使原來很多只考一個通史的學校不復存在,學生們初試選擇的余地沒有了。在這種考試模式下,很多人放棄了考研,而如果參加考試,考生往往需要同時復習兩個通史的內容,有不少一個通史成績優秀的學生,不得不選報一般的學校,或者在理想的高校面前馬失前蹄,名落孫山。教育學和心理學也傳來了相對應的言論。
有專家分析,基于這種情況,2008年歷史學等3大學科的考試模式應會有所調整,使之更趨合理。統考的這種合理性應該是全國卷與各高校招生要求的有機結合,而不應該是完全的脫離。
2008考生必讀:
西南師范大學的教育學專家李博士指出,從長遠的發展趨勢來看,研究生入學考試必然要向更為規范化的方向邁進。統考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多更為細節的工作還會在今后出臺。可以說,統考向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示,在逐漸完善的制度下,考生需要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把基礎打扎實,如何做好專業知識儲備。“這其實是簡單的,你只要一心一意,專注于報考專業就夠了,這對于每個考生都是公平的,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
預言4:在職考研持續走高
2007年關于“考研降溫熱”的消息不絕于報端,實際上考研人數并沒有下降,只是漲幅低于往年而已。其中,在職考研人數穩中有升,從目前就業的大環境來看,2008年在職考研的人數有望持續走高。
相較于應屆生,在職考生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在職場的打拼中,他們對社會現實有了更多的了解,對考研有更理性的思考。大部分在職考研人都是基于工作的壓力或自身發展的切實需要而選擇考研,在當前就業的緊張形勢之下,在職考研也勢必愈演愈烈。
中科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學院的盧老師認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有助于拓寬自己的思維,增長更多的學識;有了更高的學歷,以后在工作方面選擇的余地也會大一些,發展機會會多一些。“對于在職考研,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盧老師說道,錄取人數在穩步增加,但幅度不會很大,每年報名的人數都很多,“錄取主要看有無工作經驗,在復試中考察專業方面的知識以及在工作中的應用。”
在職讀研繼續升溫,報名人數有增無減。只要社會經濟結構不發生大的改變,在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考研熱還將持續存在。
2008在職考研必讀:
在職考研的考生,因為離開學校很長時間,學習的熱情已經有所改變,很多知識也已經生疏,尤其象英語這樣的學科成了很多人的老大難問題。不管是辭去工作專心考研,還是邊上班邊考研,這時不妨考慮報考輔導班,感受一下學習的氣氛。另外,在職考研的考生還應注意,即使工作對你而言已是雞肋甚至萬分厭惡,但需要明白,考研不是人人都能得償所愿。所以,不必拿自己考研一事在單位大聲宣揚,弄得滿城風雨,因為沒有哪個領導愿意自己的員工一心二用。
同時,由于離開大學校園的環境,在職考生一般信息比較閉塞,對于招生信息、復習資料有時會有所忽視,而這極有可能影響到你的整個考研大計。所以,考生平時養成定期瀏覽相關考研網站習慣,隨時關注考研政策的變化動向,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考生在確定報考學校與專業后,可以打電話直接咨詢學校負責招生的老師,盡力了解你要考的學校和專業的考研要求。在選報專業時應盡量考慮專業是否與工作相關,也就是說能考生如果能把工作和復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好。并且,這也能增加你在復試時被錄取的機會
很多在職考生開始的時候躊躇滿志,越到最后卻越難堅持。所以,一定事先要有周密的計劃,對可能遇到的困難要有所準備,也可以交幾個研友,除了資源上的互通有無,還可以互相打氣,堅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