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我來說幾句】【我要投稿】【推薦給好友】【字體:大 中 小】【打印】 【關閉】 |
||||||||||||||||||||||||||||||||||||||||||||||||||||||||
核心提示:從明年起,考取了北大、清華、浙大、復旦、上海交大、同濟、華東師大、西安交大、中國農大、華中科技、哈工大等14所高校研究生的學生,將不再分公費與自費。他們將一視同仁地交納學費,并享受大幅度提高的獎助學金待遇! 北大方案>>> 14所高校中,北京大學公布信息最早,方案也比較詳細。其具體方案是:研究生學費,博士生每年1.5萬元,兩年制碩士每年1.35萬元,三年制碩士生每年1萬元。而獎學金都分為三等! 公平與效率之爭>>> “過去我們不收費,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計成本,只不過這個成本是納稅人的稅負。很多納稅人他自己并沒有上大學,為什么要替別人承擔這筆費用呢?” 林建華對《人民日報》表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具體做法就是打破平均“大鍋飯”,“為避免滑落為得不到獎學金的極少數學生,同學們就需更加投入地學習。” 王仰麟回應:“獎學金的發放并不是單一憑借學分和成績,因為我們清楚,最好的學生不一定是那些考試最好的。” 會不會淪為本科“亂”收費? 研究生收費改革最大的意義在于“開了收費這個口”。等到真正執行時,很可能就會變成收的很多但給的很少。“當年我們本科生收費改革,一開始也說把獎助學金的發放作為重要補充,但到最后只見收、基本沒見給。這就叫硬約束打敗了軟約束。”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王尋 (實習生 付碧蓮對本文亦有貢獻) 9月18日,2007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應屆畢業生報名的第一天,朱慧(化名)和其他幾個準備考研的同學紛紛登陸網上報名系統,為自己報了名。朱慧是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大四的學生。 從暑假起,她就已經開始一門心思地準備考研了,但是對于今年學校進行的獎助學金改革,朱慧和另幾位同學卻毫不知曉。“收不收費我們也要考研呀,我們更關心自己上不上得了的問題。”朱慧這樣說道。 與往年不同,從明年起,考取了北大、清華、浙大、復旦、上海交大、同濟、華東師大、西安交大、中國農大、華中科技、哈工大等14所高校研究生的學生,將不再分公費與自費。他們將一視同仁地交納學費,并享受大幅度提高的獎助學金待遇。 北大方案 在這14所高校中,北京大學公布信息最早,方案也比較詳細。其具體方案是:研究生學費,博士生每年1.5萬元,兩年制碩士每年1.35萬元,三年制碩士生每年1萬元。而獎學金都分為三等。 據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王仰麟介紹,雖然碩士生、博士生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一等獎的比例會占到全部獎學金數量的30%,而二等獎為50%,三等獎20%。 此前北大常務副校長林建華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具體解釋說,從全校整體看,不低于90%的碩士生和幾乎100%的博士生均可以獲得獎學金。無論獲得哪個等級獎學金,實際上都等于是免交學費了。而所謂一二三等獎學金,差別在生活費上,比如,博士生如果獲得一等獎學金,每月生活費補貼可達800元,但如果獲得三等獎學金,生活費的補貼就沒有了。 除獎學金外,學校還為學生提供了三助崗位(助研、助教、助管)。王仰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只要該教師指導研究生,導師就必須從相關的課題經費中去提取相應部分,作為該名學生的助研崗位津貼。北大要求,每個助研崗位的津貼最低標準為450元/月;而林建華對《人民日報》表示,津貼的數額一般在800元/月。 助教是由個人申請,再由學院核準,學校來承擔津貼的支出;而助管(管理助理)是由學校選拔與個人申請相結合,津貼支出則由各用人單位承擔。另外王仰麟還指出,由于人文社科類課題的研究經費相比理工科要少許多,學校每年會拿出專款參照理工科助研經費標準,設立“學業獎學金”。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改革只涉及學術型的研究生,職業訓練型的研究生(如軟件、法律、電子與通信工程、工商管理碩士等),原來就都收費,不在此列。 收費與公平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法律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勞凱聲表示,研究生收費已經成為國際的一個大趨勢。因為根據教育經濟學教育成本分擔理論,學生與國家共同負擔教育成本是合理的。 首先,研究生培養是在為社會培養人才;其次,個人是否接受過教育,對于他后來的自我實現是不一樣的。“過去我們不收費,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計成本,只不過這個成本是由國家來承擔的,而國家的錢從哪兒來?是納稅人的稅負。” 按照公共選擇理論,稅負是一個人接受公共服務的影子價格。也就是說,過去的研究生不交納學費,是在依靠全體納稅人的供養。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上大學,而能夠讀研究生的人就更少了。“很多納稅人他自己并沒有上大學,為什么要替別人承擔這筆費用呢?”因此,研究生獎助學金改革,實際是要學生與國家共同承擔培養的成本。 研究生收費會不會導致一部分人上不起學?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勞凱聲說,原來的免費方式,并不是最好的辦法,國家的投入應當更有針對性。也就是說,必須完善相應的社會救助體系,給予一部分困難學生幫助,比如獎學金、貸學金和減免學費制度等。 改革的目的是激勵學生? 王仰麟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此次培養機制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把研究生的學習潛力挖掘出來。他認為,此次改革制度化了對于學生的資助,明確了學校、導師、用人方應承擔的責任。 林建華也對《人民日報》表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具體做法就是打破平均“大鍋飯”,取消原來的碩士生每人每月固定的補助,改為獎學金的辦法后,“很明顯,為避免滑落為得不到獎學金的極少數學生,或者成為三等獎學金的學生,同學們就需更加投入地學習。” 然而,對于激勵學生學習的目的能否有效,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鳴認為,目前還很難說。按照以往的慣例,對學生的評價就是學分和成績。但是,要真正考察一名學生的學術素養,應當通過與他交談,看他的學術作品,而不能夠單純地看他的考試成績。 而我們現在的評價機制,往往是那些循規蹈矩的學生受到了很高的評價,真正具備學術創新能力的學生卻很難得到肯定。“最基本的,你的整體評價機制并沒有完成。那么,你往哪兒激勵?”張鳴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對于這種擔心,王仰麟回應:“獎學金的發放并不是單一憑借學分和成績,因為我們清楚,最好的學生不一定是那些考試最好的。”他表示,獎學金的評定,是由各學院的專家組來最后做出決定的。 在《北大2007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中,記者注意到,學校是要求各院系自行設置獎學金的設置和評定辦法。王仰麟也承認,到目前為止,有關的改革還沒有涉及到獎學金的具體評價指標。他表示:“我想這將是我們下一步應該盡快去完善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各校招生簡章已出,而報名工作也于本月逐步展開,但仍有許多學校獎助學金改革的具體方案遲遲未能出臺。這其中就包括了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而清華大學方面,目前只是告知,將會為學生提供“三助崗位”和相應的獎學金,但具體數額并未明確;中國農業大學研招辦有關人員則干脆建議學生先入學再說。 而在記者采訪中,對于此次獎助學金的改革方案,許多學生的第一反應是:“那些學生會的干部肯定占便宜了,他們跟老師們的關系最好嘛。” “開了收費這個口”之后? 盡管北大方面稱改革將會使學校增加投入,導師也增加支出,而學生整體上得到了實惠。但是,勞凱聲認為,目前的獎助學金發放方案并不能夠說明,校方的投入是多了還是少了。“要想最終得出結論,必須要看他拿這筆收入的多少用于返還給學生。” 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許紀霖認為,現在的問題是,改革能否有著程序的保障。張鳴也有著同樣的擔心:“雖然他們現在說:‘我們收的沒有給的多’,但等真正推廣以后,執行的結果往往會與開始的期望背道而馳。” 張鳴認為,對于各高校來說,研究生收費改革最大的意義在于“開了收費這個口”。等到真正執行時,很可能就會變成收的很多但給的很少。“這個一點不稀奇,當年我們本科生收費改革,一開始也說把獎助學金的發放作為重要補充,但到最后只見收、基本沒見給。這就叫硬約束打敗了軟約束。” 實際上,研究生收費與獎助學金的改革,只是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一個部分。研究生培養機制包括從明確培養目標、優化培養方案、遴選指導導師,到選拔優秀生源、制定獎學金和助學金政策、引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制定科研經費使用辦法等方方面面,涉及從研究生入學到授予學位的各個環節。而收費的改革,只是其中的一小步。 |
||||||||||||||||||||||||||||||||||||||||||||||||||||||||
參與討論:十四高校改革,公費研究生將取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