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社會發展的動力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兩對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并列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比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更根本,但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又總是依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解決。
62、“生產力標準”的依據及意義
所謂“生產力標準”,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判斷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作為判斷我們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作為判斷社會制度是否優越和進步的根本標準。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比較終決定力量。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的表現。階級斗爭只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比較高形式。
63、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偉大杠桿,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科技革命既給人類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也帶來了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全球問題的產生是由于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提出了科學技術的價值定向問題。可持續性發展正是在“全球問題”嚴重的情況下提出的一種戰略思路。
64、交往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交往的含義:交往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和存在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社會關系的一種中介(互動),是以物質交往為基礎的全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總和。
(2)交往形式:物質交往(物質生產中的合作分工)和精神交往(知識,經驗,技能,觀念)是兩種比較基本的交往形式。此外,還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不同標準,對交往形式進行劃分,如根據交往領域的不同,劃分出經濟交往、政治交往、思想文化交往等。
(3)交往的社會作用:交往促進生產力發展;交往推動社會關系變革和改善;交往是科學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交往促進人自身的發展;全球化時代的交往活動對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類的交往活動日益普遍和深化,交往作為人類特有的活動和存在方式,對社會發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A、交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B、交往推動社會關系的變革和改善C、交往是科學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D、交往促進人自身的發展「ABCD」(2008年多選題第20題)。
65、社會發展和人的活動的關系
社會和人是不可分的,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總是通過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的。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是一致性的。
66、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
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社會成員大多數的總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這表現在: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動總是受著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67、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歷史唯物論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也承認個人在歷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的發展是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與個人作用的辯證統一。杰出人物是指對社會發展起過重大推動作用的人,他們屬于人民群眾的組成部分。正確看待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68、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無產階級群眾觀的內容:堅信人民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黨的群眾路線,一是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二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69、社會形態及其更替
社會形態是一定生產力基礎之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是社會的經濟形態、政治形態和觀念形態的統一體。到目前為止,人類歷史已經形成了五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形態、奴隸社會形態、封建社會形態、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社會發展的客觀性與主體的選擇性是內在統一的。社會形態的更替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特點。社會發展從總的方向、趨勢和內容上是上升的、前進的,具體道路和形式則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線上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70、人的本質
人性或人的屬性主要有三個方面,即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許多事情我們可以講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飯,就沒有理由。‘民以食為天’”。這段話表明A、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活動B、人的生理需求是歷史的基礎C、人的自然屬性決定著人的本質D、人的物質欲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A」(2006年單選題第4題)。精神屬性本質上屬于人的社會屬性,因此,也可以把人性分為兩個方面: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社會屬性得以存在的前提,離開了自然屬性,社會屬性也就不可能存在了。人的社會屬性又制約著人的自然屬性,并在其中打上了社會的烙印,從而使人的自然屬性成為社會化的自然屬性。離開了社會,人的自然屬性就退化成為動物的屬性。
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人的本質問題上,要注意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與資產階級人性論的區別。
71、人的價值及其實現
人的價值就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與意義,它是人的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人的價值就在于人對自身的價值,即人能以特殊方式創造價值以滿足自身的需要。人的價值的具體表現:價值是人的創造物,是作為主體的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人的價值具有自我目的性;人是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工具性與目的性的有機統一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許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療其他患者,這說明A、人的價值只體現在特定的場合和行為中B、人的價值必須以滿足個人需要為前提C、人的價值是在滿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實現的D、人的價值表現了人的能力的大小「C」
(2004年單選題第3題)元代許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熱口渴難耐,剛好道旁有棵梨樹,眾人爭相摘梨解渴,惟獨許衡不為所動。有人問他為何不摘?他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勸解道:“這梨是沒有主人的。”許衡答道:“梨無主人,難道我心中也無主嗎?”
請透過“這道旁的梨該不該摘”這一問題,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觀的有關原理對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答案要點」(1)“該不該摘”是一個價值觀問題。價值是客體的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滿足,即客體對主體的意義,既有客觀性,又有主體性。(2)同一客體對不同主體的價值是有區別的,因此,同一主體對客體價值的追求也是有層次的,主體(人)對事物的價值要做正確的評價和選擇。(3)價值問題說到底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該不該摘”反映了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注:如考生從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關系的角度加以辨析,言之有理,亦可給分)(2005年辨析題第31題)。
宗教神學認為人的價值就在于對上帝和神的意志的服從。唯心主義則認為人的價值是絕對理念或精神的客體化。這兩種觀點都把人的價值神秘化了,并且否定了人的價值的主體性。人的價值具有兩重性,即人既是價值的主體,又是價值的客體,是二者的統一。
人的價值實現具有以下幾點特點:創造價值的實踐是人的潛在價值向現實價值轉化的根本基礎;人的價值的實現是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人的價值的實現是以人的主體性地位的實現為主要標志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其價值實現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人的價值問題,從根本上說是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它包括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兩個方面。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人的個人價值不可缺少的方面。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作為人的價值的兩個方面,在本質上是統一的深圳青年歌手叢飛在8年時間內,捐資上百萬元資助了很多貧困山區的失學兒童,而自己卻身患癌癥,負債17萬元。有人這樣評價他:“叢飛能夠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叢飛的行為表明A、人的價值不包含個人的價值選擇和目標設計等主觀方面B、人的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對社會的貢獻C、人的價值不僅表現在物質方面,更表現在精神方面D、社會價值的實現總是以個人價值的犧牲為代價「BC」(2006年多選題第20題)。在社會對個人的滿足與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這兩個方面關系的問題上,應將后者放在首位。
72、人的自由及其實現
人的自由就在于為了更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活動才能,而克服限制和打破束縛。人的活動涉及三個領域:自然、社會、人自身。相應地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也就是在這三個領域中解除束縛,克服限制。
人的自由是相對的。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其含義有三:(1)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礎上的,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據;(2)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這是指人的意志自由;(3)自由是對世界的改造,包括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和對主觀世界的改造兩個方面,這是人的行動自由,也就是在實踐中駕馭了客觀必然性,從而獲得了實實在在的自由。
據此,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分三個歷史形態,即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時間經濟。所謂“時間經濟”是馬克思提出的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條件的重要命題。馬克思把全部人的生存劃分為必要生理時間、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三類。在勞動時間中,又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勞動只是為了獲取生存資料,人基本上只是再生產自身的自然,人只是獲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在剩余勞動時間中,人開始超出自然再生產的范圍,但還局限于把自身作為物質生產者進行再生產的界限之內,如生產技能培訓等。只有自由時間才是人直接用于發展個人的各種本質力量的時間。人才能真正超出上述必需和外在目的的限制,把自身的發展作為目的,使自身超出自然主體和生產主體,成為自由的社會主體。
從必然到自由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人的自由的實現是人類的解放。社會主義社會是實現人類解放的必經階段,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獲得徹底解放的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理想境界。
73、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
人的發展是指“每個人”,即“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的發展,包括人的體力、智力、個性和交往能力的發展等。可以從三個方面即全面發展、自由發展、充分發展來衡量人的發展。全面發展是從廣泛性上談人的發展,它與片面發展相對,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協調發展。片面發展是指人的單方面能力得到發展,而其他方面的才能則沒有機會得到發展,或者一種才能的發展抑制了其他才能的發展。自由發展是從自主性上談人的發展,它指的是人自覺自愿地發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在人的發展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比較突出強調的是“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是把人的自由發展和充分發展都包含其中的。
社會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過程,是人類在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社會關系不斷進化的過程。社會發展首先取決于生產實踐,取決于勞動本身的發展,從總體上看,社會經濟發展包含三種歷史形態,即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
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有區別的:某些個人的發展不等于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也不直接等于個人的發展;相反,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社會的發展是以犧牲某些個人的發展為代價的。這種矛盾,在私有制社會中,表現為階級對抗。這是人的發展在特定歷史階段所采取的必然形式和途徑。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又是辯證統一的: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目的,又是社會發展的手段;而社會發展的結果,又是社會發展的原因;人的發展不僅具有個體的意義,而且具有社會的意義。從根本上說,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是一致的,辯證統一的。
74、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馬克思根據人的發展狀況,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大形態,它們是
A、自然經濟社會、商品經濟社會、時間經濟社會B、原始公有制社會、私有制社會、共產主義公有制社會C、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D、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社會「D」(2007年單選題第3題)
人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即前資本主義階段;第二階段,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第三階段是自由個性階段。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必然趨勢。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這是因為:第一,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標志。人的全面發展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相輔相成的。第二,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具體體現。第三,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共產主義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由對物的依賴關系變為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由對自由時間和勞動時間對立的揚棄而實現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比較美好的社會;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就是朝著這個偉大歷史目標的邁進。
75、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的目的和歸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既是全面進步的社會主義,也是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目標。社會的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是一致的。當前,我們要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積極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