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1)自然環境是社會存在或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自然環境的作用要受社會發展狀況的制約,特別是受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制約;自然環境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不能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
(2)人口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社會發展中起重要作用。人口因素要受社會生產狀況和社會制度的制約,它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社會形態的更替。
(3)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構成了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A、吃喝穿住B、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C、人的自覺意識活動D、結成社會關系「B」(2004年單選題第1題)、生產活動是全部社會關系的物質根源。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決定著人類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文化觀念結構。
(4)為維護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生活條件,就必須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某地鄉村公路邊有很多柿子園。金秋時節,農民采摘柿子時,比較后總要在樹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農民們說,這是留給喜鵲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鵲都在果樹上筑巢過冬,到冬天也不飛走,整天忙著捕捉果樹上的蟲子,從而保證了來年柿子的豐收。從這個實例中,我們受到的啟示是A、事物之間有其固有的客觀聯系B、人們可以發現并利用規律來實現自己的目的C、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利用的關系D、保持生態的平衡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ABD」(2007年多選題第18題)在數月前由國家有關部門舉辦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個別具匠心的設計:三扇門上各有一個問題:“污染環境的是誰?”“飽受環境惡化之苦的是誰?”“保護環境的是誰?”拉開門,里面各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參觀者自己。
請回答:(1)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了人類實踐活動中的什么基本關系?
(2)如何理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3)用辯證法關于度的觀點說明:“地球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但不能滿足人類的貪婪。”
「答案要點」(1)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的是人類實踐活動中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這3個問題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都直指人類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人類能夠認識和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人類不能不顧自然規律,為所欲為。否則,比較后受傷害的還是人類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度的辯證原理要求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應當掌握“適度”原則。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可以而且應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但不能無節制地過度索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2005年分析題第34題)20世紀50年代,北大荒人煙稀少、一片荒涼。由于人口劇增,生產力水平低下,吃飯問題成為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于是人們不得不靠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經過半個世紀的開墾,北大荒成了全國聞名的“北大倉”。然而由于過度開墾已經造成了許多生態問題。現在,黑龍江墾區全面停止開荒,退耕還“荒”。這說明A、人與自然的和諧比較終以恢復原始生態為歸宿B、人們改造自然的一切行為都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
C、人在自然界面前總是處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們應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D」(2004年單選題第2題)右邊這幅漫畫對于我們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警示意義在于A、人類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將受到自然界的報復B、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來自于不當的人類實踐方式C、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上是對立的D、人類依附于自然是擺脫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AB」(2008年多選題第17題)。自然環境和人口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5)實踐活動是形成社會的基礎。歷史唯物論對社會生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揭示,就是著眼于實踐并以實踐為基礎來進行的。
47、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結構
(1)社會有機體是囊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系的總體性范疇,指人類社會是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各種關系同時存在又相互依存所構成的整體。
(2)同生物有機體相比,社會有機體具有三個基本特征:社會有機體形成于人的實踐和交往活動之中;社會有機體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具有自我意識的有機體;社會有機體再生和更新的內在機制是三種生產(物質、精神和人自身)的統一。
(3)社會有機體思想的方法論意義:社會有機體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為我們全面理解社會的內部結構、生長機制以及運動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要把對個別社會現象的研究上升到對社會總體的研究;黨的科學發展觀中的全面發展的“四位一體”的新布局和協調發展的“五個統籌”的新思路以及可持續發展的“代際平等”的新理念,是社會有機體思想的創造性運用。
(4)社會結構是指社會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其內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人類三大實踐活動的對象化形成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三者的有機統一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結構。
48、社會經濟結構的內容和功能
社會結構是指社會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其內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的有機結合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社會經濟結構是指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49、生產力的內涵、構成要素和特性
生產力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解決社會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改造和利用自然使其適應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生產力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生產力具有物質性、社會性、歷史性的特性。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的智能性要素,它滲透于生產力三個實體要素之中,它可以轉化為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物化于勞動資料之中,擴大勞動對象,轉化為生產管理手段。在社會發展中,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現代社會的第一生產力。
50、生產關系的本質和內在結構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客觀的,其性質是由生產力狀況所決定的,并總是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生產關系是人們的全部社會關系中比較本質、比較基本的關系,直接決定其他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就是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從靜態說,生產關系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分配關系三個方面構成的;從動態說,生產關系貫穿于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全過程。生產關系本質上就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
51、社會經濟結構的功能
在社會經濟結構發展的過程中,與特定的經濟結構相聯系,出現了特殊的人群共同體——階級。階級的劃分是由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和結成的不同關系決定的。階級的本質在于它是與特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在經濟上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集團或人群共同體。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不同,是劃分階級的基礎。階級對立的實質是社會上一部分人擁有生產資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階級首先是個經濟實體,在它形成之后,又會在政治思想、情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反映,表現出多方面的特征,但根源是經濟。階級又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52、社會的政治結構及其構成要素
社會的政治結構是指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法律設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包括政黨、政權機構、軍隊、警察、法庭和監獄等實體性要素以及政權的組織形式、立法、司法、憲法和規章等制度性要素。同經濟基礎相對應,政治結構又稱政治的上層建筑。社會的政治結構是集中反映階級的經濟利益的,它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并為經濟結構服務。在社會的政治結構中,國家政權是核心。
53、國家的本質和職能
國家是伴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國家本質上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暴力工具。國家表面上是全社會的代表,是獨立于各階級之上的社會力量,而本質上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暴力工具。國家有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兩種基本職能。
54、社會的觀念結構與意識形態
社會的觀念結構是指由各種意識形態組成的有機系統,是具有確定規范的意識形態的聯結方式。與經濟基礎、政治的上層建筑相對應,觀念結構又稱思想的上層建筑。它同政治結構一起構成了社會上層建筑的整體。依據反映社會生活的側重面和方式的不同,觀念結構分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和哲學等不同的形式。
55、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包括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則總括了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以及人類社會的全部精神現象及其過程。在社會意識諸形式中,那些反映經濟基礎并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稱為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列寧說:“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與之斗爭的奴隸,是革命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奴隸的地位而過著默默無言、渾渾噩噩,忍氣吞的奴隸生活的奴隸,是十足的奴隸。對奴隸生活的各種好處津津樂道,并對和善的奴主義感激不盡,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隸,才是無恥之流。”這三種奴隸的思想意識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異,是由于A、人的社會意識并不是社會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是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會意識中的各種形式之間相互作用D、人的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B」(2007年單選題第4題)。意識形態具有反映社會存在,維護或批判現實,調控社會和人的活動以及創新等作用。
56、文化的本質和功能
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一定形態的經濟和政治首先決定一定形態的文化;然后,一定形態的文化又給予一定形態的經濟和政治以影響和反作用。文化具有保持社會正常運轉、傳承知識、教化人以及建構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傳統等功能“文化蘊藏著巨大的力,這種‘力’不同于物理學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類用來‘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來‘化’自身的。”這一說法表明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B、文化構造了人的本質C、文化是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D、文化是歷史進步的源泉「A」(2008年單選題第4題)。努力創造先進社會主義文化,引導人和社會全面發展據報載,北京市鬃區開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動,通過文化資源孕育文明、群眾文化哺育文明、文化興區培育文明等三種途徑,營造文明城區。這是因為A、文化和文明是沒有區別的B、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構成文明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類活動的結果D、文化進步程度與文明發展水平是同步的「BCD」(2006年多選題第19題)。
57、文明與文明形態
文明是標志社會的進步程度和開化狀態的社會歷史范疇,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成果和財富的總和。人類文明主要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方面。實現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第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這標志著A、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完善B、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進步C、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發展D、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升華「B」
(2005年單選題第4題)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正式發布,并于8月1日正式實施。1982年發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同時被廢止。這一變化體現了A、政治文明的進步B、對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維護C、對人權的尊重和保護D、上層建筑不斷變革完善的要求E、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ABCD」(2004年多選題第16題)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58、社會規律及其特點
社會規律的特點是:從社會規律的形成機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黨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這“三大規律”
A、是有層次的B、都是人的活動的規律C、是人們在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創造的規律D、存在著個別、特殊和一般的關系「ABD」
(2005年多選題第17題);從社會規律起作用的方式看,由于社會規律得以存在并發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活動馬克思指出:“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這表明A、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B、社會發展過程與自然界演變過程一樣都是自覺的C、人的自覺選擇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D、人類總體歷史進程是不可超越的「ACD」
(2006年多選題第18題);從社會規律的表現形式看,社會規律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律。社會規律的特點表明,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不能混淆。
59、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
運動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二者矛盾運動可以概括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基本適合——基本不適合——基本適合”這樣一個過程,每一個矛盾過程都使社會發展到高一級的程度,表現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趨勢。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規律是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基礎。
60、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及矛盾
運動經濟基礎是由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但它不是指一定社會中所有生產關系的總和,而是指該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那個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各種制度、組織、機構及意識形態等。它們的辯證關系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