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題18: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及其重要意義
十八、從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盛況看國際交流的重要意義、中國的外交政策和當代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考點背景透析】
中國和非洲歷史上很早就開始了友好往來,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新時期以來中國和非洲各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支持更加深入。建立了定期對話機制——中非合作論壇。今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在北京第一次召開了中非峰會,非洲有四十八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將參加這一盛會,這在國際關系史上是空前的。
【相關資料精粹】
相關材料1: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
(1)2006年11月3日至5日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暨第三屆部長級會議,由中非共同舉辦和籌備。峰會主題為“友誼、和平、合作、發展”。峰會期間還將舉行一系列活動。
(2)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宣布,為推動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發展,促進中非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的合作,中國政府將采取以下八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擴大對非洲援助規模,到二00九年使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援助規模比二00六年增加一倍。二、今后三年內向非洲國家提供三十億美元的優惠貸款和二十億美元的優惠出口買方信貸。三、為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設立中非發展基金,基金總額逐步達到五十億美元。四、為支持非洲國家聯合自強和一體化進程,援助建設非洲聯盟會議中心。五、免除同中國有外交關系的所有非洲重債窮國和比較不發達國家截至二00五年到期的政府無息貸款債務。六、進一步向非洲開放市場,把同中國有外交關系的非洲比較不發達國家輸華商品零關稅待遇受惠商品由一百九十個稅目擴大到四百四十多個。七、今后三年內在非洲國家建立三到五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八、今后三年內為非洲培養一萬五千名各類人才;向非洲派遣一百名高級農業技術專家;在非洲建立十個有特色的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為非洲援助三十所醫院,并提供三億元人民幣無償援款幫助非洲防治瘧疾,用于提供青蒿素藥品及設立三十個抗瘧中心;向非洲派遣三百名青年志愿者;為非洲援助一百所農村學校;在二00九年之前,向非洲留學生提供中非政府獎學金名額由目前的每年兩千人次增加到四千人次。
(3)2006年1月12日,中國政府發表《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旨在宣示中國對非政策的目標及措施,規劃今后一段時期雙方在各領域的合作,推動中非關系長期穩定發展、互利合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文件全文近五千字,除前言外,分為“非洲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與非洲的關系”、“中國對非洲政策”、“加強中非全方位合作”、“中非合作論壇及后續行動”及“中國與非洲地區組織的關系”六部分。文件指出,加強同非洲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始終是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中國政府首次發表對非洲政策文件。目前,非洲53個國家中有47個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指出:“中國對非政策的總體原則和目標是:真誠友好,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繁榮;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相互學習,共謀發展。”
中非經貿合作近幾年發展很快。首先是貿易,50年代,中非貿易額僅1000多萬美元,2000年超過100億美元,2004年達近300億美元,2005年將近400億美元。此外,中國同非洲國家在其他領域也有很好的合作,比如,中國積極參與援助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50年來中國在非洲援建的成套項目近800個。近年來,中國企業在非洲承包很多工程,參與非洲國家經濟建設,總額累計達387億美元。中非還在諸如鐵礦、稀有金屬等資源領域開展合作,這些項目有的已開始實施,有的還在商談中。此外,中國同南部非洲國家在礦產領域、同中部非洲國家在森林木材資源領域進行了合作。中國還通過經濟援助、優惠貸款等方式,與非洲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行了很好的合作,大部分是當地老百姓急需的一些公共福利設施,如醫院、體育場館、公路、甚至鐵路等。中國同非洲國家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也進行了良好合作。
相關材料2:中非文化交流
世界考古發掘一再表明,非洲是人類先祖比較早的發源和棲息地,是人類文化的搖籃。千百年來,非洲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質的文化,涌現了一大批卓越的文學家、人類學家、舞蹈家、歌唱家、雕刻家和體育明星等等。中國和非洲都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并且中華文明和非洲文明有許多接近之處,如注重集體主義、強調個人服從集體等等。中非開展文化領域的交流和互鑒是構建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的一項主要內容。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理應和非洲加強文化交流合作,成為共建和諧世界、推動人類文明繁榮與進步的平等伙伴。自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同埃及簽署第一個文化協定以來,中非間的文化交流合作蓬勃發展,方興未艾。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不僅政府文化代表團互訪頻頻,而且民間有110多個中方表演藝術團組到非洲演出。為給中非文化交流創造一個機制性的平臺,中國繼1988年在貝寧和毛里求斯分別設立兩個“中國文化中心”之后,又于2003年與埃及在雙方首都互設了文化中心。2005年12月,非洲第一所“孔子學院”落戶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大學。今年1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肯尼亞建成我國在海外的首家調頻臺,每天用英語、漢語和斯瓦西里語播出共19個小時的調頻節目。上述平臺不僅方便了非洲朋友學習漢語、武術、書法和繪畫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對于幫助非洲人民了解當今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以及中國人民了解當今非洲的發展和進步都發揮了重要的“窗口”和“橋梁”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文化的內涵已日益豐富。中非加強文化交流對于推動世界不同文明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取長補短,攜手共建和諧世界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相關材料3:新殖民主義是誣蔑
(1)比較近國際上有少數別有用心的人誣蔑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今天在此間表示,殖民主義這頂帽子永遠扣不到中國人民頭上。這個問題比較根本的核心是,誰在批評中國,誰在指責中國在非洲搞殖民主義。沒有非洲政府和非洲人民指責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曾經受過殖民主義奴役的非洲人民、中國人民比較清楚什么是殖民主義。劉建超表示,非洲的政府和人民高度評價中非關系,非洲的政府和人民也都感謝中國多年來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等領域提供給非洲的重要幫助。中非之間的政治關系是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中非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互利共贏的基礎上的,中非之間的文化關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借鑒的基礎上的,這樣的關系憑什么說它是殖民關系。
(2)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研究員賀文萍近日撰文《中非關系發展觸動了誰的神經?》文章指出,有關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的說法既缺乏歷史依據,也沒有事實作基礎,根本不足以準確揭示當前中非關系的現實,其目的無非是為了保護西方在非洲的既有利益,不希望看到甚至想阻礙中國在非洲影響的擴大。所謂“新殖民主義”的指責,其具體內涵主要有三:第一,掠奪非洲能源。聲稱中國對非洲加大投入是基于對石油、有色金屬等戰略原材料的需要;第二,以廉價商品占領非洲市場。認為中國的廉價商品,特別是紡織品對非洲國家的大幅度出口增長,嚴重沖擊了當地的紡織業發展,造成了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第三,向非洲國家推銷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對所謂“無賴”國家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援助不利于西方國家在非洲推動的民主、人權事業以及反專制和反腐敗運動的進展。
文章指出,當西方指責中國掠奪非洲能源的時候,事實上正是西方及其跨國石油公司在加大對非洲能源領域的投資,擴大從非洲的石油進口。目前,美國16%的進口石油來自非洲。據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估計,到2015年這一數字將提高到25%。中國目前進口的非洲石油也還不到美國的1/3。至于中國以廉價商品占領非洲市場的說法更是站不住腳。其實,就連英國媒體都不得不承認,中非貿易和物美價廉的中國日用工業品為非洲人提供了買得起的商品,客觀上提高了當地民眾的生活水平。另外,得益于與中國貿易的大幅增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近年來取得了近6%的年均經濟增長,成為全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的地區之一。至于指責中國輸出發展模式,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歷來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非洲國家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從不尋求向非洲國家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和發展模式。至于說對所謂“無賴國家”的援助阻礙了非洲的“人權”和“民主”進展則更是片面和缺乏事實依據。總之,西方國家肆意渲染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其根本原因還在于擔心中國提升對非關系將對其在非利益形成挑戰,擔心中非聯手在國際事務中份量和影響力的加強有可能挑戰西方主導的現存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應當說,持此論者的確有些神經過敏了。事實上,半個多世紀的中非友好合作關系雄辯地表明,中非關系的發展不針對任何第三國,中非之間是一種平等互利的南南合作伙伴關系,“新殖民主義”的帽子是絕對扣不到中國頭上的。
相關材料4:中非友好源遠流長
(1)中非關系的快速發展,是中非友誼與合作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中非人民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20世紀中葉,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和廣大非洲國家相繼獲得獨立,中國與非洲國家紛紛建立外交關系。由于中非雙方曾經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面臨著共同的反帝、反殖和反對霸權主義,以及發展民族經濟,維護世界和平的任務,加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及許多非洲老一輩領導人的重視和培育,中非人民在這個時期相互同情,患難與共,在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的事業中相互支持,結下了兄弟般的深厚友誼。
20世紀末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中非各自情況乃至中非關系的內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中非合作的基礎沒有變,中非友好的大局沒有變。中非關系的發展不僅符合中非雙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整個世界的和諧發展。因此中國始終堅持把發展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作為對外政策的基石和重要支柱。在聯合國等多邊國際場合,中國一如既往地支持非洲國家的合理主張,在涉及非洲國家正當權益問題上為非洲國家仗義執言,支持非洲聯合自強解決地區沖突及經濟的復興與發展。非洲國家曾經在1971年聯合國討論恢復中國合法席位時鼎立支持中國,其后又在臺灣、人權等問題上始終積極地支持中國。
(2)中非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當時,中國和埃及之間就有貿易往來。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中國的秦漢之際就已經開始同古埃及之間互派使者,逐漸建立了官方關系。這之后,中國和非洲開始通過陸路往來,從中國的西部到西亞,再到非洲。唐代的長安曾經居住著大量的非洲商人、學者和官方代表,使得唐都成為當時世界性的大都市。元朝時期摩洛哥大旅行家依本白圖泰的事跡更是在中國影響深遠。
歷史上中非交流的比較盛大的一次當然是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歷史上鄭和曾經七下西洋。其中第四次的任務是通好阿拉伯及非洲東岸各國。鄭和船隊由占城至爪哇、錫蘭、古里后,即前往阿拉伯世界的忽魯謨斯。永樂十三年(1415年),麻林國因鄭和使團的來訪,遣使來中國貢獻“麒麟”(長頸鹿),當時被認為是體現了明初對外方針已初步實現的重大事件。鄭和曾經到過非洲的許多國家,如非洲東海岸的今索馬里摩加迪沙、肯尼亞馬林迪、索馬里朱巴河、肯尼亞的蒙巴薩。至今在這些地區還存有“中國塔”、“中國村”、“中國醫術”等。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非洲東海岸國家的海上貿易往來。雙方不僅經濟上聯系加強,而且文化交往也逐步增多,相互影響,促進了古代亞非歐三大洲文明的交融。
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同非洲的歷史一樣都逐漸寫上了歐洲殖民主義侵略和凌辱的沉重一頁!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飽受了殖民者的野蠻摧殘,所謂的文明人用他們自己的行動讓有著悠久文明的體會到了基于共同悲慘歷史遭遇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讓兩者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命題視角點撥】
這道題很有可能考察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點、中國外交的基本政策,考察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對話,以及當今國際社會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駁斥國際間有關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的謬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