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高調宣稱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將繼續采用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近期媒體紛紛報道美日歐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一事,那到底是怎么回事?根據中國加入WTO時簽署的協定,15年過渡期結束,中國即可獲得“市場經濟地位”。這一本應順理成章的事情如今卻成為中國與美歐日之間的一大爭議。下面,小編將繼續為2018年考研的小伙伴們解讀這個事件。
從經濟因素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陷入低迷,至今復蘇乏力。有研究顯示,全球經濟周期與WTO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密切相關,經濟蕭條時期的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比經濟景氣時期約高出一倍。據WTO統計,在全球反傾銷立案數量中,中國所占比重在2002年之前一直低于20%;國際金融危機前后,這一比重升至三分之一左右,中國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比較多的WTO成員。目前,在世界經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全球貿易增速下滑、外需不振的情況下,美歐日等國在為本國貿易尋找出路的同時,也加大對自身產品的保護。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的中國,是美歐日等國反傾銷、反補貼的主要對象。“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歐元區將損失70億歐元”。這點除開,一旦歐美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意味著它們的將更難抵御中國的低價商品,因為各伙伴國不能再對中國出口的商品征收反傾銷稅。
從政治因素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并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貿易上已趕超美國,成為全球比較大貿易國;對外投資大幅增長,所倡議和主導的亞投行、“一帶一路”構想穩步前行,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逐漸上升。面對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甚囂塵上,唱衰中國的聲音更是不絕于耳。這些言論及意圖反映在行動上,便是尋找各種理由遏制并打壓中國。
小編告訴大家:中國入世后取得的成績,是處于美歐日等國對華加大反傾銷力度、集體唱衰中國的環境之下,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外部環境對中國影響有限,中國崛起勢不可擋。對于中國來說,“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一定程度上正好給中國的改革提供了外部壓力,特別是產業轉型升級。
相關推薦:
歡迎關注研究生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9
2017.01
2018考研政治時政:敘利亞如何走向和平......
09
2017.01
2018考研政治時政:如何看待安倍將訪珍珠港......
09
2017.01
2018考研政治時政:讓環保從法制變法治......
08
2017.01
2018考研政治時政:美聯儲加息對中國有何影響......
08
2017.01
2018考研政治時政:美國對臺又有小動作......
08
2017.01
2018考研政治時政:兩岸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