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個人(包括歷史人物)不是歷史的創造者,但由個人組成的群眾則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因為個人與群眾的關系,實質上是部分與整體關系的體現。
(107)歷史唯物論是歷史一元論,不是歷史多元論,是物質生產決定論,不是精神意識決定論。
(108)不要混淆歷史觀的核心問題與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歷史觀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問題。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109)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具有客觀性,生產力是客觀力量,生產關系是客觀關系。經濟基礎是社會的物質關系,上層建筑(思想、政治)是社會的思想關系。
(110)區分生產方式的構成、社會形態的構成、社會文明的構成、社會基本結構的構成。生產方式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社會形態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社會文明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構成;社會基本結構由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構成。
(111)“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的命題,對當時的反封建斗爭有啟蒙意義。但其實質上是利己主義的價值觀,我們要反對這種價值導向。
(112)“世界何者,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則無世界”。這是梁啟超的歷史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113)“在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話中的“謀事在人”承認人的能動作用,但“成事在天”則帶有宿命論和唯心史觀的色彩。
(114)“個性自私”觀點的錯誤在于違背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科學論斷。
(115)戰國時期鄒衍認為,歷史朝代的更替和變遷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順序進行的,史稱“五德始終說”,這種觀點屬于歷史循環論的錯誤觀點。
(116)關于人的價值觀問題,存在主義者薩特認為人的價值在于自由,它是通過人的“自由選擇”實現的。這種觀點拋棄了人的社會屬性,離開社會和集體來談個人,離開社會歷史規律來談自由,宣傳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堅持了抽象的人的價值觀。是不科學的看法。
(117)“人性善”、“人性惡”、“人性有善有惡”、“人的本質屬性是理性思維”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在社會中形成”。
(118)哲學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是不同范疇的概念。哲學的“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即掌握了事物的規律和本質;而政治的“自由”是針對紀律而說的。哲學上的“自由”指導政治的“自由”。
(119)“人的本質是由世界觀決定的”說法是錯誤的。人的本質不是由世界觀決定的,而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
溫馨提示:歡迎加入2018年研究生考試QQ交流群371909432 、415272847;新聞傳播學考研群209694889;上海交大考研備考群377457338
歡迎關注研究生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5
2017.01
考研政治馬哲易錯知識點辨析(五)......
05
2017.01
考研政治馬哲易錯知識點辨析(四)......
05
2017.01
考研政治馬哲易錯知識點辨析(三)......
05
2017.01
考研政治馬哲易錯知識點辨析(二)......
05
2017.01
考研政治馬哲易錯知識點辨析(一)......
05
2017.01
2018考研政治馬原重要考點解讀:認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