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改革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A.是對原有舊體制的根本性變革 B.要實現的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
C.涉及到經濟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內容的全面變革
D.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引起了人們社會生活、利益格局和思想觀念的變化
62.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唐朝采取了對外開放政策,促進了對外交通與貿易的發達,唐朝首都長安成為國際性的大城市,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出現了“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事景象。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實現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中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較這兩次對外開放:
A.都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B.都是服務于一定階級的,前者是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后者是社會主義強國之路
C.規模和基礎不同,前者是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后者建立在現代化大生產與全球化基礎之上
D.兩次對外開放在社會發展中都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都成為了社會發展的比較終決定力量
63. 按照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到 2020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 3000美元,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關鍵時期,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凸現期”。穩定和發展似乎成了兩難選擇,如何解決“兩難選擇”:
A.為了確保穩定可以限制發展
B.離開穩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發展就無從談起,必須堅持以穩定為中心
C.發展決定一切,離開發展穩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意義,必須用發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D.穩定與發展是辯證統一的,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二者的關系
64.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黨在這一歷史時期所明確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張,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展開。下面關于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表述正確的是:
A.包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與文化三者有機統一
B.包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與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四者有機統一
C.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增添了新的內容
D.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
65.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立足國情,放眼未來,用近 8 年的時間,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繪制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解決溫飽、實現“小康”、奔向現代化。從此,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有了明確的、具體的奮斗目標。下面表示正確的是:
A.原定到 2000 年國民生產總值比 1980 年翻兩番的任務已在 1995 年提前實現
B.到 2000年我們勝利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標
C.下一步將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第三步階段
D.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鄧小平設計的“三步走”戰略對第三步只作了一個大致的構想
66.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征程中,我們將長期面對三個重大課題。能否始終解決好這三個重大課題,關系我們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敗。這三個重大課題是:
A.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
B.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C.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
D.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肩負的歷史使命
67.幾年前,浙江省就開始反思粗放增長模式的弊端,大力發展集約化、高附加值產業。今年上半年這個省高新技術項目投資明顯增加,省工商聯會長徐冠巨說,現在一些指標可能還不是”很好看”,但已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注重創新和節約,結構調整效應將慢慢顯現。上述材料表明浙江經濟發展得益于:
A.經濟結構趨向優化產生的效益 B.以創新為依托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C.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D.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
68.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更加注重加快農村發展,關鍵是:
A.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 B.農業和農村自身要加快發展,推進城鎮化
C.城市發展要和農村發展相協調,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 D.統籌推進城鄉改革,消除體制性障礙
69.從1982年到 1986 年中央制定和頒布的關于農村工作的 5 個“一號文件”,2004-2008 頒布了新世紀關于“三農”的 5 個中央一號文件。改革開放以來 10 個以“三農”問題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
A.調動了農民積極性,開創了中國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 B.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C.體現了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
D.表達了黨把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決心
70.鄧小平提出的關于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的”兩個飛躍”的思想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這”兩個飛躍”具體是指:
A.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
C.推進農業戰略性調整,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D.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值能力,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7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并不是比較近提出來的,上世紀 50 年代就曾用過這一提法。改革開放以來,至少在 1984 年中央 1 號文件、1987 年中央 5 號文件和 1991 年中央 21 號文件即十三屆八中全會《決定》中出現過這一提法。但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背景和涵義與以前有很大不同。具體表現在:
A.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B.我國總體上經濟發展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
C.在以人為本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勢下
D.是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具體化
72.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為此,要把握好三個原則:
A.城鎮化的主體形態要明確 B.城鎮化的規模要擴大 C.城鎮化的布局要合理 D.城鎮化的速度要適度
73.下列各項措施中體現落實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的有:
A.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 B.合理利用海洋和氣候資源
C.生態保護和建設重點是事后處理、人工建設為主 D.有限開發、有序開發、有償開發資源
74.鄧小平指出:“毛澤東同志說過,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的互相結合,就是人民民主專政。這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專政,但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更適合于我們的國情。”這段話表明:
A.我國的政體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
B.我國是以工人階級(共產黨領導的)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政權
C.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專政的國家政權 D.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們黨的一個創造
75.有人認為中國的體制太落后了,如果不改掉我國現行的政黨制度,所有政治改革舉措都不過是表面文章。西方的兩黨制或多黨制是中國政黨制度不錯的選擇。該觀點:
A.正確,看到了我國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B.正確,看到了我國政黨制度的弊端
C.錯誤,沒有看清西方兩黨制或多黨制的實質 D.屬于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
76.達西扎布居住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在該旗生活的鄂溫克族僅一萬多人,但卻擁有“半個立法權”,可謂“小民族、大政策”。根據中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鄂溫克族自治旗可以在不違背憲法和有關國家法律的前提下,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民族自治條例”或單行條例。這段材料表明我國:
A.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策
B.民族自治機關不僅行使憲法賦予的一般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還依法行使自治權
C.民族自治機關享有獨立的立法權 D.民族自治機關高度自治
77.十七大首次把堅持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疇,明確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對干部實行民主監督,是人民當家作主比較有效、比較廣泛的途徑,必須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其原因是:
A.發展基層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作 B. 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比較廣泛的實踐
C.發展基層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養 D. 發展基層民主可以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進一步創造條件
78.“村民自治是假民主真麻煩。”這是一些地方干部和群眾對村民自治現狀的一種描述。選舉時轟轟烈烈,選完后萬事大吉,一些地方雖然也建立了村務公開欄,但公開的內容往往“云山霧罩”,誰也看不明白,一年兩年也不開一次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大小事情還是干部說了算,村民自治往往變成了“村干部自治”,群眾形象地稱之為“半拉子”民主。上述材料表明:
A.村民自治并不適合中國國情,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現有狀況
B.村民自治并沒在實踐中得到真正貫徹落實,傷害了村民的積極性
C.村民自治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逐步顯現出來
D.必須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
79.法制與德治是實現國家控制,促進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手段,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法治”與“德治”歷來是法律學家們所爭論的焦點,下面觀點正確的是:
A.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依法治國與以治國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B.“法治”是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德治”是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
C.二者歸宿是在治國上,但側重點不同,前者“治人”后者“重人”
D.二者相結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客觀要求
80.鄭培民的榮辱觀是實踐的榮辱觀。“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不是只寫在報告中、掛在口頭上,而是體現在一點一滴的日常工作中,體現在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具體工作中。鄭培民的榮辱觀的啟示:
A.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關鍵是各級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廉潔奉公,率先垂范
B.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C.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途徑是聯系實際
D.領導干部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比較根本的是要有正確的權力觀與義利觀
81.胡錦濤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強調,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越來越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才資源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因此:
A.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教育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必須服從于這個中心
B.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C.大力倡導尊師重教,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素質 D.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果
82.理想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一個國家走向富強的精神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充分反映了我國比較廣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和諧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下面表述正確的是:
A.比較高理想是建立共產主義
B.21 世紀中葉完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黨和各族人民在現階段的共同理想
C.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根本
D.共同的理想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
83. 胡錦濤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提高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提高”表現在:
A.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B.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C.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 D.優先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84.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及其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都是基于一定時空體系內發展的民族、國家和社會的歷史性和時代性的反映,并且以理想的形態引導、塑造著這個民族、國家和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這表明:
A.核心價值體系具有明顯的歷史性 B.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C.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
D.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與其核心價值觀念的演化過程是一個相互塑造的過程。
85.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道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在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中不斷前進的過程,就是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加和諧因素的過程。下面選項正確的是:
A.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
B.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矛盾是非對抗性矛盾
C.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的矛盾是可以“回避”的
D.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前進性與曲折性統一
86.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這段話表明:
A.我國已經建成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B.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三大規律的認識與深化
C.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比較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落腳點
D.提出建設和諧社會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三位一體發展為四位一體
87.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矛盾表述正確的是:
A.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
B.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
C.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 D.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
88.教育是民族振興大計,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為此要:
A.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 B.優化教育結構
C.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改革 D.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政府對教育投入
89.就業是民生之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為此要:
A.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
B.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
C.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
D.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
90.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為此要:
A.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B.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D.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91.為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生活重點,必須:
A.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B.探索建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 C.完善城鄉居民比較低生活保障制度 D.健全廉租房制度
92.原香港基本法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梁振英在紀念香港回歸 10 周年座談會上談到,深受魁北克問題困擾的加拿大曾派政府官員專程赴港認真了解“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構想。歐洲某國駐港總領事陪該國駐華大使訪港,也曾專門了解“一國兩制”在港落實情況,這說明“一國兩制”已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大的關注。下面判斷正確的是:
A.“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對任何國家解決領土、主權、民族、宗教紛爭等問題都有借鑒價值
B.“一國兩制”為解決國際爭端和世界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與示范
C.“一國兩制”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根本途徑 D.“一國兩制”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提供了一種成功的范式
93. 香港回歸以來經濟繁榮、政治穩定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使原先那些移居海外發展的香港人陸續回流香港,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包括移居海外并且在當地創造了自己事業成就的港人,紛紛返回香港再創事業。這種情況被稱為有香港特色的“鳳還巢”。這一現象表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
A.體現了從現實出發的實事求是精神,適合中國國情 B.體現了利益兼顧、各方共贏的公平理念
C.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D.體現了兩種制度并存的優越性
94.今天臺灣仍有一些人完全否定“一國兩制”,也有些人認為按“一國兩制”方針解決臺灣問題“是矮化了臺灣”。但是越來越多的臺灣有識之士從香港和澳門的實踐中看出,“一國兩制”不僅對國家和民族比較終和平統一有利,而且對臺灣自身也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這段材料表明:
A.”一國兩制”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基本方針,使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新發展
B.香港與澳門的勝利回歸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示范
C.“一國兩制”是中國實現比較終統一的必然選擇
D.“一國兩制”基本方針是有利于臺灣人民的
95.10 年來,中央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團結帶領香港各界人士,自強不息,奮力拼搏,克服種種困難和挑戰,保持了香港繁榮穩定。今天的香港,經濟增長,民生改善,民主進步,民眾安居樂業,充滿生機和活力,呈現出積極發展的良好勢頭。這表明:
A.“一國兩制”由科學構想變為了生動現實 B.中央政府是香港穩定與繁榮的堅強后盾
C.香港的繁榮穩定得益于旗幟的指引 D.香港的成功經驗進一步豐富了“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
96.十七大指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我們將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上述材料表明:
A.把反對和遏制“臺獨”勢力分裂活動的工作放在了比較中心位置
B.必須堅持“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C.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
D.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的核心利益
97.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這部法律的頒布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對《反分裂國家法》判斷正確的是:
A.表明了全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堅強決心
B.是一部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法律
C.促進兩岸直接“三通”,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有利于維護臺灣的和平與穩定
D.把反對和遏制“臺獨”勢力分裂活動的工作放在了比較突出的位置
98.“沒有一種勢能能永遠持久。”有起就有落,有升就有降。世界的“命運之輪”正在緩緩地朝多極格局運轉。但是,在多極格局形成之前,人類還不知道要在“一超多強”的過渡時期里,付出多少艱苦的努力,經歷多少殘酷的斗爭。這段材料表明:
A.兩極格局解體,世界格局已經形成 B.世界的多極化是一個復雜、曲折、長期的過程
C.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不可阻擋,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D.“一超”是指美國,”多強”是指日本、歐盟、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
99.面對世界經濟與政治發生的重大變化,鄧小平敏銳地察覺到時代的主題開始轉換。鄧小平對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包含:
A.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突出問題 B.我們有可能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
C.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 D.世界和平與發展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00.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鄧寧教授所說,“除非有天災人禍,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不可逆轉。” 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曾說,“經濟全球化的列車已經開動,不管你是否坐在車上。”該材料反映了:
A.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征 B.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潮流
C.經濟全球化格局已經形成 D.加強國際經濟合作成為各國順應經濟全球化大勢的理性選擇
111.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始終是我們黨生存、發展、壯大的根本性建設,抓住了先進性建設,就抓住了黨的建設的根本,抓住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關鍵。世界上任何政黨的興衰成敗,歸根結底都緣于一個先進性問題。丟掉了先進性就丟掉了執政資格。對于我們黨來說保持先進性必須:
A.比較根本的就是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B.把黨的先進性的要求轉化為全黨的全部執政活動中,同實現黨的歷史任務緊密結合起來
C.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D.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永不自滿,永不懈怠
112.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當好這“兩個先鋒隊”,要求我們黨在增強階級基礎的同時,必須不斷擴大自己的群眾基礎。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
A.是適應社會階層新變化的客觀需要 B.是堅持黨的性質、完成黨的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C.必然使黨員魚目混雜,影響黨的先進性 D.與黨的工人階級性質是自相矛盾的
113.胡錦濤指出,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重要內容。強調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反映了黨對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對長期執政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科學總結,反映了黨對自己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所承擔的歷史使命的清醒認識,反映了我們黨把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緊密結合的高度自覺。下面分析正確的是:
A.科學執政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成功的前提條件 B.民主執政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本質要求
C.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基本方式 D.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核心是科學依法執政
(答案:61.ABC 62.ABC63.BCD 64.BCD 65.ABCD 66.ABD 67.ABC 68.ABCD 69.ABCD 70.AB
71.ABCD 72.ACD73.ABD 74.BCD 75.CD 76.AB 77.ABCD 78.BCD 79.ACD 80.ABCD
81.BCD 82.ACD83.ABD 84.ABCD 85.ABD 86.BCD 87.ABCD 88.ABCD 89.ABCD 90.ABCD
91.ABCD 92.BD93.ABC 94.ABCD 95.ABCD 96.BCD 97.ABCD 98.BCD 99.ABC 100.ABD
101.ABCD102.ABC 103.ABCD 104.BD 105.ABD 106.ABCD 107.AD 108.ABCD 109.ABCD 110.ABCD
111.ABCD 112.AB 113.ABC)
溫馨提示:歡迎加入2017年研究生考試QQ交流群:371909432;2018年考研QQ交流群:415272847
歡迎關注研究生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1
2016.11
小編整理了2017年考研政治毛中特選擇題精選(三),供考生練習,鞏固知識。......
21
2016.11
英語新題型的正確戰斗時間......
21
2016.11
小編整理了2017年考研政治毛中特選擇題精選(一),供考生練習,鞏固知識。......
21
2016.11
2017年考研政治分析題答題思路萬能模版二三,一起來看看吧。......
21
2016.11
2017年考研政治分析題答題思路萬能模版一,一起來看看吧!......
21
2016.11
考研近代史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