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看待帝國主義的侵略
考點1:帝國主義侵華的嚴重后果是什么?
1、 通過四種手段,控制了中國,破壞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組織了中國的進 步與發展;
2、 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兩大社會主要矛盾,引發了近代中國 革命。
考點2:中國并未被瓜分亡國的原因是什么?
1、 原因在于列強之間的矛盾和制約,這是比較重要的原因。
2、 比較根本的原因在于中華民族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
考點3:為什么說資本-帝國主義在侵華的過程中也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
1、 它在變中國為半殖民地的過程中,給中國人民帶來極大的苦難,中華民族受 到極大屈辱。
2、 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機器技術帶入中國,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生。
3、 它主觀上千方百計壓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阻撓和破壞中國社會的進步。
考點4:近代但侵略戰爭失敗的原因(主要看主觀因素)
1、 客觀:敵強我弱,落后的封建主義難敵新興資本主義列強。
2、 主觀: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后,前者是比較根本的原因。
二、如何評價舊民主主義革命
考點1:如何看待近代農民斗爭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1、 革命性:近代社會中,首先奮起反抗封建壓迫和外來侵略的是農民群眾,他 們的斗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動搖了其統治,顯示了革命主 力軍的偉大力量。
2、 局限性:農民階級不是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無法提出完整、正確 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無法克服領導集團自身腐敗的滋長;無法長期保持 領導集團的團結。
比較:為什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的斗爭能夠不斷走向勝利? 1、農民占人口的大多數,深受帝國主義、官僚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蘊藏著 極大的革命性; 2、有了無產階級,即共產黨的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而克服了小生產 者的狹隘目光和自身弱點,成為了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軍,具有了新的革命前途。
考點2:如何評價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突出表現有:
1、 有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政黨的領導;
2、 提出了革命綱領;
3、 產生了一位大歷史人物——孫中山;
4、 實現了一次歷史性巨變。
考點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失敗?
它雖然帶來巨大變化,但未能改變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完成反帝反封的歷史任 務,中國還處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之下。
考點4: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1、 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史行不通 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連同官僚資本主義一起勾結絞殺了這場革命。
2、 主觀方面來說,在于領導這場革命的資產階級的弱點和錯誤,主要是提不出 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不能建立穩固的 革命政黨形成強有力的領導核心。這些弱點和錯誤來自于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上 的軟弱性和政治上的妥協性。
三、三種建國方案及其歷史結局
考點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種政治力量及其建國方案:
1、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1927年后形成官僚資產階級),政治代表 先是北洋軍閥,后是國民黨統治集團,其主張維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實行軍 事獨裁; 2、民資資產階級,政治代表為民主黨派的某些領導人物和若干無黨派民主人士, 其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展資本主義;
3、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政治代表為中國共產黨,其主張建 立人民民主專政,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考點2:為什么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不具有現實性,資產階級共和國外國可以 有,而中國不能有?
1、 帝國主義不允許;
2、 民族資產階級局限性,決定其不肯能成功; 3、中國反動統治者拒絕任何民主改革。
考點3: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倡導者于何時因何故放棄此方案?
注:見“方向八一一考點1”謝謝。
四、對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考點1: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為什么能夠迅速復興?
1、 基本社會原因: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沒有改變,蔣介石建立的是地主買辦階 級的統治;
2、 黨的主觀努力:大革命給黨以深刻教訓,認識到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重要 性,“八七會議”確定了正確的方針。
3、 廣大共產黨人和革命者不怕犧牲,前仆后繼的革命精神。
4、 根本原因在于黨僅僅依靠農民,進行了土地革命的制度。
考點2:大革命失敗后,黨為什么要退出城市,進軍農村?
1、 黨的主干力量遭到嚴重挫折,已無法攻占城市,需要尋找保存和發展革命的 新道路。
2、 城市被反動勢力占據,農村是其薄弱環節;
3、 農民是廣大的革命力量,反帝反封的主力軍。
考點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的意義:
1、 把革命的退卻和革命的進攻有機結合起來,成功的實現了中國革命的偉大戰 略轉變;
2、 開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勢下重新聚集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 新道路;
3、 為全黨的斗爭樹立了榜樣,并為道路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五、抗日戰爭
考點1: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和國際地位:
1、 歷史地位:近代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奠定了奪取全 國勝利的基礎;毛澤東思想發展成熟,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促進了民族團結, 弘揚了民族精神。
2、 國際地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方主戰場;比較早抗擊了法 西斯;牽制了日軍的北進和南進;減輕了盟軍的壓力,創造了戰略反攻的條件。
考點2 :毛澤東思想成熟的標志和原因:
1、 兩次勝利兩次失敗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教訓,兩次勝利指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土 地革命的興起,兩次失敗指大革命的失敗和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2、 抗戰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基礎;
3、 毛澤東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中國革命經驗有了深入理解。
考點3: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 毛澤東思想的指導;
2、 中共積極倡導、促成和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3、 中共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的方針;
4、 中共開辟廣大敵后戰場成為抗戰中堅力量;
5、 中共成為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
考點4:黨為什么在抗戰前夕實行政治策略的轉變(主要指開始采取抗日民族統 一戰線)?
1、日本要變中國為其獨立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挽救民族危亡,奪取抗戰勝利的需要。
考點5:黨為何在抗戰時期制定“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的策略總方針?
1、 進步勢力主要指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這是統一戰線的基礎,抗日 戰爭的主要依靠力量;
2、 中間勢力主要指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他們是我們同頑固 勢力作斗爭取得勝利的砝碼;
3、 頑固勢力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抗日派,即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親英美派。他 們采取兩面政策,既主張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摧殘進步勢力。
六、重慶談判
考點1:為什么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明確提出“和平、民主、團結” 口號?
1、 戰后總的國際政治形勢有利于中國人民實現建設新中國的目標:帝國主義遭 到削弱,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力量有了新發展;
2、 國內,中國人民的覺悟程度、組織程度空前提高,黨在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 達到高度團結;
3、 為建立新中國,使中國走上和平發展新階段。
考點2:為什么蔣介石電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1、 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和平,反對內戰;
2、 國民黨軍隊完成內戰部署尚需時日;
3、 國際上蘇美希望中國能和平建國。
目的:一是敷衍國內外輿論,掩蓋內戰準備;二是誘使中共交出軍隊和解放區, 以期不戰而消滅革命力量;三是談不成即內戰,將責任轉嫁中央。
考點3:為什么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1、中共是真誠為人民根本利益而奮斗的,欲和平建國;
2、 中共“七大”,毛澤東指出,對蔣介石以“洗臉”政策代替“殺頭”政策;
3、 全國人民有強烈和平建國要求;人民力量空前壯大;國際形勢有利于朝著人 民的方向發展。
考點4:為什么美國支持中共和談?
1、 誘使或迫使共產黨交出軍隊,實現國民黨領導下的“統一”;
2、 從經濟、政治、軍備等方面援助蔣介石,給予其內戰支持。
七、黨的土地政策方面
考點1:黨在三個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實行過 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時期沒收地主土地,抗日戰爭時期采取“減租減息”,解放戰爭時期恢 復到沒收地主土地,概括為兩種政策,兩次調整。
考點2: 土地政策的實質:
沒收的政策,即“打土豪,分田地”,其實質是廢除封 建剝削制度的政策;“減租減息”政策是對地主的讓步,實質是削弱封建剝削制 度的政策。
考點3:第一次土地政策調整的原因:
抗戰爆發后,中日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為挽救民族危亡,集中一切力量反對日 本帝國主義,黨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團結地主共同抗日。
考點4:解放戰爭時期恢復沒收地主土地原因:
蔣介石發動反人民內戰,地主階級導向蔣介石,農民群眾有強烈推翻封建剝削制 度的愿望,為滿足其要求,支援人民解放戰爭,打倒蔣介石,實行“沒收”。
考點5: 土地改革的作用:
1、 農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翻身,農民政治覺悟和組織程度空前提高;
2、 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工農聯盟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
八、民主黨派的立場變化
考點1、同重慶談判期間相比,民主黨派的立場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立場有何變化,為什么?
變化:立場有了根本轉變,由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立場,接 受了共產黨領導,宣告了第三條道路(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破產,表明他們自愿 放棄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
原因:
1、蔣介石倒行逆施,對民族資產階級排斥和打擊;
2、 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不具有現實性;
3、 人民革命力量迅速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和帶動作用。
九、農業合作化角度
考點1:為什么要肯定50年代的農業合作化?
1、 它是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引導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體現為一次極 為深刻的社會變革;它將生產資料的個體私有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是社 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體現。
2、 它在當時避免了農村的兩極分化,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發展。
考點2:如何評價80年代的農村改革(土地承包經營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根據農民要求,改變人民公社的管理體制,采取家庭聯產承 包責任制,是在合作化基礎上對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的進一步探索和發展,并非 對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的否定,退回到個體所有,它符合農村實際,調動了農民 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十、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考點1: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贖買政策的客觀依據和有利條件:
客觀依據:民族資產階級居于兩面性,落后的中國經濟必須要利用資本主義工商 業的積極作用。
有利條件:1、國營經濟比重增加,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限制;2、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不怕資產階級造反。
考點2:改造的必要性:
1、 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成為國內主要矛盾;
2、 迅速發展中國經濟的需要。
考點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主要形式:
國家資本主義,這也是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利用和限制的主要形式。 國家資本主義有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
考點4:對民資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經驗:
1、 有償而不是無償;
2、 逐步而非突然改變其所有制;
3、 與人的改造相結合,安排必要工作;
4、 政治上照顧,給予選舉權,代表人物有恰當政治安排。
十一、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的探索
考點1:毛澤東為何提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
1、 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無現成道路可循;
2、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建設中暴露出缺點和錯誤;
3、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功經驗。
考點2:探索的成果、理論成果:
、佟墩撌箨P系》的發表;中共“八大”的召開;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發表。
具體成果:①陳云提出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六又”政治局面的提出;社會主義兩個發展階段的理論:不發達的社會主義一一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
考點3:毛澤東為什么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1、 客觀政治形勢:“三大改造”完成后,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大規模的階級斗 爭已經結束,大量的是人民內部矛盾。
2、 毛的主觀愿望: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發展我們的經濟和文化,鞏固我們的新 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
考點4: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和政策:
1、 政治思想領域,實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
2、 物質利益分配領域,實行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
3、 科學文化領域,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4、 與民主黨派關系方面,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考點5:從探索的挫折中獲得的經驗教訓是什么?
1、 必須正確判斷認識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防止階級斗爭擴大化;
2、 必須遵循客觀經濟規律,防止急于求成,注重和諧。
十二、撥亂反正
考點1:為什么要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
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是一個事關全局的緊迫性的政治問題。黨要全面 撥亂反正,既要揭露林彪、四人幫的罪行,也要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科學評 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否則就不能同意全黨思想,使中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
考點2:撥亂反正的主要障礙是什么?
一是“兩個凡是”,二是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
“兩個凡是”其實質是繼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實質是從根 本上否定四項基本原則。只有否定二者,才能實現撥亂反正。
溫馨提示:歡迎加入2017年研究生考試QQ交流群:371909432;2018年考研QQ交流群:415272847
歡迎關注研究生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1
2016.11
沖刺英語完型......
21
2016.11
輕松搞定定語和同位語......
21
2016.11
英語段落排序題的方法......
21
2016.11
史綱新增知識點大解讀......
20
2016.11
2017考研政治還是很重要的,所以考生要對這些政治熱點聯系政治原理重點記憶,今天為大家推送的是——互......
20
2016.11
2017考研政治還是很重要的,所以考生要對這些政治熱點聯系政治原理重點記憶,今天為大家推送的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