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報道:考后首發2012年考研真題及答案解析
專題十四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認識論
【解題思路】
1.實踐的觀點與尊重實踐、尊重群眾;
2.認識對實踐的能動反作用;
3.人與自然的實踐關系;
4.感性認識的豐富性、直接現實性與理性認識抽象概括性;
5.認識的主體性及其非理性因素;
6.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以及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
7.真理與謬誤、成功與失敗;
8.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9.認識運動總規律及其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再認識”的方法。
【答案要點】
1,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第一的、基本的觀點。我們學習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方法論上首先就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實踐
的應有權威,尊重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實踐,就能從根本上保證
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世界的規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實
踐,才能有力地反對各種形式的唯心主義,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用空想代
替現實、用抽象的原則裁剪實際生活。同時,更重要的是,尊重實踐就要
尊重群眾,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千百萬人民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
的動力和來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2認識對實踐的能動反作用,在方法淪上就是強調理論的指導作
用,反對狹隘經驗論。首先,理論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它可以而且應該走在實踐的前頭,指導實踐的進程;其次,科學理論能預見未來,端正實踐的方向(“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再次,科學理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推動人們在實踐中創新。列寧說:“沒
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
3(1)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物質世界出現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區
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兩種不同形態。這里說的自然
界是指獨立于人的活動或未被納入人的活動范圍內的客觀世界,其運動
變化是自發的。人類社會是人們在特定的物質資料生產基礎上相互交
往、共同活動形成的各種關系的有機系統。它是在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
段上隨著人類的產生而出現的。人類社會與人的活動不可分離.是人的
實踐活動的對象化,是人的對象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具有客觀實
在性,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形成的前提,是構成
人類社會客觀現實性的自然基礎。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了人類社會,人
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自然界,不斷改變著啟然界。
(2)自從人類產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以新的形式,延續
自己的存在和發展。通過勞動,人類具有了自己的實踐存在方式。人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又足一個有著自身特殊發展規律的部分。在實踐中,人
把自然界既作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又作為自己生命活動的對象和
工具一一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實踐使人從統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來之
后,就從總體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賴于自然和社會的物質運動
規律。因此,通過勞動實踐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它們的和諧統一,
便成為人類必須面對的永恒主題。在方法論上應該強調:如果人類不保
持自身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那就會危及自身的生存發展。當今世界出現
的生態、環境、人口、資源等全球危機問題,并不單純是自然系統內平衡關系的嚴重破缺,實際上也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對人進行報復”以及“人類同自然的和解”問題。馬克思也認為,應當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在比較無愧于和比較適合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變換。實踐的規律與人類不斷自覺遵循物質
暾界的規律是一致的。正確的實踐觀點是理解人與自然關系、人與自然
統一的關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及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
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
2010年氣候異常攪亂世界,也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異常氣候”
是偶然性的突出表現,又是以長期以來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活動為必然
依據的。
2010年11月,中國、印度等13國在俄羅斯召開“老虎峰會”,討論野
生虎的保護問題,表明野生虎的滅絕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是人類的活
動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均衡,危及到了“林中生命”.只有致力于人與自然的
和諧與均衡,才能滿足野生虎生存的資源條件和生存環境。
4.感性認識的豐富性、直接現實性,所以才有“百聞不如一見”的說
法;又因為感性材料、表面現象不但不能深入事物的本質,反而會誤導人
們遠離對事物本質的科學認識,使人們為假象所迷惑,所以“沒有理性的
指導,眼睛是比較壞的證人”,也才有“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和諸葛亮初出茅廬便“三分天下”的歷史故事,說的是理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本質、把握規律的科學指導作用。但是,理性認識、書面知識又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切忌夸夸其談、“紙上談兵”和教條主義。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統一的基礎是實踐(“不
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感性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由感性認識到理
性認識的過渡,也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辯證統一
關系,就會走向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際工作中就會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
義的錯誤。
(2)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強
調感性認識的直接現實性和豐富性,勇于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
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正確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
礎。二是必須經過理性思考朐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
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九
方皋相馬”、“華佗治病”)。也就是說,必須運用辯證思維的科學方法,才
能獲得真正的認識。
(3)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
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理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
本質和規律,是一般性的東西,實踐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個別的、具體的
事情。一般與個別、理論與實踐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必須從實際出發,把
一般的理論和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不能從理論原則
出發,不顧實際情況地生搬硬套。成語中的“量體裁衣”和“按圖索驥”,就是兩種正反不同方法的典型事例。第二,要把關于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規念。理論向實踐轉化,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事物的現存形式,以滿足人的需要。為此就必須以對客觀事物的事實性認識為基礎,對客體的價值
即它對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學的評價,按照客觀事物的尺度(外在尺度)和
人的自身尺度(內在尺度),在觀念中建構起實踐改造所應達到的理想客
體,即形成實踐觀念。這是由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變理論為現實的中介
環節,也是決定性的環節。第三,要把理論的正確性與現實的可行性統一
起來,尋求實現理想客體的具體途徑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論必須被群眾
掌握,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要比較終把實踐觀念和行動方案變為現實,
還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理論只有為群眾所掌握,
才能變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5.認識主體性。認識主體對于外來的信息,不是機械簡單照相式的
照單全收,而是具有選擇、重構、建構的能力,按照不同的主體偏好去認識對象,處理信息,所以才有對同一事物“見仁見智、因人而異”的說法,才能有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現象。在認識主體性里面,“非理性因素”至關重要,是造成認識主體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謂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也屬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雖不屬于人的認識能力,但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生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①動力作用。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而實踐對認識發生作用,還得通過情感、意志這些非理性因素。人總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響下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積極的情感、情緒給認識活動注入活力,對認
識的發展是一種推動力量。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
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意志對人的認識的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支撐
力量和推動力(“人無志不立”)。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②誘
導作用。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會使人產生種種想象和幻想,而想
象和幻想是科學創造中的極可貴的品質。列寧說:“以為只有詩人才需要
想象。這是沒有道理的,這是愚蠢的偏見!甚至在數學上也需要想象,甚
至微積分的發現沒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③激發作用。在情感、意志等
非理性因素的激發下會導致直覺和靈感,而直覺和靈感這種非邏輯力量
可以彌補邏輯思維的不足,激發人的創造力,它是一種重要的認識能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強調非
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約,同時也承認并重視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
用,它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積極作周和可能產生的消極影
響,從而同非理性主義劃清了界限。
糕在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問題上,必須反對兩種錯誤觀點:一種
是夸大真理的絕對性(“半部《論語》治天下”),否認真理相對性的絕對主
義錯誤。如教條主義者在真理觀上就往往犯了否認真理需要深化發展的
絕對主義的錯誤(“盡信書不如無書”、“輪扁論讀書”)。
另一種錯誤則是相對主義的錯誤,這種錯誤夸大真理的不確定性、相
對性,否認真理的確定性、穩定性、絕對性,懷疑主義者往往犯有夸大知識
的不確定性、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穩定性、確定性的相對主義的錯誤(“有
用即真理”、“謊言講百遍就成真理”)。
在方法論上要求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就要正確處理好堅
持和發展的辯證關系,對馬克思主義既要堅持、又要發展,在堅持中發展、
在發展中堅持,反對把馬克思主義當做僵死的教條或認為馬克思主義已
經“過時”這兩種錯誤傾向(“既要與時俱進,又要一脈相承”)。
真理是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表明真理是具體的,而不是
抽象的。從內容上講,真理是運動發展著的事物的多方面規定的綜合,是
多樣性的統一;從形式上講,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構成的理論體系。真理的具體性所包含的內容和要隸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歷史的,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主觀與客觀的符合,它要受條件的制約,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黑格爾曾以“下雨好不好”為例說明真理的具體性,抽象地、簡單地說下雨好還是壞,都不是真理。如久旱逢甘霖,說下雨好才是真理,因為它符合客觀實際;如果霪雨不止,再說下雨好就不是真理,而成為明顯的謬誤。
7.真理與謬誤,成功與失敗。(略,2010年考過)
8.(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并不排斥邏輯證明的作用,邏輯證明是根據前提條件推斷出某種結論的思維過程,它是探索真理、論怔真理和擴大真理范圍的重要手段,是對實踐標準的一個重要補充,但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因為邏輯證明只能證明前提條件與結論的一致性,而不是證明它的真理性,即不能證明它們與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是否一致。同時,邏輯證明中使用的邏輯法則,也是在實踐中產生的,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獲得真理性。
(2)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即絕對性是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睢一標準,此外再無別的標準;凡經過實踐證明了的一切認識都是客觀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質;實踐能夠檢驗一切認識,即使當前的實踐還不能加以判定,比較終也會被以后的實踐作出裁決。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是指:一定歷史階段上的具體實踐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征明或駁倒某一認識的真理性;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還要繼續經受實踐的檢驗。因此,我們必須把實踐對真理的檢驗,看做是傘部人類實踐即無數個別的、歷史發展著的、整個社會的實踐對真理的檢驗。實踐檢驗和證明真理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完結。堅持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既可防止唯心主義的隨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學的絕對化。
9.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這是人類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也是人類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這一認識運動過程和基本規律決定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和歷史的。所謂具體的,即主觀認識要同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所謂歷史的,即主觀認識要刷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客觀實踐相適應。由于客觀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所以主觀認識也應當是具體的、歷史的。當事物的具體過程已經向前推移,轉變到另一個具體過程的時候,主觀認識就應當隨之而轉變。如果主觀認識仍然停留在原來的階段上,思想落后于實際,就容易犯保守的錯誤。當事物的具體過程尚未結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地暴露和展開,向另一個具體過程推移、轉變的條件還不具備時,如果人們硬要把將來可能做的事情勉強拿到現在來做,企圖超越階段,就容易犯冒進的錯誤。所以,“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
補充概括:
實踐的基礎作用決定作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百聞不如一見
感性認識-親身實踐
感性認識和實踐的特點:感性認識(優點)是具體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缺點在于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具有片面性,甚至容易被假象所欺騙。
感性認識理性理論的指導作用:沒有理論理性的指導,眼睛是比較壞的證人。理性的優點在于他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專,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具有認識的能動性。(秀才不出門就知天下事)。理論的缺點克服在于理論要反對教條主義、主觀主義,要和實際結合,要在實踐上接受檢驗,在和實踐的檢驗中得到發展和完善。
感性和理性的貫通: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由表及里,由此達里、去偽存真,以感性為基礎上升到理論高度,從感性的基礎出發,打破感性局限性。
認識主體性:即認識反映對象不是直接的簡單的反應,而是具有選擇性構造性(愛屋及烏)、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絕對性強調絕對真理、強調理論的普遍作用。普遍性強調認識不斷發展,不斷接近真理。
考試須知:2012考研時間安排 ♦應試技巧及考場須知 ♦首發2012考研真題
考前必看:準考證下載入口 ♦2012年考研考場規則 ♦2012考研考場查詢
復習備考:政治時事匯總 必背考點 預測試題 ♦ 英語作文預測 模板大全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3
2012.01
專題三十 中國對非洲外交政策與所謂的“中國殖民論”有本質區別 【解題思路】 ......
31
2011.12
專題二十九 中日釣魚島風波 【解題思路】 1.日本挑起釣魚島風波的原因; 2.西方又一次......
31
2011.12
專題二十八 二十國集團 【解題思路】 1.二十國集團崛起的原因; 2.中國在二十國集團的......
31
2011.12
專題二十七 人民幣匯率的改革與升值 【解題思路】 1.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基本主張; ......
31
2011.12
專題二十六 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 【解題思路】 1.正確認識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世......
31
2011.12
專題二十五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解題思路】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