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什么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根據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分為唯物主義歷史觀,唯心主義歷史觀。
本章復習重點:一、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社會規律的特點;二、社會的政治結構,(特別是觀念結構)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國家的起源
一、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
社會存在: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和過程。它包含三方面因素: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生產方式起決定作用。
1、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1)它們是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但它們又不起決定作用。
A、是我們生活生產的前提條件;B、地理環境的優劣能影響社會的發展;C、自然生態平衡對社會的重要性。
意義:要求我們重視和保護好,利用好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作用要和受社會發展狀況的制約,特別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制約。
在這個問題上要反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社會發展由地理環境決定,但也要反對輕視地理環境的想法。
(2)人口因素:
人口增長或自我生產的規律是社會規律,而非自然規律。物質資料的生產與人口生產相互制約,但物質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方面,人口的增長要與物質生產發展相適應,同自然資源相適應。
2、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把握三句話: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方式比較終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基本面貌;生產方式的變化、發展,比較終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3、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背后的原理就是地理環境的因素,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的作用,生產方式的作用,包括處理好關系)
可持續發展:發展不能局限于當前,要持續,良性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
科學的發展觀:非常重要的內容。科學的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也是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發展觀。
首先,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以人為本,就是要把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人們的生存、享受和發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圍繞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社會和自然的協調
經濟,政治和文化相互協調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協調
城鄉的協調,
內貿和外貿的協調
4、社會的本質問題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我們社會同自然界主要的區別:實踐,勞動。社會結構中比較基礎的層面是實踐,勞動。
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發源地,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是發展動力,是社會規律區別于自然規律的特點。
5、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如同自然界發展有客觀規律一樣。)
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都是客觀的,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但又各有其特點。自然界規律是盲目自發的起作用,不需要的人的活動的參與。社會規律作用的實現離不開人的自覺實踐活動。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分別代表了這個兩個規律。
從惡如崩,從善如登。學善很難,像攀登山峰一樣,學惡則很快。社會的規律。
以上是關于社會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的本質的原理。下面講經濟結構
二、社會的經濟結構
1、經濟結構的內容和功能
廣義的社會經濟結構即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狹義的經濟結構的內容是生產關系、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其功能是:其一,以一定形式把生產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結合起來,使之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并對生產力起反作用;其二,它作為經濟基礎,直接決定社會的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
社會結構三個方面: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
經濟結構是比較基本的結構。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
2、生產力的內涵、構成要素和特性
生產力作為人們解決社會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生產力包含了自然力,但是本質上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力量。
生產力體現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體現了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是人們解決社會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人與動物不同,動物,本能的消極的適應自然界,但人不同,人是能動的,積極地改造自然界,滿足自身的需要。
生產力三個要素: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者。勞動對象加勞動資料等于生產資料。
三方面中勞動者是主導的力量。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1
2011.08
第四章 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本章復習重點: 一、認識的基礎和本質,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
21
2011.08
第三章 世界的聯系、發展及其規律 本章復習重點:1、兩個觀點: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2、三個......
21
2011.08
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辯證唯物主義 2-4 章可相繼被看作 唯物論—辯證法......
21
2011.08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重在理解) (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中的偉大變革 偉......
21
2011.08
分析題綜合性比較強:不是考一個知識點,而是考幾個知識點,所以要靈活運用,把握一個知識點的相關......
21
2011.08
2012年考研復習已經開始進入了強化階段,相信大多數準備考研的同學都關注著2011年的分數線。想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