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50題之社會公平與分配方式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據我初步統計《決定》至少十二次提到公平正義這個詞組?梢,這是一個關鍵性的詞組。反復研討《決定》,你會感到,黨中央把社會公平正義放在具有決定意義的位置。所以決定明確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
根據材料分析“注重社會公平,理順分配關系,建設和諧社會”的客觀依據、政策措施、相互關系。
「材料」
。1)社會財富開始集中到少數人手里,居民收入差距過分擴大,貧富懸殊,過分懸殊是當前我國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現;
。2)城鄉收入差距過分擴大,是當前我國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現;
。3)地區收入差距過分擴大,是我國當前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現;
。4)行業收入差距過分擴大,是我國當前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現;
。5)我國基尼系數超過0.4的警戒線,是貧富差距過分懸殊的重要指標;
(6)各種非法收入數額越來越大,是人民比較為不滿的焦點問題;
。7)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并不明顯,收入分配的稅收調節制度不健全。
「答案要點」
。1)客觀依據(形成原因)
①改革開放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而且實行不同的所有制經濟和不同的分配方式,但同時分配關系又沒有理順、分配次序混亂,這是造成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的直接原因;
、诒O管制度不健全,出現相當數量的非法收入,遠遠高于勞動者的合法收入水平,是人民群眾比較為不滿的焦點問題;
、墼谏鐣髁x初級階段,生產力相對落后,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是根本原因。
。2)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在不影響效率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解決社會公平問題,為公平追求效率,效率不能損害公平,具體措施是:通過改革稅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擴大就業、提高福利補償、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等,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決差距過大的問題。
另一方面,對收入分配政策進行調整,即取締非法收入,調整過高收入,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擴大中等收入隊伍,使中等收入人群成為社會發展和穩定的中堅力量,特別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比較為關注的反貧困和反腐敗問題。
(3)相互關系,即解決收入分配問題,在實際工作中要正確處理以下關系:
、俟脚c效率的關系;
②先富和共富的關系;
③既要反對收入差距過分懸殊,又要反對平均主義。
預測50題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材料1」
建國50多年來,我國GDP增長了10多倍,礦產資源消耗增長了40多倍。我國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1980年為34.9%,1995年為40.8%,2000年為36.4%,2003年高達42.7%,大大高于美國、德國、法國、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從“六五”至“十五”的前3年,每增加一億元GDP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分別是1.8億元、2.15億元、1.6億元、4.49億元和4.99億元。
「材料2」
目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鋼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別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分別達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經超出環境容量。
「材料3」
我國石油剩余可采儲量為23.8億噸,以目前的產能計算,14年后出現石油枯竭局面。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比較新估計,我國石油外部依賴率1995年僅為7.6%,到2020年將達到75%.我國水資源總量2.8萬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我國缺水總量約為300億~400億立方米,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
我國人均耕地只有1.41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并且耕地后備資源十分緊缺。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一些地方用地粗放、浪費,土地承載壓力空前突出。
「材料4」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2、3,分析我國不能走粗放型經濟增長道路的原因。
(2)根據材料,說明我國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意義。
。3)結合材料4,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答案要點」
。1)根據影響經濟增長因素在經濟增長中所起作用,一般可將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或者經濟增長劃分為兩種類型。如果經濟增長主要依賴生產要素在原來技術水平基礎上投入的數量擴張,即土地、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稱為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如果經濟增長主要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來推動,則稱為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過快、過熱,一方面,表現為高投入,主要靠投入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主要是第二產業,即資源型企業、行業如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重化產業投資過熱、增長過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以致煤、油、電、運營高度緊張,粗放型增長嚴重抬頭,經濟發展付出了很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加劇了生產擴張與資源消耗、生產規模與環境惡化的矛盾。這樣的經濟增長方式,既不符合國情,也難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必將損害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和社會持續進步的基礎,比較終難以為繼,因此已經到了需要刻不容緩地加以轉變的關鍵階段。
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核心內容。只有由過去主要靠增加投入、擴大投資規模、生產要素利用效率低、資源和環境的代價大、經濟整體素質不高、競爭力不強的粗放式經濟增長、轉變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低代價經濟增長,才能推動整個社會真正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化解資源環境約束、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要性具體地講,增長方式轉變的必要性在于:
、“十五”期間,資源型企業、行業即第二產業中的重化產業發展過快、過熱、過于依靠投資拉動增長,粗放型增長嚴重抬頭;
、谖覈M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然要求轉變增長方式;
、“十一五”期間資源不足的矛盾將更加突出;
④提高國際競爭力面臨巨大壓力;
⑤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3)增長方式轉變的政策措施。
、購娜鎱f調發展的角度把握增長方式轉變,“十一五”提出的增長方式轉變與過去有根本的不同,是包括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人自身的全面發展這種新的“四位一體”的廣義的增長方式的轉變;
、谠鰪娮灾鲃撔履芰κ窃鲩L方式轉變的關鍵,把自主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切實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貢獻率;
、叟c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相結合,經濟結構優先升級是增長方式轉變的實際內容;
、苌罨母,形成有利于增長方式轉變的制度環境,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轉變增長方式;
⑤發展循環型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
預測50題之新型工業化道路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黨和國家在我國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新組建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肩負著實施這一戰略決策的歷史使命。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嚴格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現途徑。
根據材料分析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容、依據、相互關系、重要意義及其政策措施。
「材料」
。1)我國資源總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相對不足,使資源能源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嚴重制約因素;
。2)資源利用水平低,浪費嚴重,高投入、高消耗:單位產值資源能源消耗量是美國的3~4倍,歐洲的4~5倍,日本的7~9倍,甚至是印度的1.8倍;
我國國內GDP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鋼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別占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
。3)環境和生態遭到破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經超出環境容量;
。4)主要靠投資拉動增長,資源能源型的企業行業投資增長過快、發展過熱,導致經濟發展結構失衡、比例失調,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嚴重抬頭。
(5)拉閘限電,限電限水,資源能源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嚴重制約因素,難以為繼;
。6)對外依存度日益提高,歐盟市場經濟對外依存度為17%,日本19%,美國21%,我國為60%以上,其中,石油、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分別為40%、60%以上,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嚴峻挑戰,國家綜合實力和對外競爭力受到嚴重損害;
。7)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吸引外資完全可以做到“雙贏”,相互促進。
「答案要點」
(1)三大依據
①是全面總結國內外工業化經驗教訓做出的重大決策。傳統的工業化雖然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卻是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同時,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國內出現過嚴重的失業問題,在國外進行侵略、掠奪和擴張。
、谑琼槕澜缈萍冀洕l展大趨勢的必然選擇。主要表現為新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黨中央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做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決定。
③是充分考慮我國基本國情得出的正確結論。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過于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國工業化必須直接面對的基本國情。
。2)相互關系
①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比較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關系;
②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擴大就業的關系;
、郯l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發展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關系。
。3)重要意義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于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有利于就業和勞動者福祉的增加,符合中國比較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4)政策措施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產業政策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為此要做到:
、賰炏劝l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趫猿钟酶咝录夹g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賦予傳統產業以新的內容;
、奂涌彀l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顯著標志。
預測50題之堅持以人文本的發展觀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堅持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新要求。
根據材料分析如何堅持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材料」
(1)經濟高速增長,但社會建設嚴重滯后,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偏離以人為本的方向,因為教育、科學、文化、國家衛生、社會保障、社會就業以及反貧困、反腐敗等社會建設涉及比較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一部分群眾的利益在城市拆遷、農村征地和國企破產中受到嚴重損害,偏離了以人為本的方向。因為以人為本比較根本的是要以人民利益為本,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3)人均閱讀量減少,即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偏離以人為本的方向,因為以人為本不但要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要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一些地方和部門領導或者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產安全,重大傷亡事故頻發,以物為本;或者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官為本,偏離了以人為本的方向。
「答案要點」
(1)政策措施
、侔讶嗣竦母纠娣旁诘谝晃,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②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郯汛龠M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目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滿足比較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利益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
、軜淞⑷瞬刨Y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技興國;
⑤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即搞好科學、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事業,解決好反貧困、反腐敗和社會就業三大問題。
。2)相互關系
①以人為本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關系;
、诎l展經濟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關系;
、劢洕鐣姘l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
預測50題之落實可續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
根據材料分析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
「材料」(四個針對、四個強調)
。1)科學發展觀是針對2003年抗非典期間,醫療衛生事業嚴重滯后,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峻挑戰提出來的,強調以人為本,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搞好醫療衛生等社會建設,促進經濟與教育、科學、文化、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
。2)是針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貧富差距日益加大,困難群眾的問題日益增多,一部分群眾的利益在城市拆遷、農村征地和國企破產中受到嚴重損害提出來的。強調以人為本,利為民所謀,以人民利益為本,使全體人民特別要使困難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
。3)是針對近年來經濟發展過快過熱,主要是鋼材、水泥等第二產業中的重化產業發展過快、過熱,煤油電運高度緊張,資源能源短缺,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提出來的,強調經濟本身的協調發展,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4)是針對一些地方,領導部門或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略生產安全,重大事故不斷;或者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提出來的,強調以人為本,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即堅持為人民辦實事、務實效、求實績。
「答案要點」
。1)政策措施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考試大)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是發展,首先要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
、趫猿忠匀藶楸荆瑥母旧辖鉀Q“為誰發展”的發展目的問題,堅持共同富裕,實現共享經濟繁榮成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蹐猿殖青l協調、地區協調、經濟社會協調等“五個統籌”。
。2)相互關系正確處理好加快發展和發展目的的關系;以人為本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關系;發展經濟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
根據材料分析怎樣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
「材料」
。1)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物質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分配及貧富差距是主要問題;
(2)由于不同的所有制關系和不同的分配方式形成不同的利益群體,相互之間具有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沖突的利益要求;
(3)群體事件日益增多,矛盾對抗性日益增強,解決矛盾的難度增加;
。4)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復雜;
。5)干群關系不和諧,城市拆遷、農村征地、國企破產、司法不公等嚴重損害一部分弱勢群眾的基本利益,反腐敗成為人民關注的焦點問題。
「答案要點」
。1)政策和措施
、僖源肀容^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②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努力滿足比較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
、蹐猿钟酶母锏霓k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④群眾利益無小事,各級黨政領導一定要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實際困難,努力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輬猿置裰骱头ㄖ疲龑V大干部和群眾在民主和法制的軌道內解決問題,努力形成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溝通渠道和協調機制。
。2)重要意義在于:
①是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和重要目標;
、谑锹鋵“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表現;
、凼菢淞⒑吐鋵嵖茖W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方向;
④是進入現代化起飛階段,各種矛盾凸現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分化與重組,在原有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基礎上出現了六類新的社會階層,這些階層與原有社會階層共同構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何看待并且解決這些問題,是構建更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必須認真面對的。
根據材料分析中國社會新階層
「材料」
。1)中國民營和三資企業在國內生產總值和稅收總額中的貢獻均為1/2,三資企業在我國出口總額中占60%左右,民營和三資企業就業人數近8000萬。
。2)私營企業主中有相當數量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以及相當比例的各級政協、人大委員,真誠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擁護黨的領導。
(3)私營企業主、個體戶絕大多數來自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轉業干部及復退人員,比較早的私營企業主、個體戶中返城知青占有相當比例。
「答案要點」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出現的新社會階層主要有: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
。2)新社會階層盡管財產狀況、文化階層、社會地位、社會職業上有所差別,但共同特征是:不同于原來意義上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指戰員,主要與非公有制經濟相聯系。
。3)我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具體原因包括:
、倩窘洕贫鹊淖兓,使他們有了從事非公有制經濟的機會;
、诮洕w制的變化,使他們進入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各個環節;
、郛a業結構的變化,使他們被分流出來紛紛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
、芊峙渲贫鹊淖兓,使他們率先進入“先富者”的行列。
。4)新社會階層的性質。一方面,新階層主要從事科技、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復雜勞動,是社會主義復雜勞動者,而且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新社會階層中有相當一部分以生產要素形式參與社會主義財富創造,特別是以資本要素參與財富創造,私人占有生產資料,同時又進行科技、經營管理等復雜勞動。以資本要素和復雜勞動兩種形式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5)怎樣看待新階層的財產?人們政治上的先進和落后的標準,不能簡單以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作為判斷標準,而主要是看他們的思想狀況的現實表現,看他們的財產是怎么來的,以及對財產怎樣支配和使用,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作的貢獻。
根據材料分析“發展是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一判斷
「材料」
(1)鄧小平關于“發展是硬道理”的講話,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觀點;
。2)江澤民關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發展作為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講話。
「答案要點」
(1)理論依據
①把發展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直接提煉出來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歸根到底是以發展作為思想主題的。
②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落實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和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2)客觀依據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發展,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比較根本的物質基礎;
、诎l展是堅持黨的先進性,完成黨的三大歷史任務的關鍵;
、郯l展是開創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局面的要求;
④發展是應對世界形勢新變化的需要,進入新世紀,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不發展就沒有出路。
。3)政策措施
、訇P鍵是發展經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趫猿“科學發展觀”,就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科學發展觀。
③堅持和深化改革,協調好各個方面的利益矛盾,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
、苷_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莅l展必須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就是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4)相互關系
、僖越洕ㄔO為中心和以人為本的關系;
、诟母锇l展與穩定和諧的關系;
、郯l展經濟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關系。
根據材料分析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材料」
(1)20世紀90年代,中國教育經費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年均2%左右,具體1997年為世界排名133位,第132名是烏干達;進入21世紀后,教育經費投入有所增加,但是仍然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為印度的1/2左右。
。2)2000年前后,我國年均在校大學生1400萬,高考錄取率超過50%,每年畢業的工程師20萬以上,軟件設計人員近10萬。
。3)我國航天事業突飛猛進,形成一支30~40歲之間的總工程師隊伍。
「答案要點」
(1)四大客觀依據
①教育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②教育與人才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綜合國力競爭,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而教育是基礎。
、劢逃c人才培養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的根本途徑,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因而必然也成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
④教育與人才培養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體現。
(2)五大措施
、偬岣吒骷夵h政主要領導對教育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戰略地位的認識,切實把各地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軌道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
、诎褜嵤┛平膛d國、開發人才資源作為發展先進生產力的第一要務,主要領導親自抓教育。
、奂哟笳度,進一步動員社會資源,加快教育發展,各級政府要切實承擔起包括教育在內的公共財政責任。
、芄膭钊鐣M行智力投資,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對民間投資教育的獎勵發展基金,吸納各種社會教育捐贈。
、輰r村貧困地區的小學和初中學生實行救助制度,進一步全面落實和完善以“獎、貸、助、補、減”為主要內容的資助家庭困難學生的政策與制度,形成完善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
「相關得分角度」
。1)做好人才工作的五大措施①著眼于人才總量的增長和全民族人才素質的提高,大力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
、谠谔岣呷褡蹇茖W文化水平的基礎上,重點抓好高層次人才培養,同時促進各類人才協調發展。
、蹐猿指母飫撔,建立公開、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為導向的人才工作機制。
④形成一套科技創新和創業人才的匯集機制,是改革完善人才機制的重點。
、輬猿贮h管人才的原則,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2)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勞動。
按照“四個尊重”的要求,人才工作要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并且施展才能,要做到:使一切創造愿望都得到尊重;使一切創造活動都得到支持;使一切創造才能都得到發揮;使一切創造成果都得到肯定。
一個政黨要在波瀾壯闊的革命和建設道路上,始終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引導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關鍵取決于什么?取決于這個政黨的自身建設。而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則是搞好自身建設的靈魂。
根據材料分析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
「材料」(略)
「答案要點」
(1)理論依據
①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我們黨要真正做到并且始終做到“三個代表”就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②是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我們黨要永遠走在時代前列,始終成為全國人民主心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就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2)客觀依據
①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新的挑戰;
、谖覈母锇l展正處在關鍵時期,新現象、新問題層出不窮,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新的考驗;
、墼跈C遇與挑戰并存的條件下,黨要帶領全國人民完成祖國統一等三大歷史任務,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3)黨的地位和社會環境的兩大歷史性轉變
、購囊粋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為一個掌握全國政權并且長期執政的黨。
、趶囊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轉變為一個在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4)主要措施
、賵猿忠择R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理論和思想的與時俱進,不斷提高黨的理論水平;
、谝员3贮h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核心,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垡越ㄔO高素質干部隊伍為關鍵,為黨的事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人才;
、芤愿母锿晟泣h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重點,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菁訌婞h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使黨的事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2004年提出的一種社會發展戰略目標,指的是一種和睦、融洽并且各階層齊心協力的社會狀態。
2004年9月1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隨后,在中國,“和諧社會”便常作為這一概念的縮略語。
2005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將“和諧社會”作為執政的戰略任務,“和諧”的理念要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的價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
根據材料分析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材料」胡錦濤的相關論述(略)
「答案要點」
(1)主要內容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①民主政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②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正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壅\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相幫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④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莅捕ㄓ行,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2)指導思想和原則胡錦濤同志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堅持六個必須的原則:
①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②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③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比較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④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荼仨氉⒅厣鐣剑_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⑥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3)方針政策
、僖尕瀼刈鹬貏趧印⒆鹬刂R、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谶M一步營造平等競爭、共謀發展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支持人民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其他方面的創新。
③要深刻分析現階段人民內部矛盾產生的原因,特別是深層次原因,注重從源頭上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發生。
、墚斍埃攸c解決好在土地征用、城鎮拆遷、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過程中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要進一步完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依法維護群眾正當權益和社會安定團結。
。4)重大意義
、偈俏覀凕h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認識,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到先進文化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先進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飛躍;
、谑俏覀凕h在執政理念上的新發展,從強調革命、斗爭到強調建設、發展,再到強調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建設,體現了新的執政理念;
、凼俏覈司鵊DP進入1000~3000美元這一非常關鍵的時期以后,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的迫切需要;
④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完成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任何一個政黨要長期執政,不僅要有經濟基礎、政治基礎、階級基礎、群眾基礎,還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而且要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動的實際,不斷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社會基礎;
、菔亲プ≈匾獞鹇詸C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保證,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沒有一個團結協調、穩定有序的和諧社會環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根據材料分析黨的建設的“兩個偉大工程”
「材料」
毛澤東1939年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提出了一個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2004年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提出“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答案要點」
。1)“兩個偉大工程”的區別在于:
、冱h的歷史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即由一個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革命黨發展成為掌握了全國政權并且要長期執政的執政黨,由一個在計劃經濟和被封鎖的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發展成為一個在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②黨的政治路線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即從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內容的,以推翻三大敵人為目的的階級斗爭的政治路線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目標的現代化建設的政治路線,而且政治路線決定黨的建設,黨的建設是為實現黨的政治路線服務的;
③“兩個偉大工程”的主要內容和主要目標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是要把我們黨建設成為在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中,領導人民群眾對階級敵人進行戰斗的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和戰斗隊;新的“偉大工程”是要把我們黨建設成為在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強領導核心。
。2)同時,“兩個偉大工程”在本質上又是一脈相承的,即都要把我們黨建設成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始終做到“三個代表”的、永遠保持先進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分析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答案要點」
(1)中國共產黨以工人階級作為自己的階級基礎,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人階級隊伍不斷擴大,工人階級的先進性不斷發展,黨的階級基礎不斷增強。我們黨必須始終堅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始終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
。2)堅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強調黨的階級基礎是工人階級,絕不意味著排斥其他階級和階層,也不是說我們黨不能代表其他人民群眾的利益。
一方面,中國工人階級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比較進步、比較有活力和遠見的階級,工人階級的利益與其他人民群眾的利益,與中華民族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我們黨只有鞏固自己的階級基礎,同時又擴大自己的群眾基礎,才能更好地代表比較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另一方面,從歷史上看,我們黨從來就不僅代表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同時也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革命就是救亡。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同時也就是代表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3)“兩個先鋒隊”本質上完全一致,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一方面,始終成為工人階級先鋒隊是我們黨真正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必要前提,只有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才能代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并為之奮斗,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另一方面,自覺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我們黨真正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必然要求。只有代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得到充分體現。第二部分毛澤東思想概論第二部分毛澤東思想概論。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是從十月革命后開始的。毛澤東曾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李大釗就是當時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比較早的革命先驅者。
根據材料分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必然性
「材料1」
主義初起時,大都是一種救時的具體主張,后來這種主張傳播出去,傳播的人,要圖簡便,便用一兩個字代替這種具體的主張,所以叫他做某某主義,主張成了主義,便由具體的計劃,變成一個抽象的名詞。
多研究些具體的問題,少談些抽象的主義。一切主義,一切學理,都該研究,但是只可認作一些假設的見解,不可認作天經地義的信條;只可認作參考印證的材料,不可奉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啟發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聰明、停止思想的絕對真理。
——摘自《三論問題與主義》《胡適全集》第21卷
「材料2」
我覺得“問題”與“主義”,有不能分離的關系。因為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靠著社會上多數人的共同運動。那么,我們要想解決一個問題,應該使他成了社會上多數人共同的問題。要想使一個社會問題,成了社會上多數人共同的問題,應該使這社會上可以共同解決這個那個社會問題的多數人,先有一個共同趨向的理想、主義,作他們檢驗自己生活上滿意不滿意的尺度(即是一種工具)。那共同感覺生活上不滿意的事實,才能一個一個成了社會問題,才有解決的希望。——摘自《再論問題和主義》《李大釗選集》
「材料3」
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國人不但不知道列寧、斯大林,也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摘自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問題1:分析材料1和材料2的觀點。
問題2:根據材料3,說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必然性。
「答案要點」
(1)胡適反對教條主義和絕對真理觀,有其合理性,但是他把“主義”概念等同于教條,本身又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教條和偏見,要害是反對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解決中國問題的指導思想,即反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走俄國的道路,根本改造中國,鼓吹實用主義的改良。
。2)李大釗強調“主義”對解決具體問題的指導作用,強調對于問題的理論思考,實際上是主張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解決中國問題的指導思想、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作為解決問題的強大思想武器。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傳播,根本原因是當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從客觀上說,中國的民主革命需要馬克思主義這樣一種先進思想的指導。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是毛澤東后來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國際環境和時代特點的生動描述,但是,十月革命畢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外部條件,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的社會歷史條件。
、俳洕,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短暫而迅速的發展,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的不可或缺的經濟基礎。
、谥袊と穗A級的成長壯大和工人運動的深入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階級基礎。
、畚逅男挛幕\動提倡科學、自由、民主、個性,為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開辟了道路。
總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廣泛傳播,有著階級基礎、思想基礎和文化土壤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此過程中,十月革命是不可忽視的極為重要的外部條件和促進環節之一,但不可夸大其地位與作用,不能說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唯一決定性環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
根據材料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論述
「材料1」
新階段的中國革命的勝利,必然開辟出社會主義的前途,經過一定步驟和階段,完成革命的轉變。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便是在現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中,已經含有和存在著一定的個別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分;而且在國際的(蘇聯的存在,世界資本主義的空前經濟危機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增長)與國內的(A反帝國主義斗爭;B不僅與封建殘余和軍閥制度做殘酷的斗爭,而且要與中國資本家作殘酷的斗爭;……E工業農業的深刻危機,需要采取趨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性質的辦法等等)各種條件,都有利于促進革命的轉變。
——摘自陳紹禹《為中共更加布爾什維克化而斗爭》(1931年2月)
「材料2」
毛澤東在1938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政治報告中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不應當把他們的理論當作教條來看待,而應當看作行動的指南。……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離開了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這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問題1:分析以上材料中的錯誤觀點。
問題2:結合材料說明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答案要點」
(1)材料1照搬蘇聯社會主義的觀點與經驗,分析中國革命的性質與任務,不加區別地主張與中國資本家作殘酷的斗爭,采取趨向社會主義的辦法,是典型的教條主義。
。2)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及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既體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
、倜珴蓶|思想是帶著中國特點的馬克思主義,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文化。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使馬克思主義由歐洲形式轉化為中國形式。
、诿珴蓶|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實踐經驗的結晶。它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提煉和概括,使這些實踐經驗上升到科學理論的高度,成為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豐碩成果;使豐富的中國實踐經驗馬克思主義化,以新的思想、新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知識點:大革命時期的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
「材料1」
在普通形勢之下,國民革命的勝利,自然是資產階級的勝利,……國民革命成功后,在普通形勢之下,自然是資產階級握得政權。所以中國農民運動,必須國民革命完全成功,然后國內產業勃興,然后普遍的農業資本化,然后農業的無產階級發達集中起來,然后農村間才有真的共產的社會革命之需要。——摘自陳獨秀《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1923年12月1日)
「材料2」
彭述之關于中國無產階級是國民革命天然領導者的觀點。
在四大召開的前夕,彭述之寫了《誰是中國革命的領導者?》一文。在這篇文章中,他雖然肯定無產階級應當領導革命,同時又認為“各個階級,除開游民無產階級外,差不多是和無產階級接近的。容易受工人階級的暗示和領導的”,所以這個領導權是“天然”地落到了無產階級的身上,用不著去爭取。
「材料3」
然而這種革命,已經不是舊的、被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的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無產階級領導的、已在第一階段上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建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摘自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問題1:分析材料1和材料2中的錯誤觀點。
問題2:結合材料3說明毛澤東提出的正確觀點。
「答案要點」
(1)材料1中的觀點錯誤在于“二次革命論”,沒有認識到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間硬插進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階段,必然導致放棄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從而實際上取消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2)“天然領導權”雖然在理論上承認無產階級領導權,但在大革命時期國共采取“黨內合作”形式,國民黨右派拼命爭奪、把握領導權,采取各種手段排擠打擊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按照國民黨右派的意志指導國民革命的情況下,主張“天然領導權”,放棄對國民黨右派的斗爭,在實踐上同樣放棄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于國民革命的領導。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核心問題是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有無無產階級的領導,是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中國無產階級正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
毛澤東在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上的觀點是:
、僦袊锩仨氂蔁o產階級來領導,這是民主革命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②領導權問題不僅關系到民主革命的成敗,而且關系到民主革命勝利后的發展前途。沒有無產階級的領導,中國革命就不能勝利。革命有沒有無產階級的領導,關系到民主革命能否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可能性問題。
③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是通過本階級的政黨來實現的。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敵人而取得革命勝利。
、鼙仨殬淞⒑唾Y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思想。為此,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制定正確的革命綱領和政策;善于團結和率領廣大同盟者向共同敵人進行堅決斗爭并不斷取得勝利,特別是要建立起鞏固的工農聯盟;同時照顧同盟者利益并給以政治教育;在和資產階級的合作中,要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實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方針;在同資產階級分裂的情況下,進行堅決的武裝斗爭,同時又要反對“左”傾關門主義,爭取和團結一切同盟者。
考查點:根據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分析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經驗。
「材料1」
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的結合,經歷了六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第二次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摘自《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1987年9月)
「材料2」
中國共產黨是非常重視理論指導的黨。中國人民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黨和人民群眾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1997年9月)
問題1:根據材料說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的兩次歷史性飛躍。
問題2:分析產生兩次歷史性飛躍的重要經驗。
「答案要點」
。1)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把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
。2)在1978年以來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理論成果是鄧小平理論。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把一個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始變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3)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雖然形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時代主題,但是,都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具有相同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都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具有完全相同的價值取向;都致力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追求人類的進步和全面的發展,具有完全相同的歷史使命和比較終目標。
(4)“兩次飛躍”的主要經驗是:
①以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的實際運用,著眼于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理論發展和理論創新,防止“左”又反對右,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始終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谑冀K堅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是貫徹“兩次飛躍”及其“三大理論成果”的精髓和根本方法。因此,只要我們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一定能夠不斷開拓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不斷實現新的飛躍。
③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是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使我們黨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考查點:根據材料分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于毛、成于鄧”
「材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全部實踐和理論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始于毛”,指的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20世紀50年代中葉開始,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毛澤東從正反兩個方面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在曲折探索中起步。“成于鄧”,指的是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和新鮮經驗的基礎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同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是一個以改革開放這場新的革命為鮮明特點的、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摘自《自覺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半月談》問題:根據所給材料分析說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于毛、成于鄧”的觀點。
「答案要點」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起源于、開始于毛澤東。
、僭谥袊锩徒ㄔO過程中,毛澤東創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創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科學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基礎,樹立了光輝典范。
、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毛澤東率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科學命題,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創造性地形成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論十大關系”等重要思想,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直接的思想來源和重要組成部分。
③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誤是在沒有現成的成功經驗可供借鑒的條件下產生的,在一定意義上是難以避免的,而且同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歷史借鑒。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于、成熟于鄧小平,是因為:
、汆囆∑揭詫拸V的眼界觀察世界,把馬克思主義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對時代主題作出了和平與發展的新判斷;
、卩囆∑桨疡R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研究新情況、提出新理論、解決新問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坂囆∑阶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水平;
、茑囆∑降谝淮伪容^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發展道路等問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體系。
考查點:根據材料分析毛澤東晚年的社會主義探索
「材料1」
各國應該根據自己國家的特點決定方針、政策,把馬克思主義和本國特點結合起來。……照抄是很危險的,成功的經驗,在這個國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個國家如果不同本國的情況相結合而一模一樣地照搬就會導向失敗。照抄別國的經驗是要吃虧的,照抄是一定會上當的。這是一條重要的國際經驗。——摘自毛澤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比較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摘自毛澤東《論十大關系》
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同舊社會的矛盾,例如同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加以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另外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摘自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材料2」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們雖然遭到過嚴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黨在這十年中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是這個期間黨的工作的主導方面。”——摘自《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材料3」
“’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應當肯定,總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發展的。這期間有過曲折,犯過錯誤,但成績是主要的。那個時候,黨和群眾心連心,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比較高,社會風尚好,廣大干部群眾精神振作。所以,盡管遇到困難,還是能夠比較順利渡過。經濟上發生過問題,但總的說還是有發展。充分肯定成績,同時也要講到反右派斗爭,’大躍進’,廬山會議的錯誤?偟恼f來,我們還是經驗不夠,自然也有勝利之后的不謹慎。”——摘自《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問題1:根據材料分析說明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及其重要意義。
問題2:分析說明在探索中的局限性及原因。
「答案要點」
(1)主要探索成果有:
①毛澤東正式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科學命題和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任務;
、谛纬闪艘浴墩撌箨P系》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為代表的一批社會主義理論探索的積極成果,是這些積極成果的杰出代表。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探索者,不僅他的失誤是探索中的失誤,而且也是他多次率先提出并努力領導全黨糾正已經察覺到的錯誤。
(2)重要意義
、偎鼧酥局袊伯a黨人開始擺脫單一的蘇聯模式,獨立自主地尋求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谔剿髦心切┍粚嵺`證明了的關于中國建設的正確的和有價值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以及那些獨到的、創造性的思考,都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起了指導作用;
、圻@一探索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形成的鄧小平理論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啟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積累了寶貴經驗。
。3)毛澤東社會主義探索的歷史局限性在于:
、倨D辛探索但總體上沒有擺脫蘇聯模式
②探索的一些正確成果沒有在實踐上堅持下去甚至出現了某些嚴重的背離
、厶剿髦辛硪环N“左”的傾向逐步發展,比較終導致“文化大革命”
、鼙容^根本的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
。4)毛澤東社會主義探索出現失誤和挫折的主要原因
、僭谥袊ㄔO社會主義是一項嶄新的實踐
②人們對如何走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還缺少規律性認識
、郛敃r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的影響
根據材料分析中國50年代和2002年十六大提出的“兩條工業化道路”
「材料1」
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社會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必須處理好。
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還要適當地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重工業還是投資的重點,……但是,農業、輕工業投資的比例要加重一點。
我們現在發展重工業可以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少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一種是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從長遠觀點來看,前一種辦法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少些和慢些,……后一種辦法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多些和快些。——摘自毛澤東《論十大關系》這里所講的工業化道路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
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工業才有原料和市場,才有可能為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沒有農業,就沒有輕工業。……農業和輕工業發展了,重工業有了市場,有了資金,它就會更快地發展!——摘自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
「材料2」
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報告》2002年11月
問題1:根據材料分析兩條工業化道路的基本內容。
問題2:說明兩條工業化道路的內在聯系和重要區別。
「答案要點」
。1)毛澤東工業化道路的主要思想是: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先導,工農輕重并舉;十六大報告提出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要內容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2)兩條工業化道路的內在聯系:
、俣紡娬{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從中國自己的工業化道路出發;
、诙紡娬{社會主義的工業化道路,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快我國工業化進程,同時以工業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
、酃I化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讓中國比較大多數人共享工業文明的成果。
(3)兩條工業化道路又存在著重大的區別,發生了一些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變化:
、袤w制基礎不同,現階段的工業化道路的基礎已經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型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
②國際環境不同,建國初的工業化是在封鎖、被封鎖的條件下進行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進行的,盡管存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種種不平等競爭和高技術限制,但與建國初相比,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劭萍己蜕a力基礎不同,毛澤東時代的工業化基本上沒有受到新科技革命的影響,而新時期以來的新型工業化在科技革命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新經濟”基礎上,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與“以工業為先導、農業為基礎、工農輕重并舉”的傳統工業化的產業格局有著重大的差別。
根據材料分析黨的建設的“兩個偉大工程”
「材料1」
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迫切地需要建設這樣一個黨,建設這樣一個黨的主觀客觀條件也已經大體具備,這件偉大的工程也在進行之中。——摘自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1939年10月)
「材料2」
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問題,是要恢復黨的戰斗力。黨應該是一個戰斗的隊伍,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應該是統一的、有高度覺悟的、有紀律的隊伍。……怎樣改善黨的領導,這個重大問題擺在我們面前,不好好研究這個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堅持不了黨的領導,提高不了黨的威信。——摘自《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材料3」
在當代世界風云變幻的條件下,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變革中,把黨建設成為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的、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正在領導全黨繼續進行的新的偉大的工程。——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1994年9月)
問題1:分析說明“兩個偉大工程”的關系。
問題2:新時期如何搞好這個偉大工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答案要點」
。1)“兩個偉大工程”的區別在于:
、冱h的歷史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即由一個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革命黨發展成為已經掌握了全國政權并且要長期執政的執政黨;
、邳h的政治路線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即從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內容的、以推翻三大敵人為目的的階級斗爭的政治路線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目標的現代化建設的政治路線,黨的建設也是為黨的政治路線服務的;
、“兩個偉大工程”的主要內容和主要目標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建設,是要把我們黨建設成為在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運動中帶領人民群眾對階級敵人進行戰斗的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和戰斗隊;新時期的“偉大工程”是要把我們黨建設成為在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強領導核心。
。2)“兩個偉大工程”在本質上又是一脈相承的,即都要把我們黨建設成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始終做到“三個代表”的、永遠保持先進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3)實際工作中,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措施(略)
根據材料分析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個文化綱領”
「材料1」
新階段上中國新的國民文化的內容,既不是資產階級的文化專制主義,又不單純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文化,而是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為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注重理論和實際一致的。……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摘自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1月)
「材料2」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摘自《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2002年11月)
問題1:結合所給材料分析說明兩個文化綱領的區別與關系。
問題2:聯系實際說明怎樣才能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答案要點」
(1)兩個文化綱領的區別與關系。
、賰蓚文化綱領中,都強調“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特征,強調文化的中華民族主體性、實事求是的科學性和為中國比較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民主性,二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谛旅裰髦髁x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又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新民主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社會主義的文化因素,但在整體上又不是社會主義的,是屬于民主主義的文化范疇,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和政治的觀念形態的反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全面繼承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又具有新的時代特色。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四有公民”為目標,發展“三個面向”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的觀念形態的反映。
(2)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之一。因為先進文化是我們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凝聚力。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先進的生產關系緊密相連,代表比較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當代中國,它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做到:
、俦容^根本的是堅持先進世界觀的指導作用,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诩訌娚鐣髁x思想道德建設,這是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集中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性質和方向;
、奂訌娚鐣髁x教育科學文化建設,這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條件,是提高整個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根本途徑;
、芎霌P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創新;
⑤大力支持先進文化,積極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堅決抵制消極腐朽文化,引導和改造落后文化,建設立足于中國現實,繼承民族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根據材料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建設的特殊環境與主要經驗
「材料1」
我們現在有大批的新黨員所形成的很多的新組織,這些新組織還不能說是廣大群眾性的,還不是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都鞏固的,還不是布爾什維克化的。同時,對于老黨員,也發生了提高水平的問題,對于老組織,也發生了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進一步鞏固和進一步布爾什維克化的問題。黨所處的環境,黨所負的任務,現在和過去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環境是復雜得多,現在的任務是艱巨得多了。——摘自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1939年10月)
「材料2」
現在是民族統一戰線的時期,我們同資產階級建立了統一戰線;現在是抗日戰爭的時期,我們黨的武裝在前線上配合友軍同敵人進行殘酷的戰爭;現在是我們黨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大黨的時期,黨已經不是從前的樣子了。如果把這些情況聯系起來看,就懂得我們提出“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是怎樣一個光榮而又嚴重的任務了。——摘自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1939年10月)
問題1:根據材料分析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建設面臨的特殊困難。
問題2:闡述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
「答案要點」
。1)中國共產黨是誕生和成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文化都十分落后的,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里的無產階級政黨。在這樣一個國家里進行革命和黨的建設,必然有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特點。其嚴重困難在于:理論準備不足;在農村游擊戰爭的環境中成長,受封建主義和小資產階級思想影響比較嚴重;在同資產階級又聯合又斗爭的情況下,如何保持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堅持無產階級的革命領導權;如何處理黨的建設與統一戰線、武裝斗爭的關系,制定和實行正確的政治路線;如何抵制資產階級思想對黨的肌體的侵蝕,維護黨自身的團結和統一,是中國共產黨建設必須解決的又一個重大問題。
。2)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建設的主要經驗是:
、僦貜乃枷肷辖ㄔO黨,以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要努力解決共產黨員從思想上入黨的問題,經常注意用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
②黨的建設必須密切聯系黨的政治路線。政治路線決定著黨的建設的方向和成敗,黨的建設必須為黨的政治路線服務,必須圍繞黨的政治路線來進行。因此,正確地確定黨的政治路線,是正確地開展黨的建設的前提。
、蹐猿置裰骷兄圃瓌t。民主集中制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實行民主集中制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就是走群眾路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要防止和克服個人專斷,也要反對極端民主化。
④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是貫徹執行黨的政治路線的重要條件,也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三大優良作風。必須重視作風建設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思想,把黨的作風建設問題提高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提高到無產階級政黨的黨性原則的高度來認識。
、菡L是黨的思想建設的有效形式,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原則,整頓黨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就是黨在主觀和客觀條件具備的時候,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針對黨內一定歷史時期內,在思想上、組織上以及作風上存在的主要錯誤傾向,集中一段時間,對全黨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教育,貫徹“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整風方針是解決黨內矛盾比較有效的方法。
根據材料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家政權理論的歷史演變,并且說明“資產階級共和國”必然破產的歷史命運。
「材料」
(1)在大革命時期,國共采取“黨內合作”模式,我們黨曾經提出“勞農專政”,“革命民眾政權”等。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前中期,民族資產階級追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脫離革命,我黨提出工農民主政權“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實際上是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組成的政府。
(3)1935年瓦窯堡會議改提“人民共和國”口號,1936年又提出“民主共和國”口號,并在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政權。
(4)抗戰后期提出建立包括國民黨在內的各黨各派的“民主聯合政府”,直到解放戰爭后期歸結為“人民民主專政”。
「答案要點」
。1)新民主主義國家政權理論演變,一是根源于不同革命階段的階級關系變動,二是根源于不同時期的階級力量對比,是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人民大眾的政治要求的集中體現。
。2)在解放戰爭時期,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國民黨蔣介石政權主張專制獨裁,不惜以內戰建立“一黨專政”,遭到人民的強烈反對,各民主黨派要求建立英美式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主張,在國民黨反動派“一黨專政”和內戰、鎮壓面前破產;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力量大發展,中國革命勝利在望,推動各民主黨派接受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專政應運而生,取代資產階級共和國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抗日戰爭時期,在統一戰線問題上,王明提出過“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錯誤主張,請分析這一錯誤觀點,并說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要特點與主要經驗。
「答案要點」
(1)王明的這種主張是錯誤的,是右傾投降主義的一種表現。
由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既沒有成文的共同綱領,又沒有共同的組織形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比較大特點是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留在抗戰陣營內部,又執行反共、限共、溶共政策,害怕和反對共產黨在抗戰中發展壯大人民民主力量,隨時企圖削弱和消滅共產黨。因此,“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口號,只能把共產黨自己的手腳束縛起來,必然導致共產黨和抗日民主力量的大失敗。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要特點:
、購V泛的民族性和復雜的階級矛盾?谷彰褡褰y一戰線既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又包括以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
②有政權、軍隊的合作。國共兩黨的合作實際上是兩黨分別領導的兩種政權、兩種軍隊在全民族抗戰總目標下的合作,但沒有形成統一的國防政府和聯合統帥部。
、蹧]有正式的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共同的具體的政治綱領。國共兩黨在共同目標之下,各自貫徹自己的綱領。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采取臨時協商、談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決。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要經驗:
①無產階級(通過共產黨)必須牢牢掌握統一戰線的領導權,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既須統一,又須獨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問題上的比較根本的經驗,也是革命成敗的一個關鍵。
②針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復雜情況,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以比較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比較主要的敵人。同時,在對頑固勢力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還采取了“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和“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原則。
、坩槍χ袊Y產階級的兩面性,尤其在抗戰時期與以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合作時,必須實行又聯合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所謂聯合,就是同他們的統一戰線;所謂斗爭,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進行和平的斗爭,以斗爭求團結;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是大資產階級分裂時,要敢于同大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武裝斗爭,同時要繼續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情或中立。
④革命統一戰線必須以武裝斗爭為支柱。
根據材料分析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性
「材料」
關于毛澤東批評“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的主張的材料有人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仍然停留在原來的地方,他們沒有懂得革命性質的轉變,還在繼續搞他們的“新民主主義”,不去搞社會主義改造。這就要犯右傾的錯誤。
右傾的表現有這樣三句話:
“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這種提法是有害的。過渡時期每天都在變動,每天都在發生社會主義因素。所謂“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怎樣“確立”?要“確立”是很難的哩!……過渡時期充滿著矛盾和斗爭。現在我們的革命斗爭,甚至比過去的武裝革命斗爭還要深刻。這是要把資本主義制度和一切如流水制度徹底埋葬的一場革命。“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實際斗爭情況的,是妨礙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的。——摘自毛澤東《批判離開總路線的右傾觀點》「答案要點」
。1)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批評過“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的主張,因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發展階段。盡管新民主主義社會中既有資本主義因素,也有社會主義因素。但是,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社會主義因素顯然居主導地位。
。2)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
①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富強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
、趯Y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以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制度條件;
、蹖體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滿足農業和手工業,滿足工業化需求,提高整個社會生產力的需要,也有利于農民和個體手工業者走共同富裕之路;
、苷紊先珖箨懙慕夥藕徒y一,經濟上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政策上利用、限制私營工商業和引導農民進行互助合作的實踐,分別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物質基礎和實踐基礎;
⑤國際上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和發展,為我國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3)當然,也應該看到,由于馬克思主義關于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闡述本來就很不充分,尤其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更是很少論及,整個世界社會主義變成現實的時間也不長,人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并不很清楚。這些就使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探索及其過渡時期總路線存在著難以避免的局限性:
、賹洕幕浜髧蚁蛏鐣髁x過渡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估計不足,以至后來的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過粗;
、趯ι鐣髁x與資本主義矛盾估計得過于嚴重,對當時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積極作用估計不足,從而產生了急于消滅資本主義的傾向。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2
2011.07
2012年考研政治基礎階段強化練習及答案(001) ......
22
2011.07
一、單項選擇題:1~15小題。
1.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之后,開始出現了
A.唯物論與唯心論......
22
2011.07
一、單項選擇題:1~15小題。
1.舊唯物主義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是因為
A.唯物論......
22
2011.07
一、單項選擇題:1-15小題。
1.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
22
2011.07
隨著2012年考研復習帷幕的拉開,很多歷史學考研的同學已經開始復習,特別是跨專業的同學,現在復習......
22
2011.07
一、單項選擇題:1~15小題。
1.“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仰則觀象于天,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