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這里所"/>
一、單項選擇題:1~15小題。
1.“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這里所反映的是
A.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B.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C.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D.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方法的邏輯過程的起點是
A.客觀事物
B.社會實踐
C.感性認識
D.思維抽象
3.在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關系問題上,宿命論的錯誤在于
A.否認人的自覺活動,夸大社會規律的必然性
B.否認社會規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覺活動
C.否認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統一
D.承認社會規律的必然性
4.馬克思說:“一切商品對它們的所有者是非使用價值,對它們的非所有者是使用價值。”這句話表明
A.有使用價值的不一定有價值
B.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對它的購買消費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時獲得使用價值和價值
D.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統一
5.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是
A.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的矛盾
B.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矛盾
C.價值增殖與價值規律客觀要求的矛盾
D.勞動與勞動力的矛盾
6.建筑地段中,起決定作用的是
A.絕對地租
B.壟斷地租
C.級差地租
D.壟斷利潤
7.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
A.iv+m=ⅱC
B.iv+m>ⅱC
C.ⅰ﹙v+△v+m/x﹚=ⅱ﹙C+△C﹚
D.ⅰ﹙C+v+m﹚=ⅰ﹙C+△C﹚+ⅱ﹙C+△C﹚
8.毛澤東思想萌芽的標志是
A.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B.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完整論述
C.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形成
D.三大法寶重要思想的提出
9.1956年我國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開始進入
A.新民主主義時期
B.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C.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D.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10.我們黨不斷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是
A.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方針
B.一切從實際出發
C.進行改革開放
D.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11.我國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從根本上說,是
A.愛國主義性質的
B.政治聯盟性質的
C.社會主義性質的
D.人民民主性質的
12.中國政府主張“一國兩制”和平統一臺灣,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原因是
A.以武力使臺灣統一
B.準備比較后用武力解放臺灣
C.對付臺灣人民的
D.對付臺獨和某些外國勢力把臺灣從祖國大陸分裂出去的圖謀
13.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關鍵在于
A.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B.防止腐敗
C.堅持黨的領導
D.加強黨的建設
14.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新中國歷史上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指出,實施是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A.第一次科教興國戰略
B.第三次人才強國戰略
C.第二次科教興國戰略
D.第一次人才強國戰略
15.2003年12月18日,伊朗政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正式簽署。10月21日,伊朗同意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查,公開其核計劃,并從11月9日起暫停鈾濃縮活動。
A.《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B.《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C.《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議定書
D.《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暫停鈾濃縮活動)附加議定書
二、多項選擇題:16~30小題。
16.矛盾問題的精髓是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問題
C.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相對和絕對的關系問題
D.矛盾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的關系問題
17.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就其內容來說就是人們之間的政治關系,是人們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的產物。以下屬于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構成要素的是
A.選舉制度
B.法律制度
C.政府機構
D.企業布局
18.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使經濟危機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貨幣職能是
A.價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貯藏手段
19.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A.反映了生產社會化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
B.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結果
C.能允許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D.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20.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要能夠正確地領導統一戰線,就必須正確處理其與兩個聯盟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A.第一聯盟(即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工人階級同其他勞動者的聯盟)是基本的、主要的
B.第二聯盟(即無產階級和非勞動者之間的聯盟,主要是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是次要的,無關緊要的
C.放手發展和加強工農聯盟,使它真正成為統一戰線的基礎和依靠
D.盡可能擴大第二個聯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正確地發展兩個聯盟之間的相互作用,使他們相互促進
2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這是因為
A.農民階級是中國比較為集中的、比較為革命的先進階級
B.中國革命不同時期人民武裝力量的主要成分是農民
C.中國革命比較廣大的動力和革命隊伍的主力軍是農民
D.革命領導者的中國共產黨是農民階級的先鋒隊組織
22.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爭取中間勢力必然具備的條件是
A.有充足的力量
B.對他們的動搖性進行堅決的斗爭
C.尊重他們的利益
D.對頑固派作堅決的斗爭并能取得勝利
23.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針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毛澤東提出:必須
A.警惕帝國主義對我們實施的“和平演變”戰略
B.注意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C.接受來自黨內外的監督
D.反對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
24.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初級階段的涵義有
A.我國社會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B.多種所有制經濟、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社會
C.我國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的特定階段
D.沒有實現現代化的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
25.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內在一致,密不可分,主要體現在
A.與時俱進以解放思想為先導
B.解放思想在與時俱進中體現和提高
C.與時俱進、解放思想都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D.與時俱進突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時代要求和創新意義
26.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目標是
A.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B.優先發展重工業
C.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
D.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
27.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讓農民增收要堅持的方針是
A.多予
B.少取
C.放活
D.鼓勵
28.2004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受權就當前兩岸關系問題發表聲明。聲明指出
A.“臺獨”沒有和平,分裂沒有穩定
B.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決不妥協,爭取和平談判的努力決不放棄
C.與臺灣同胞共謀兩岸和平發展的誠意決不改變
D.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志決不動搖,對“臺獨”決不容忍。
29.日本參議院2004年6月14日通過了《國民保護法案》等7項法案。這7項法案包括《限制外國軍事用品海上運輸法案》、《國民保護法案》、《處罰違反國際人道法法案》和《俘虜處理法案》等。這些法案規定了日本在遇到武力攻擊或預測將發生武力攻擊時,自衛隊、美軍、各級政府排除外國攻擊和保護本國國民的具體方法。
A.《交通通信管制法》
B.《自衛隊法修正案》
C.《自衛隊行動便利法案》
D.《美軍行動便利法案》
30.2004年9月15日,胡錦濤在紀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周年大會上指出:在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A.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
B.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C.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奮斗的重要成果
D.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三、辨析題:31~33小題。
31.“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里面的形式”。
32.為了早日實現革命目標,中國革命應“畢其功于一役”。
33.各種商品的價值所以能相互比較,是因為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
「解析」這句話是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哲人重視對于客觀物質的觀察,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特征,在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具有直觀性、猜測性、非科學性。
2.「答案」C
「解析」此題通過對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方法的邏輯起點的確認,使考生明確各種辯證思維方法的共性——思維抽象性的特點。辯證思維方法主要包括:歸納和演繹方法、分析和綜合方法、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探討其中任何一種思維方法,必須限定在思維領域、理性認識領域,所以不能將“客觀事物”(A項)、“社會實踐”(B項)作為邏輯起點。從這樣一個前提出發A、B兩項就不應該選擇,應當排除:“思維抽象”(D項)已是具有理性的因素了,因而不能是從抽象到具體的出發點。C項是符合題意的。回答此題,如果考生對各種思維方法比較陌生的話,會因盲目選擇D而丟分。
3.「答案」A
「解析」割裂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關系會犯兩種錯誤:如果夸大人的自覺活動,否認社會規律的必然性就是唯意志論錯誤;相反如果夸大社會規律的必然性,否認人的自覺活動就是宿命論錯誤。題中的四個選項:A符合題意,為正確選項;B項是唯意志論觀點;C項是二元史觀觀點;D項是一個不完整的錯誤觀點。B、C、D項作為干擾項都應排除。
4.「答案」B
「解析」由于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兩因素,商品同時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但商品的所有者和購買者都是不能同時擁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故選B.而D的表述雖然是正確的,但題干沒有論述二者的統一,因此也不正確。
5.「答案」C
「解析」資本總公式是g—w—g′,這個公式包含著一個矛盾:根據價值規律,商品交換按等價原理進行,在流通領域,價值不能增殖;但是,資本經過這個流通過程,卻產生了剩余價值。因此,C是正確選項,ABD項為干擾項。
6.「答案」C
「解析」在建筑地段地租中,土地位置起決定作用。
7.「答案」C
「解析」這里要注意,題干強調的是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而不是前提條件,所以答案只能選C.這個條件說明了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互為條件、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從這個基本條件也可以引出兩個派生條件:ⅰ﹙C+v+m﹚=ⅰ﹙C+△C﹚+ⅱ﹙C+△C﹚和ⅱ﹙C+v+m﹚=ⅰ﹙v+△v+m/x﹚+ⅱ﹙v+△v+m/x﹚
8.「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毛澤東思想萌芽標志的掌握。在中共四大前后,李大釗、瞿秋白、鄧仲夏等黨的早期領導人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初步而獨到的論述,這樣就初步形成了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特別是毛澤東發表的《中國社會的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查報告》,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比較初成果。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思想萌芽的出現。因此,備選項A.為本題正確答案。備選項C.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形成是在毛澤東思想形成階段提出的重要思想。B.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完整論述和D.三大法寶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在毛澤東思想成熟階段提出的重要思想。因此,備選項B、C、D都不符合題干要求,不是本題正確答案。
9.「答案」D
「解析」1956年我國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的歷史已經基本上結束,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始了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由此可見,D為正確答案。A、B、C三項的內容到1956年都已經結束,不符合題干要求。
10.「答案」D
「解析」本題的四個選項都是黨不斷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的條件,但根本保證只有一條,即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所以答案是D項。
1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點是我國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性質。這個題目容易選擇A項,要注意我國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基礎是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性質是社會主義的。新時期統一戰線是一個重要問題,但一般來說這個問題的基本觀點比較多,考查選擇題機會多一些。
12.「答案」D
「解析」如果臺灣當局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祖國統一就是海峽兩岸共同談判協調的一個和平進程。中國政府歷來強調,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絕不是針對臺灣人民的,主要是對付臺獨和外國勢力把臺灣從中國大陸分裂出去的圖謀。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B
二、多項選擇題:
16.「答案」AC
「解析」矛盾問題的精髓就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問題,所以本題選A、C.
17.「答案」ABC
「解析」本題考查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的構成要素。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構成要素是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設施,A項內容屬于政治制度要素;C項內容屬于設施要素。D項內容是社會經濟結構的構成要素,因此被排除。
18.「答案」BC
「解析」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使交換分離為買和賣兩個過程。當買和賣在時間和空間上發生分離,就形成商品經濟中經濟危機在形式上的可能性。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進一步擴大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由于商品平等得相互賒賬買賣,存在欠債,形成債務鏈,一旦有人不能按期支付,就會產生一系列連鎖支付困難,使許多商品生產者資金周轉出現困難,從而使經濟危機的可能性進一步發展了。
19.「答案」ABC
「解析」本題解題關鍵在于知道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過渡只是適應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并不能消除其基本矛盾。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仍然是資本主義,它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經濟本質,也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因此,D項不對。
20.「答案」CD
「解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要正確領導統一戰線,必須處理好兩個聯盟之間的關系。選項C、D符合題干要求,正確回答了兩個聯盟之間的關系,應選上。而A項第一聯盟是基本主要的,B項第二聯盟是次要的、無關緊要的,表達不夠準確和恰當,并且沒有抓住“關系”展開,故應排除。
21.「答案」BC
「解析」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戰爭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國革命比較廣大的動力,是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軍;第二,農民是中國軍隊的主要來源。第三,中國革命進行長期的武裝斗爭,主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農民游擊戰爭。A項不是農民階級的性質而是無產階級的性質;D項,中國共產黨不是農民階級的先鋒隊組織,而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
22.「答案」ABCD
「解析」教材上列舉了ACD三個條件,B項內容對他們的動搖性作堅決的斗爭,是中國共產黨對待中間勢力的立場中一貫堅持的。所以ABCD都合乎題意。
23.「答案」AB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提出,必須警惕帝國主義對我國實施的“和平演變”戰略,必須重視社會主義事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為此,一定要從上到下地、普遍地、經常不斷地注意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防止和平演變,對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思想,有長遠的指導意義。CD項是干擾項。
24.「答案」ACD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涵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有兩層涵義:(1)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指明了現階段社會的性質。(2)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這指明了現階段社會的發展程度。選項A、C、D是對此兩點的解釋與擴展。B項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而不是涵義。
25.「答案」ABCD
「解析」比較全面地分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辯證統一關系。
26.「答案」AC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目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根本上說,工業化過程就是伴隨科技進步,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過程。我國產業結構化和升級的目標是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故選擇ACD.
27.「答案」ABC
「解析」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讓農民增收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這是農民增收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多予,就是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少取,就是要在鞏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取消不應由農民承擔的稅費負擔,創造條件比較終實現城鄉稅制的統一;放活,就是要放開農民手腳,搞活農村經濟,通過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激發農民自主創業增收的積極性。
28.「答案」ABCD
「解析」5月17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受權就當前兩岸關系問題發表聲明。聲明指出:“臺獨”沒有和平,分裂沒有穩定。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決不妥協,爭取和平談判的努力決不放棄,與臺灣同胞共謀兩岸和平發展的誠意決不改變,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志決不動搖,對“臺獨”決不容忍。
29.「答案」ABD
30.「答案」ABCD
「解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奮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三、辨析題
31.「答案要點」(1)這是恩格斯關于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的正確論斷。
。2)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互相依存的: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并通過偶然性為自己開辟道路;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第三,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是偶然性的基礎和根據。
32.「答案要點」(1)由于中國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必然趨勢。
。2)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主張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畢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企圖把兩種不同性質的革命階段并做一步走,一舉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這種觀點只看到兩者的聯系,而沒看到兩者間的區別,違背了中國革命的客觀發展規律。
「解析」答好本題的關鍵是運用中國革命兩步走及其關系的原理來認識“畢其功于一役”的錯誤。這是一種脫離中國革命的純主觀的想法,混淆了革命的步驟,降低了對當前任務的努力,因而是很有害的。
本題應首先回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的正確觀點,即第一步,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這就是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后,建立起幾個革命階級聯合政權,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這就是社會主義革命。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學說。其次要用這一正確觀點作論據批判“畢其功于一役”的錯誤所在。
33.「答案要點」(1)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是指貨幣是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社會尺度。貨幣所以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金或銀)也是社會勞動的產物,它本身也包含一定的價值。
。2)但是,各種商品的價值所以能相互比較,并不是因為有了貨幣,而是因為它們本身都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具有相同的質,因而它們本身就是可以相互比較的。只是因為貨幣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才統一由貨幣來表現和衡量。
(3)從商品經濟的發展歷史來看,商品交換先于貨幣產生,在貨幣產生之前的商品交換過程中,各種商品的價值就能進行相互比較了。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才產生了對貨幣的需求。
(4)因此,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只是商品內在價值尺度即勞動時間的外在表現形式。
「解析」本題涉及價值、貨幣職能等知識點,難度較大;卮鸨绢}的關鍵在于解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商品進行交換的依據是什么?商品為什么能進行價值比較?是因為所有商品都凝結著一般人類勞動;二是,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依據是什么?是因為貨幣也包含著一般人類勞動,貨幣只是一般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而已;三是,從歷史范疇考查,商品交換先于貨幣的產生和出現。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2
2011.07
一、單項選擇題:1-15小題。
1.“物質的抽象,自然規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
22
2011.07
一、單項選擇題:1-15小題。
1.主張時間和空間可以脫離物質運動而存在的觀點是
A.不可......
22
2011.07
一、單項選擇題:1-15小題。
1.孔子提出“畏天命”,“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22
2011.07
一、單項選擇題:1-15小題。
1.“勞動過程結束時的結果,在勞動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
22
2011.07
一、單項選擇題:1-15小題。
1.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范疇的定義是通過
A.物質和意識......
22
2011.07
一、單項選擇題
1.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
A.堅持以人為本
B.發展是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