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項選擇題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唯物辯證法總特征的確認。唯物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觀點和總特征。唯物辯證法不僅是關于世界普遍聯系的科學,也是關于世界永恒發展的科學,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又一個基本觀點和總特征。所以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這是非常確定的。這樣的考點需考生強行記憶。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聯系概念的確認。唯物辯證法認為,所謂聯系就是指事物之間和事物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題中所給出的四個選項,A項的內容是矛盾的兩重性質,B項和C項的內容是規律的定義,所以D項是正確答案。
3.「答案」C
「解析」 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這是辨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世界觀斗爭的焦點,是它們的根本區別之所在。形而上學否認事物的內部矛盾,從而也就把發展歸結為量的減少或增加;辯證法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從而揭示出由內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自我發展”,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新質態飛躍的根本原因。
4.「答案」C
「解析」和諧包含著矛盾雙方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強調平衡、協調、合作,體現包容萬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諧并非否認矛盾,也不意味著矛盾雙方的絕對同一。
5.「答案」D
「解析」 根據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在我們分析人時既要看到其優點,又要看到其缺點。但同時還要注意分析其優點是主要的還是缺點是主要的。
6.「答案」C
「解析」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明確指出,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辯證法。
7.「答案」B
「解析」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問題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或者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關鍵。韓信根據戰場實際情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兵法原則,所以取得了勝利,反之馬謖則犯了教條主義錯誤,不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而必然遭受失敗。
8.「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對立統一規律在唯物辯證法體系中的作用的確認。唯物辯證法是由一系列的規律和范疇構成的科學體系。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包括: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它們各自在唯物辯證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樣的,其中對立統一規律作為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所以D項是正確答案。A項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的作用,B項是質量互變規律的作用,C項是錯誤的選項。如果考生復習不全面,也很容易答錯。
9.「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對對立統一規律的理解和掌握。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系,即對立統一。“和”即同一,不是指無區別的完全一致,而恰恰是指以差別為前提的同一,是包含差別的同一,亦即矛盾的對立統一,“不同”就是指不一樣,即矛盾的特殊性。題干中孔子的話顯然不是指A項和B項的內容,更不是C項的內容,這樣將ABC三個干擾項排除,D項是對“和”與“不同”的正確理解,所以是正確選項。考生選做此題,比較容易誤選C項。做這種類型的選擇題,關鍵是認真仔細地讀原文,緊緊抓住“君子和而不同”這個關鍵的句子,是說“和”是“不同”的“和”,是對立的統一,這樣才能輕松的找出正確答案。
10.「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對否定之否定規律及其方法論意義的理解和掌握。辯證法的否定觀認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從事物發展的道路和趨勢上看,經歷了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這樣兩次否定、三個階段的有規律過程。事物這種否定之否定過程,從內容上看,是自己發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方向是前進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題干中雪萊所說的已經來臨的冬天喻指道路的曲折性,而不遠后的春天則是喻指前途的光明性。因此,正確答案為選項C.
1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對本質和現象及其關系的理解和掌握。任何事物都由本質和現象兩個方面構成。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人們可以通過感官感知,本質則是事物的內在聯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維才能把握。現象和本質又是統一的。任何本質都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沒有不表現為現象的本質;任何現象都從一定方面表現著本質,現象是本質的外部表現。正是因為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所以要求人們通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題干給出的寓言故事是大家熟知的,老虎所犯的錯誤,就是因為它割裂了本質和現象之間的關系,只看到了百獸畏狐而走的表象,而沒有透過這種現象,看到百獸是畏虎而走的真實本質,正確答案為C.
12.「答案」D
「解析」該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對正確認識事物因果聯系的方法論意義的掌握。客觀世界到處都存在著引起與被引起的普遍關系,唯物辯證法把這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稱為因果關系或因果聯系。堅持因果關系的客觀普遍性,可以同唯心主義的“因果報應”論、神學目的論劃清界限。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是自覺的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題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單項選擇題,考查的是對正確認識事物因果聯系的方法論意義,而不是理論意義。在4個備選項中,A項明顯是錯誤的,B項和C項內容正確,但不是題義所要求的,這樣,只有D項才是該題所要求的正確選項。
多項選擇題
1.「答案」ABCD
「解析」 唯物辯證法認為,每一個具體事物都要經歷一個有限的過程,但整個世界的發展卻是一個無限的過程,這種無限的過程是由無數個有限的過程集合而成的,世界的發展并不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2.「答案」ABC
「解析」 馬克思的這段話主要說明,新事物只是在一定條件下的新事物,當條件發生變化時新事物都會轉變成舊事物,因此沒有永恒的新事物。但是并不是說新事物就沒有相對的穩定性,當新事物在一定條件下正在發展還沒有轉變為舊事物時,是不會被否定的,選項D是不正確的。
3.「答案」BCD
「解析」 對立統一規律之所以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這是因為: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恒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回答了事物為什么會發展的問題,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這些規律和范疇的“鑰匙”;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選項A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的基本根據。
4「答案」ABC
「解析」本題作為辨析選擇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唯物辯證法思想的深化理解和掌握。解答本題具有一定難度,它要求考生不僅對唯物辯證法的總體特點比較熟悉,而且還需要考生運用辯證法的頭腦去分析每一個選項的具體內容,并作出判斷。題中所提供的四個選項中,ABC項雖然表述的內容各不相同,但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思想,即事物是發展變化的,這是符合唯物辯證法的本質的,因而是正確答案。D項所表述的內容是黑格爾的一個著名的辯證法命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僅僅看到存在的合理性,并將它固定化,是不徹底的辯證法,是不合題意的。考生選擇本題時問題可能會出在D項上。
5「答案」ABC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量變和質變的關系的掌握。二者的關系為:量變是質變的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能打破舊質對量變的限制而引起新的量變,所以,ABC項是正確答案。D項是錯誤的,因為質變不一定都造成新事物產生也包括倒退在內,因此質變不一定都優于量變。
6.「答案」ABCD
「解析」 矛盾分析法包含廣泛而深刻的內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批判與繼承相統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體體現。中國古代思想家和民間所說的“執兩用中”、“洞悉癥結”也是人們常用的矛盾分析方法。
7.「答案」ABCD
「解析」 哲學上所講的矛盾的斗爭性的含義很廣,不僅包括事物之間激烈的外部沖突,甚至也包括事物之間的差別、競爭,以及相互制約等。
8.「答案」ABCD
「解析」 辯證法認為,一方面,邏輯與歷史是一致的,歷史的東西是邏輯的東西的基礎,邏輯的東西則是歷史的東西在思維中的再現,因此,邏輯的進程和歷史的進程具有內在統一性。另一方面,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又包含著差異和對立。歷史的東西總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細節,具體而生動。邏輯的東西則是“修正過”的歷史的東西。
9.「答案」CD
「解析」本題的題干是馬克思關于偶然性的作用的論斷,是考查考生對偶然性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把握。偶然性雖然是事物發展過程中不確定的趨勢,但是它在歷史發展中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對歷史發展起著重大作用。分析馬克思這一論斷,它是說歷史的必然性,即一定如此的趨勢看不見摸不著,都是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的,既不是純粹必然的,也不是純粹偶然的;還說明歷史人物個人性格這種偶然因素對歷史發展有一定影響。選擇本題通常講不應構成難點,但本題題干要求限定在對馬克思這段話本身內容的理解上,要求考生按照題干給出的既定內容進行選擇,而不是泛泛選擇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所以,題中的四個選項只有C項和D項是符合題意要求的正確答案。選擇本題會有許多考生沒有理解題意要求而多詵了A項。像這種類型的題目需要考生反復閱讀題干要求,不然稍有疏忽大意就會進入“陷阱”。
10.「答案」BCD
「解析」 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有著方法論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一方面,辯證思維方法是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方法論前提,辯證思維的基本精神和原則貫穿于現代科學思維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現代科學思維方法又豐富了辯證思維方法。選項A認為現代科學思維方法與辯證思維方法是完全一致的,否定了二者之間的差別,是不確切的。
填空題
1.普遍聯系 永恒發展
2.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 對立統一規律
4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斗爭性
5.矛盾分析法
6.前進性 曲折性
7.原因與結果 必然性與偶然性 可能性與現實性 現象與本質 內容與形式
8.歸納 演繹
分析題
1.答案要點:
(1)材料1中的“邏各斯”是物質運動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它是任何事物都應該遵守的事物內部固有的聯系。唯物主義往往把規律理解為意識之外獨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物的內在聯系,人們的意識可以反映認識與掌握規律,并指導實踐;唯心主義則從思維中引出規律,否認規律的客觀性,把規律完全看成主觀思辨的結果,夸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顛倒了規律與人的關系。
(2)分析材料4可以看出,人與自然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自然界的自然條件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與前提,人們可以運用已經獲得的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指導實踐,達到對自然界的改造。但如果人們違背了自然界的規律而任意發揮主觀的能動作用,那么就會受到自然界的報復,因而這種對自然界的勝利是一種暫時性的勝利,比較終將會對人類的存在和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因而,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
(3)我們國家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辯證地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一方面,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環境,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認真研究、掌握自然規律,并用其來指導我們的實踐,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治理大氣污染等嚴重的環境污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總之,我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把人與環境的關系辯證的處理好,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反對破壞生態環境的粗放型發展,堅持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2.答案要點:
(1)矛盾即對立統一,對立就是斗爭性,統一就是同一性。矛盾的斗爭性與同一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它們相互制約,不可分割。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中。矛盾學說,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矛盾時,必須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
我國歷史上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著重強調矛盾雙方的和諧統一,百姓安居樂業,這對促進社會安定,國家統一是有積極意義的。但這一思想掩蓋階級對立,在奴隸社會和封建主義制度下也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
(2)由于客觀事物本身的復雜性及發展過程的無限性,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要受到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要受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因此,認識的發展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對一個具體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發展變化的過程,我們的認識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到加上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充分說明對復雜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兩次飛躍的多次反復才能更加深入和全面。
(3)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是通過矛盾的轉化而實現的,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防止有些矛盾激化而引發的政治沖突和社會動亂,促成事物向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方向轉化。
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9
2011.04
分析題 1. 材料1 赫拉克里特則進一步把“命運”稱為“邏各斯”,他宣稱......
19
2011.04
填空題 1.唯物辯證法的兩大特征是______和______ 2.發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其實質是_______......
19
2011.04
多項選擇題 1.恩格斯認為:“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對這一命題的正確理解有( ) ......
19
2011.04
單項選擇題 1.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 ) A.運動的觀點和靜止的觀點 B.全面的觀點和重點的觀......
19
2011.04
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Ⅰ 1.「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變革。 ......
19
2011.04
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Ⅰ 1.「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哲學"的基本含義。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