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B.割裂了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系
C.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D.否認了人正確反映世界的能力
25.下列思想屬于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知行觀的是()
A."生而知之"B."先行后知"
C."不慮而知"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6.主體能動地反映客體的具體環節是()
A.選擇B.重構C.虛構D.猜想
新增考點: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
27.孫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認識過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進于行"。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進D.行先知后
三、分析題
28.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29.認識來源于實踐,先實踐,然后才能產生認識,因此,人的認識總是落后于實踐活動。
30.認識是反映和創造的統一。
31.******在"十六"大政治報告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
請依據******的論述,試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有關原理說明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
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Ⅰ
1.【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相對于唯心主義先驗論的特點。
【解析】反映論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觀點,它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人的認識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是能動的反映論。唯心主義先驗論則認為認識是先天形成的,"先而知之"、"不行而知"等。A項:感覺論也叫感覺主義,是一種片面強調感覺是知識的惟一來源的哲學學說;C項相對于題干中"先驗論"而言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考生只要明確經驗論的含義就知道區分了:經驗論主張經驗是一切認識的惟一來源,這不是辯證唯物論的觀點;D項:實踐論的說法不夠妥當。
【拓展】做該題時考生需要看清題干要求從認識論角度區分辯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2.【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認識論的兩條根本對立路線。
【解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大根本對立的派別,它們的認識論路線就是分別遵循"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和"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其他選項都是從屬于這兩條根本對立路線的。
【拓展】認識論的根本對立路線是從唯物、唯心根本對立的兩大陣營演化而來的,從這個角度就可以輕松地選出答案D了。
3.【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唯理論與經驗論對立的實質。
【解析】唯理論只承認理性認識的可靠性,否認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與經驗論相對。光唯理論就有唯物主義(如斯賓諾莎)與唯心主義(如笛卡兒)之分,所以它們的對立不是認識路線的對立。它們都是一種成熟的理論,它們的對立在本質上是認識理論的對立,不單是認識機制、認識方式的對立。
4.【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對不可知論批駁的比較有力方式。
【解析】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可能被認識的,批駁這種理論的比較有力方式就是實踐,通過實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3
2010.10
局限性 C.實踐本身是一種精神活動D.實踐是人類的自覺活動 13.人的認識能力的形成,歸根到底取決......
13
2010.10
第四章 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特別提示 ①10年來本章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辨析題、分析題的命題數量......
13
2010.10
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們黨肩負的重大歷史任務。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我們黨要緊跟世界進步的潮流,......
13
2010.10
同發展、進步的,它們之間的利益關系是矛盾雙方的關系。 17.【答案】ABCD 【考點】本題是對"白馬......
13
2010.10
因起作用,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根本原因。 5.【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的核心......
13
2010.10
A.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B.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C.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本質內容D.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