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部分 社會主義發展的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 邵漢德(北京師范大學) 二、鄧小平理論概論部分 (一)、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堅持和發展、創新。 這是第一章“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修改新增的考點。在2001年考試大綱中的提法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2002年新考綱中這一考點的修改,更能全面地說明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之間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首先是鄧小平理論繼承、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以及觀察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這一點很重要,就是鄧小平強調的“老祖宗不能丟”。從這個意義上也就是說他們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 但是,鄧小平理論又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創新、發展。就是說,鄧小平在堅持、繼承的基礎上,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總結新的經驗,回答了當代中國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理論觀點,對馬克思主義寶庫作出了新貢獻。 鄧小平理論的發展創新,內容很豐富。黨的十四大報告全面論述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九條內容。十五大報告又闡述了鄧小平理論上的發展、創新,比較突出的理論貢獻是: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關于“一國兩制”統一祖國理論等等。 (二)、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意義和方向 這是第四章第二節中的第一個考點,2001年考試大綱中的提法是“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現改為“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相應地與此相關的標題也作了修改。經濟結構的提法比產業結構更寬廣,經濟結構包含了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地區結構和城鄉結構。這一修改體現了“十五”計劃綱要的精神。 我國經濟發展中碰到的比較大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重復建設,大而全、小而全;農業基礎薄弱,高新技術落后,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效益的提高和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增強,所以“十五”計劃綱要確定,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通過對經濟結構進行全方位的戰略調整,提高經濟效益,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是: 1、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第一產業,調整提高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2、調整所有制結構,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經濟成分。 3、調整地區結構,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 4、實施城鎮化戰略,促進城鄉共同進步。 (三)、提高農民收入,實施城鎮化戰略,促進城鄉共同進步。(從略) (四)、加快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和優化工業內部結構,振興支柱產業,發展高科技產業。(從略) (五)、實施以德治國,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從略) (六)、按照“三個代表”的思想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性。 這是第十三章第二節新增加的一個重要考點。 “三個代表”的思想是江澤民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江總書記指出,黨應“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比較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這是對黨的建設理論,乃至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所作出的創新性貢獻。 “三個代表”的思想,是對黨的性質、宗旨和根本任務的新概括,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是在新形勢下對黨的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講“新概括”,因為“三個代表”的思想不僅科學地總結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成敗的經驗教訓和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而且把這些歷史經驗同新時期所承擔的歷史任務,以及為完成這些任務而確定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聯系起來,進一步指明了黨的建設的方向;講“新發展”,因為“三個代表”的思想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著眼于新的世紀,從社會發展規律和黨的根本性質的高度,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政黨、階級和群眾的學說;講“新要求”,因為“三個代表”的思想在進一步強調黨代表中國比較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同時,鮮明地提出了黨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時代精神。 “三個代表”的思想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先進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影響先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先進文化滲透到先進生產力之中,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是比較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三個代表”的關鍵是能否“代表先進”,黨要始終站在時代潮流發展的前列。 總之,“三個代表”的思想從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滿挑戰和希望的21世紀,我們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在實踐中,對于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所以,江總書記說,這“三個代表”的思想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目的是要使我們黨永遠保持先進性、戰斗力和創造力。 向美卿(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三、毛澤東思想概論部分 第一章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1、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 (1)中國共產黨是非常重視理論指導的黨。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一百年來,其優秀人物奮斗犧牲,前仆后繼,摸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但是,直到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比較好的真理,作為解放我們民族的比較好武器,而中國共產黨則是拿起這個武器的倡導者、宣傳者和組織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 (2)中國共產黨的八十年,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八十年。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 ①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 ②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 這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 2、毛澤東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毛澤東的科學著作是毛澤東思想的集中概括。 (1)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指導思想,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 (2)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我黨許多卓越領導人對它的形成和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毛澤東在這個集體中,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杰出代表,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他的科學著作是毛澤東思想的集中體現。因此,毛澤東思想以毛澤東的名字命名,不以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名字命名,這是完全符合客觀實際的。這就象馬克思主義中也包括恩格斯的貢獻在內,但是它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而不以恩格斯的名字命名一樣。 3、毛澤東的晚年錯誤不屬于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 因為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所以,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已被“文化大革命”的實踐證明是完全錯誤的,因此,就不能屬于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因為毛澤東同志晚年犯了錯誤,就企圖否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價值,否認毛澤東思想對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作用,這種態度是完全錯誤的。對毛澤東同志的言論采取教條主義的態度,以為凡是毛澤東說過的話都是不可易移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實是求是地承認毛澤東同志晚年犯了錯誤,并且還企圖在新的實踐中堅持這些錯誤,這種態度也是完全錯誤的。這兩種態度都沒有把經過長期歷史考驗形成為科學理論的毛澤東思想,同毛澤東同志晚年所犯的錯誤區別開來,而這種區別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1、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1)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合壓迫,是中華民族災難和人民痛苦的根源。它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政治的進步。如何反對外國的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如何擺脫封建專制統治下造成的黑暗和愚昧?如何改變國家貧窮落后的面貌,使之走上繁榮富強的道路?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中國的先進分子反復思考的主要問題。 (2)江澤民總書記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鴉片戰爭后,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個任務是為后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只有革命,才能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為中國現代化開辟道路,才能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2、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及其歷史地位 (1)在多次武裝起義和保路風潮的推動下,1911年10月10日,在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社的革命黨人的組織領導下,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同時,各地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全國有15個省和上海市也宣告獨立,清政府陷入土崩瓦解之中。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2)由于資產階級還未形成足以同反動勢力相抗衡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經濟封鎖的壓力下,孫中山被迫于4月1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于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標志著辛亥革命失敗。毛澤東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一文中指出:“從孫中山先生開始,才有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孫先生開始的革命,五十年來,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么?說它失敗,是說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并沒有完成。” (3)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 ①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②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觀念傳播開來并深入人心,任何復辟帝制的企圖都遭到人民的反對;③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發展資本主義的法令,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④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的代理人清王朝,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從而為以后的中國革命開辟了道路。總之,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3、資產階級建國方案在中國破產及其原因(以下詳解從略) 4、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實現革命領導權的基本經驗 5、統一戰線中的兩個聯盟及其關系 6、無產階級政黨要實現自己對同盟者的領導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 7、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 8、黨在統一戰線中對資產階級又聯合又斗爭的方針。 9、在中國建設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10、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 郭政平(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 |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6
2009.05
剛剛在廣州講完STT的公開課,氣氛熱烈、效果明顯,這次學員的素質很高,包括北京大學的研究員、博......
26
2009.05
(六)提高農民收入,實施城鎮化戰略,促進城鄉共同進步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和農......
26
2009.05
(一)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堅持和發展、創新。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
26
2009.05
2002年考研政治理論"三個代表"問答集錦2002年考研政治理論"三個代表"問答集錦(一) 2002年考研政治理論......
26
2009.05
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什么要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對我國公民進行社會主......
26
2009.05
四、如何理解工人階級是我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力量?
《“七一”講話》明確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