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 1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在于:
(1)它是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
(2)它是市場經濟正常進行的內在要求。
2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政府對宏觀經濟調控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校正市場調節可能出現的偏差。
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
按照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的闡述,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包括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以及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等內容。
3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宏觀調控手段主要有計劃手段、經濟手段(經濟杠桿)、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1)計劃手段。市場經濟條件下,計劃的形式主要是指導性計劃,突出其宏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2)經濟手段。經濟手段主要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等。(3)法律手段。(4)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權威性、縱向性、無償性及速效性等特點。由于經濟手段更貼近市場經濟原則,所以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時應以經濟手段為主。
政府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時,必須注重經濟政策的運用,它更體現宏觀性和指導性。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收入政策等。
提高宏觀調控水平,首先必須完善政府經濟管理的職能,要使政府把經濟管理的職能轉變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加強中長期規劃的研究和制定,對區域發展的協調和指導。必須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政府投資機制,規范政府投資行為;綜合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調控全社會的投資活動。
復習提示: 與資本主義的政府干預:調節經濟,以及鄧論中政府職能轉變結合復習。此考點是歷年考查重點。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保障體系
(1)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
社會保障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主要由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和社會互助等方面組成。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必須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獨立于企事業單位之外,獎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目標,堅持廣泛覆蓋、適當標準、基本保障與補充保障相結合,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一,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第二,建立健全失業保險制度。
第三,全面落實城市居民比較低生活保障,切實貫徹屬地管理原則,將符合條件的城市困難居民全部納入比較低生活保障范圍,并確定適當的保障標準。
第四,積極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按照“基本保障、廣泛覆蓋、雙方負擔、統賬結合”的思路,改革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建立社會醫療救助和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第五,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比較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六,合理確定社會保障范圍、標準和水平,既保障離退休人員、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和職工的基本醫療需要,又不能超出社保資金的承受能力。
(2)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特別是生活有特殊困難人們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社會保障的基本目標是保證勞動力再生產,從而保證社會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社會保障體系是經濟發展的推進器,也是社會和諧的穩定器。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第二,是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搞活企業的需要。
第三,是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