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輔導班老師都會在沖刺階段提醒廣大考生:要在把握各科整體脈絡的前提下抓住重點來復習,如果配合模擬題和真題的研究則效果更好。萬學海文希望廣大考生在復習的比較后階段,戒驕戒躁,堅定信念,實現成功考研的夢想。
下面就馬哲這一重點學科進行復習要點的指導,愿各位考研學子學習進步!
聯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1)聯系是指事物間、現象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
(2)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客觀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堅持聯系的客觀性是把普遍聯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之上。
(3) 聯系的普遍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l 世界上每一事物、現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圍的其聯系的普遍性它事物、現象有某種聯系或關系。
l 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l 每一事物和現象都是整個世界普遍聯系之網上的一個環節,每一事物通過自身體現出聯系的普遍性。
出題點:改革、穩定、發展的辨析題
1.永恒發展的含義/發展的永恒性
(1)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發展是過程的集合體,是前進性的運動。發展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根本法則。
(2)發展的實質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2.唯物辯證法關于過程理論的內容
(1)世界上沒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2)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
(3)一切事物都是產生、發展、轉化為他事物的過程。
(4)一切事物都有其過去、現在和未來。
(5)(恩格斯)"因此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而不是具體事物的集合體"
出題點:可結合鄧論科學的發展觀出題,今年重點
3.矛盾同一性的含義和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得性質和趨勢。它有兩個基本含義:
①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②矛盾雙方相互滲透、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相反的性質和趨勢。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是:
①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②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
③矛盾雙方相互貫通規定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和方向。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關系:
1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
2特殊性與普遍性相互聯系
3二者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
①二者是有區別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點,是事物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聯結的。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共性離不開個性,普遍性離不開特殊性。個性也離不開共性,個性必然與共性相聯系而存在。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是矛盾問題的精髓。
5.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1)兩點論就是要同時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辯證關系,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視另一方面。
(2)重點論就是看到兩個方面的同時,必須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肯定和否定的對立統一關系
(1)肯定中包含否定,在一定的條件下肯定就是否定。任何事物在起肯定中都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都包含著必然滅亡的因素。
(2)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條件下肯定就是否定。辨證的否定不是對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把它的某些積極的因素吸收到自身之中,既包含肯定的否定。
(3)"對現存事物做肯定的理解的同時包含對他的否定的理解,既對現存事物做必然滅亡的理解"(馬克思)
辨證的否定觀
性質:辨證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原因:辨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
作用:辨證的否定是發展環節和聯系的環節的統一。
實質:辨證的否定是"揚棄"。。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舊事物中的消極因素,保留他的積極因素。
6.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辨證的證關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
(1)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沒有脫離偶然性的純粹必然性,必然性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也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偶然性為必然性的發展開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
(2)在一定條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7.認識論
(1)認識的本質——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2)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造性的過程。
(3)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
(4)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有真實的反映和不真實的反映。
(5)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以實踐為中介而實現的。
(2)認識主體在反映中的創造性
(1)認識是主體對于客體創造性的復現。
(2)人的認識能夠透過現象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3)主體反映具有超前性。(能反映出對象對于滿足人類社會的需要所應當具有的形態)
(4)主體反映具有創新性。(人的認識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
(3)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1)在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中,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2)認識能夠指導實踐,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
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或認識運動的規律、認識運動的辨證過程)
(1)認識運動的反復性是指,對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是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認識過程也是復雜的,認識的主體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復調查研究、補充、修正。
(2)認識運動的無限性是指,客觀世界是不斷發展的,人的認識運動也必然隨之不斷發展。
(3)"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每一循環都進入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人類認識發展的道路和規律。
4.認識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1)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主觀認識要同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主觀認識要同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客觀實踐相適應。
3-4為認識論原理,答題一起都答
5.理論創新、實踐創新
(1)堅持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就要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2)理論創新:就是理論觀點、思想體系不斷根據實踐要求進行新的、創造性的提升和發展。
(3)實踐創新:就是由理論創新所推動的,人們改造和變革客觀世界的活動要富有創造性和超前性。
(4)實踐創新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實踐創新決定理論創新;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6.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
(1)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或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真理的兩重屬性,二者是對立統一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相對之中有絕對,任何相對真理之中都包含著絕對真理的成分;絕對之中也有相對,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3)人的認識的過程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的永無止境的過程。
(4)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的一個環節。
(5)無數相對真理之總和構成絕對真理的長河。(毛澤東)
◎2/4/5/6一起背
7.實踐標準的確定性(絕對性)和不確定性(相對性)(真理標準的辨證法)
(1)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與相對的辯證統一,這就是真理標準問題上的辯證法。
(2)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是指:①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只能是實踐,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②實踐對一切認識比較終都能作出檢驗,沒有實踐檢驗不了的認識,這一點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3)實踐標準的相對性是指:①任何實踐都是具體的,都受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因此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不能完全駁倒或證實現存的一切認識。②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不是一勞永逸的,是一個過程。因此,一定歷史階段的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8.歷史觀
一.社會基本矛盾
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1)社會生產實踐是人類為獲取生存資料而進行的改造自然、創造具有使用價值的物質產品的活動。物質生產實踐有其社會形式,即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
(2)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依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歷史的前提。
(3)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過程。
(4)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結構和面貌,決定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更替。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辨證關系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產生、性質和發展變化。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3)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4)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這是歷史發展的根本規律。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發展變化。
(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巨大反作用:
①上層建筑必須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
②上層建筑用政權力量和思想影響,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同有害于自己經濟基礎的舊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殘余作斗爭。
③上層建筑對自己經濟基礎可以起促進或阻礙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適合自己經濟基礎的要求。
(3)上層建筑對生產力乃至整個社會發展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當此經濟基礎是一種先進生產關系是,對生產力及社會發展就起促進作用;反之,就起阻礙作用。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比較終決定力量
(1)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2)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比較終動因。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使相對穩定的生產關系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引起生產關系相應的變革;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又導致上層建筑領域的變革。
(3)整個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實質上是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層層決定和層層反作用的關系。其中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也是整個社會發展的比較終動力和源泉。
順應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做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
(1)先進生產力是集中體現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并以此為標志的社會生產力。
(2)先進生產力是一個相對的、歷史的范疇,是相對于落后的生產力而言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表現形式。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人類歷史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過程。
(3)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做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
二.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產生和發展;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內容和形式,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阻礙作用。
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
(1)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意識形態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的能動性和獨特的發展規律。
(2)表現在:
①意識形態和社會存在發展、變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意識形態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
④意識形態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⑤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文化和文明的關系
(1)區別:
①文化是與自然比較而言的,文明是同野蠻、無知和愚昧相對立的。
②文明主要指人類活動的成果,文化則包括人類活動的整個過程以及活動方式、活動手段。
③文明一般專指人類活動的積極成果,而文化則包括一切成果。
(2)聯系:
①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成果就是文明。
②文明是文化中合理成分的總和。
③文化進步與文明水平是統一的、一致的。
"三個文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關系
(1)人類文明主要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方面:
①物質文明是人類在經濟領域中創造的財富和成果,主要表現為社會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的進步;
②政治文明是在政治領域中創造的財富和成果,主要表現為社會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進步;
③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領域中創造的財富和成果,主要表現為社會精神產品和精神生活的進步。
(2)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
三.人的問題
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關系
(1)社會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
(2)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3)"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人的活動而已"。
(4)人既是歷史的"劇作者",同時又是歷史的"劇中人"。
(5)社會規律具有客觀性,它的客觀性根源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客觀性。
(6)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展規律在實踐的基礎上是統一的。
◎相關辨析題除了提到"人的本質"就回答這六句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
(1)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是比較終決定力量,而人們群眾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比較基本的條件。
(3)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的實踐經驗是精神財富的源泉。同時人民群眾也參加了精神財富的創造活動。
(4)人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力量。
(5)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答題點:回答黨群關系的題目時
人的價值
(1)人的價值在社會關系中存在。
(2)人的價值關系就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
(3)人的價值包括兩方面內容。①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②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4)評價人的價值的標準應是兩方面內容的結合。唯物史觀在二者的關系問題上首先強調個人對社會、對他人的貢獻,即人的社會價值是第一位的。
(5)人的價值比較基本的關系是工具和目的的關系。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9
2009.04
一、單項選擇題 1.2008年7月9日,胡錦濤在經濟大國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領導人會議上指出,氣候變化問題......
28
2009.04
相關材料五: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 9月13日我國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確定......
28
2009.04
相關材料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胡錦濤在中共十......
28
2009.04
相關材料三:十七大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論述(引自胡錦濤十七大報告)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
28
2009.04
相關材料二:文化的哲學思考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相互關系 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存在同社會意識......
28
2009.04
當今時代,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一種無形的、軟實力的競爭。其中,文化的因素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