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恩格斯指出:“應用到物質上的運動,就是一般的變化”。這說明()。
A.運動和變化都離不開物質
B.物質是運動的形式
C.運動僅僅是物體位置的變化
D.運動是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的變化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運動和變化的關系。
運動作為哲學范疇,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就它被理解為存在方式,被理解為物質的固有屬性這一比較一般的意義來說,囊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起直到思維。”運動是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的變化。因此哲學上講的運動有極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運動和變化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運動作為物質的固有屬性是指事物的一般變化和過程,標志著事物變動不居的動態過程。變化則主要指運動的一般內容,即事物所發生的改變,包括事物性質、數量、結構、形態上的改變。二者的聯系表現在:運動和變化都離不開物質,都既包括事物量的變化,也包括質的變化;既可以是上升、前進的運動,又可以是下降、倒退的運動,還可以是平向德運動。而這都有比較大的普遍性,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這得區別在于:在闡述物質的根本屬性時,往往使用運動這一概念;而在表達十五的具體運動過程、狀態時,常常使用變化這一概念。
運動也并非物體位置的變化這一種形式,把機械運動看成是物質運動的惟一形式,是機械論的錯誤觀點。物質是運動的主體、內容和基礎并非運動的形式,因此選項B和選項C都是錯誤的。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D選項。
2.恩格斯指出:“物質的兩種存在形式離開了物質,當然都是無,都是只在我們頭腦中存在的觀念抽象”,這說明()。
A.時間和空間都離不開物質
B.時間和空間可以離開物質而存在
C.時間和空間的存在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
D.時間和空間都是客觀的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時間和空間的關系。
恩格斯的劃時代貢獻在于,在《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中,他不僅推倒了唯心主義時空觀,堅持了時空的客觀性,而且在恪守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前提下,把時空準確地定義為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一方面,時空離不開物質,如恩格斯說:“物質的這兩種存在形式離開物質,當然都是無,都只是在我們頭腦中存在的空洞的觀念、抽象。”另一方面,物質也離不開它的存在形式,只能在時空中存在,如恩格斯所說:“時間以外的存在像空間以外的存在一樣,是非常荒誕的事情。”恩格斯給時空下的物質存在基本形式的定義又劃清了與舊唯物主義機械論時空觀的界限,指明時空不是與物質平行或無關的獨立存在,而只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面對恩格斯的定義,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念就沒有立足的余地了,時間既不是物質之外均勻流淌的河流,空間也不是盛原子的容器,相反,時空作為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與物質密不可分,只要是物質存在就必定占有空間,經歷時間,而時空正是物質存在的形式和體現。這樣,恩格斯就把時空與物質的關系徹底說清了,它不僅繼承了舊唯物主義關于時空的客觀性、廣延性、持續性等合理內核,而且在歷史上第一次對時空的本質予以科學的界說,從哲學上給后來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時空觀留下邏輯空間。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D選項。
3.《莊子》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個觀點是:()。
A.樸素辯證法的觀點
B.認為時空的無限與有限相同的詭辯論觀點
C.說明時空的有限包含著無限
D.不可知論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時空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時空作為物質的存在形式,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一。時間的無限性是指物質世界的存在和發展的持續性是無限的,無始無終。空間的無限性是指物質世界的廣延性是無限的,無邊無際。時空的有限性是指任何具體事物,其存在的時間、占有的空間都是有限的。時空的無限性與有限性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其對立表現在無限是普遍,是全體,是永恒的、絕對的;有限則是特殊,是局部,是暫時的、相對的。其統—表現在二者互相依賴、相互滲透,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無限是由有限構成的,無限是對有限的超越;有限之中包含否定自身的因素,使其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無限。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命題,還包含著物質的無限可分性的思想。物質無限可分是與物質的層次結構的無限性相關聯的一個概念。與其相反的概念是物質的有限可分性。中國古人很早就表達了樸素的物質無限可分性的思想。人類對物質結構不斷深化的認識也表明,自然界物質具有無限可分性的思想是正確的。當然,人們基于現代科學也認識到,這種可分性并不是物質的單純的量的分割,而是構成自然界的有質的差異的、無限層次的分割與統一。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選項。
4.一位科學家說:“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世界,還不如說是人造或人類世界。在我們的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跡。”這段話應理解為()。
A.人造的或人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
B.現實世界是人類精神的創造物
C.人類世界是人的實踐活動對象化的結果
D.自在自然日益轉化為人化自然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原理來認識現存世界。
命題是直接引用赫伯特·西蒙在《人工科學》一書中的觀點作題干。今天我們所面對的自然界,早已不是原始的蠻荒世界,而是處處留下了人的技能的痕跡;主體(人)的對象化就是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對象物,主體對象化就是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轉化,是人對自然界改造的科學性的表現。
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兩個方面,它們互為前提、互為媒介,人類就是通過這種運動形式不斷解決著現實世界的矛盾,這也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本質內容。
題中的A項把人的作用和能力,人對自然界的改造夸大到極點。B項是明顯的唯心主義觀點。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5.實踐是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這是因為()。
A.實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礎
B.實踐創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C.實踐構成了人的特殊生命形式
D.實踐創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征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是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的原因。
實踐的本質、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決定了實踐在人類生活中具有基礎和根本的地位,它規定了人的本質,構成了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這是因為:
(1)實踐是人類生命的特殊運動形式。首先,從人類生存的前提看,實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礎。正是這種實踐活動不斷地創造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條件。其次,從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看,勞動實踐創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并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所有的生命物質都有自己特定的存在方式。動物是在消極地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自己的生存的,人則是在利用工具積極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
(2)實踐創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是在實踐過程中產生了人的意識,才使人成為“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和“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從而使自己成為“社會存在物”。人在實踐活動中把自己從動物界提升出來,創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征,構成了人類的特殊生命形式,即構成人類的存在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